土家人的空中楼阁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q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语说“高楼万丈平地起”,然而有时也会有例外。散布于湘鄂川黔四省接壤地区的土家吊脚楼就是这样神奇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虽然往往只有二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之间,屹立于山水之上,好似空中楼阁,形象飘逸,十分奇特。
  久居土家山寨里,仿佛觉得离喧嚣繁华的大城市很遥远似的。山区的公路修通了,山里人手头也,有钱了,于是,山里人便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大城市是什么样子,而城里人呢,这时却希望到深山老林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去体味一下那种古朴的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当我们还在去石柱的长途汽车上时,友人们便向当地人打听着土家人的乡土风情。在我们愉快的交谈之中,车已停靠在石柱土家山寨。
  
  小桥流水人家
  


  石柱土家山寨地处川鄂交界线上,坐落在一个大峡谷底的盆地中央。山青水秀的石柱土家山寨,是一幅充满民族气息的巴渝风情画: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延伸到茂林修竹的吊脚楼下,一座座依崖而建的土家吊脚楼,依山取势,古朴典雅,一条山溪从吊脚楼前淌过,吟唱着悠悠古调,弹奏着悠悠古乐,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图。
  石柱多山,山高坡陡,常年多雾,气候潮湿, 自古为巴国管辖,干栏式吊脚楼自然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吊脚楼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其组合形状常有“撮箕口式”、“转角楼式”、“亭阁式”,古色古香的木楼,充满诗情画意。吊脚楼常建一楼一底,也有二楼一底的,底楼多关猪、羊、牛、马、鸡等牲畜,也有用于放置农具,或碾子、石磨等生活设施,二楼是居室,楼外建走廊,设木栏杆,土家人称“杉栏子”。走廊檐角飞翘,挑枕上有浮雕,刻“丹凤朝阳”、“双龙戏珠”等图案,栏杆和窗根雕刻“万字格”、“寿字框”等装饰图案,造形美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走廊也称“耍楼”,是姑娘挑花刺绣、扎“花鞋垫”、对隋歌的场所。
  最奇特的是,土家人建筑全木结构的吊脚楼,整座房屋不用一钉一铆,全用小木仿栓接。土家人修建房屋不用图纸,全凭木匠师傅将一整栋房屋的柱头、穿枕等木料的长短,全部画在竹杆上,到立房时,按照符号横穿直套,纵横交错,精密配合,不差分毫。每年秋收后,土家人将一串串火红的辣椒,一串串金黄色的玉米棒挂在屋檐上,点缀着吊脚楼的雅致风景。居住在吊脚楼,既利于避免潮湿,远离虫蛇,又利于健康。
  
  玉带河边的空中楼阁
  


  第二天,我们在一个新雨微蒙的早晨近距离地触摸这个小城。此时,小城悄悄地躲藏在一大片浓雾之中,一排排吊脚楼依山水而建,被一条名曰“玉带河”的小河一分为二。两岸绿树婆娑,吊脚楼的倒影在水中微微荡漾,显得格外幽雅,千古民居吊脚楼,有着她独特的韵味。如果说大城市里的那些造型千奇百怪的高楼大厦是大家闺秀的话,那么吊脚楼就是小家碧玉,清秀、小巧而不失端庄,有一种与大自然的和谐美。
  坐着一叶扁舟,悠闲地行驶在小河上,又窄又长的扁舟,正好可以容我们并肩。江水不疾不徐静静地流淌着,撑船汉子响亮的歌声回荡在江面和山岭之间。遥远地就可以看到河岸上临河而建的吊脚楼重重身影,她们立在山上的峭壁上,如临空而建的空中楼阁,楼边飘着几缕山岚。近了,望一望两岸,慢慢后退的吊脚楼,木质的年代已经久远,可是吊脚楼里的生活仍在继续。
  一些土家女子,戴着满头银饰,身穿绣花土布织衣,脚着绣花鞋,三三两两群,在吊脚楼的耍楼上精心细致地描龙绣凤,飞针走线;或在小河边用洗衣棒拍打着衣服,再站在水里清洗着。河岸边吊脚楼的檐下挂满一串串火红的辣子,吊着一串串的苞谷。吊脚楼的柱子下,几只鸡在无忧地觅食,旁边一个老人坐在小板凳上,抽着水烟,悠闲地擦拭着他的鸟笼。
  
  吊脚楼里的返璞归真
  
  落脚处的这家客栈,是位于江边的一座吊脚楼。这是一户土家人的家庭客栈。吊脚楼全由松柏木和枫香木镶嵌而成,地板、墙壁还不时散发着清新的木香味。厢房里,整齐地摆放着组合家具、电视机、卡拉OK、洗衣机、电冰箱,古朴的房间,呈现现代春色。厨房用的是液化气,火炉生的是降氟炉,在房子外边还挂上了两个灭火器。听说在土家族农村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个叫“火阳”的,它落到哪里,哪里的房屋就会被烧,但它在烧毁前,要数清所有的家产,若是数不清,它就不会燃烧,所以,人们就把头发团塞进瓦隙或门缝,据说就可以逢凶化吉。现在,土家人已经懂得科学防火了。
  在居住的日子里,经常看到那些土家人从吊脚楼的窗户伸出一根钓竿,垂人河中,钓上几尾大鱼。正看得兴起时,美妙的土家民歌飘入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音符中火辣辣的情感和地老天荒的纯真。仔细一听,原来或高亢豪爽或缠绵含蓄的歌声来自隔壁窗户里探出头的漂亮女人。冲她微微一笑,也跟着把嗓门甩开唱起来,似乎忘记整个自己……每天,我和友人们都被这样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所感动,只有身在遥远的土家山寨之中,才会产生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中午的饭菜特别丰盛,主人端来一坛热气腾腾的土家人常饮的咂酒。按照土家人的习俗,我和友人们咬住那插入坛中的翠绿的竹管往嘴里轻轻一吸,顿时,一股蜜一样的温热的浓汁涌进口里,咂酒浓浓的醇香弥漫了我们的感官。土家人因为山地多水田少,盛产各种杂粮,土家人喝的就是用高粱酿制而成的咂酒,色泽呈淡黄,那泛绿的悬浮在酒坛里的一颗颗像珍珠状的东西便是高粱。相传唐代香山居士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到江州做官时,替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当地的老百姓十分感激他,就给他送了许多高粱。嗜酒如命、生性豪爽的诗人白居易,将盛高粱的坛坛进行蒸煮,发酵,酿制出了咂酒。他独自一人插上一根小竹管,豪饮起来并以咂酒为题写下了五言绝句《问刘十九》:
  绿蚁醅新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而在石柱县30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000多首原汁原味的土家民歌,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学者及旅游观光者,其中更是以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享誉神州大地,比起现在那些“泛滥”的流行情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情歌,在土家山寨里飞出的情歌,陪衬着石柱土家人的吊脚楼,纯朴而优美,魅力十足。
  几坛下来,我们一个个都显得有些飘飘然。好客的土家族人又于摆手堂前跳起了欢快的名叫“舍巴日”的摆手舞。“舍巴日”的气氛感染了我们,我们也随着那特有的古朴的音乐节奏跳了起来。我想着,上家人也许就是这样摆出了潇洒、摆出了豪爽、摆出了土家人爽朗的笑声……
  

 
  次日清晨,我们才依依告别土家人回城。汽车沿着河畔而行,望着那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吊脚楼、石拱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美好的祝愿——那就是美好的未来属于纯朴善良的土家人民。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文以及湖北省末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对于土家族的源流,一直以耒丈学界存在许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1~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优工艺。土家族的传优工艺逢唷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主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旅游小贴士
  重庆石拄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渝东南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古朴别致的土家吊脚楼、独特的民族服饰和枚食文化,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特产有以莼菜、蕨菜、野生菌、银杏、咂酒等为主的绿色食品系列旅游商品;以黄连、野生天麻、杜仲等为主的中药材保健品系列旅游商品;以土家服饰、八宝衣、花袜垫为主的民族工艺品系列旅游商品;以天然根雕、金音石砚、石狮等为主的旅游纪念品系列旅游商品等。重庆到石柱有直达班车,行程约4小时。县城内有许多高级宾馆,小镇旅馆较多,价格也比较便宜,最低每晚住宿费用为5元,最高每晚住宿费用为50元(内有空调、地毯等设备)。
其他文献
中国绘画在20世纪的热闹与复杂的程度,可以说不亚于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传统与创新、中学与西学、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等话题,渗透到中国绘画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在中国的南方,以主张“折衷”、 “融会”为主旨的岭南画派,从全新的角度推动了中国绘画的发展。作为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高剑父致力于借鉴和吸收新的视觉表现方式,其绘画新风格,尽管在甫入世人视野的时候,曾经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某些偏见,但是,高剑父为此做
期刊
今年6月13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开始进行第三次挖掘,距上一次的挖掘整整隔了24年。发掘第一天,即有不少的亮点呈现:第一、发现青铜箭头;第二、发现两尊彩绘陶俑和彩色漆木环:第三、发现两辆前后相邻的四马战车,这在一号坑之前的发掘中是极为罕见的。此次展出和发掘同时进行,游客可以目睹到整个发掘过程。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公里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
期刊
去年12月4日晚,我接到四川汶川灾区朋友的电话,告诉我距汶川县城向西17公里的桃坪乡有一桩羌族婚礼,7日举行。听后,我大喜。拍摄民族婚礼是我的专题之一。于是,我次日便驾车上路,6日中午便到达桃坪乡。    新郎的家住在“东方古堡”    举行婚礼的新郎叫杨登攀,羌族,家住四川省理县桃坪乡的桃坪羌寨,西距理县34公里。桃坪羌寨土地肥沃,猪羊满圈,户户殷实。这里还是四川旅游的知名景点,因有古朴雄伟的碉
期刊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  前往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三台山乡之前,我们的心里颇有些忐忑不安,因为根据我们此前了解到的信息,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德昂族与周围的傣族等民族正在飞速融合,自己的民族特色已经有许多被无情湮没
期刊
央视上个月播出了一个专题片,题为《恋上桃花源》。这里所说的“桃花源”,指的就是江西婺源的上晓起村;而片中所说“恋上”这个世外仙境般的小村庄的主角,正是我的老友、中国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  说起陈教授与上晓起的这段“恋情”,我不仅是一个见证者,还差点成为一个参与者呢!    (一)题字    那是在2004年夏天吧,陈教授来到深圳,在我家里兴致勃勃地谈起他不久前在婺源的一桩奇遇:在那个名叫上晓起的
期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片天地孕育一种风情。泱泱中华大地,崇山峻岭不知凡几,遗世独立的民族自然不在少数。  摊开中国地图,在云南省左上角,可以看到一条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河流,这就是独龙江,居住在江两岸的民族因江得名——独龙族。    独龙族人数不过数千,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大多聚居在独龙江峡谷,全年很多时间因大雪封山而与世隔绝,在另外的时间里,也因为山高谷深、群峰环抱、沟壑横阻,与外界交往甚疏
期刊
栖息在怒江峡谷中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傈僳族是一个主要的民族。傈僳族的房屋大多建造在斜坡上,屋子的一端就用若干根木柱支撑起来,形成一个平面。这种支撑方法当地人称“千脚落地”。在一个霏霏细雨的日子,我们沿着怒江,从福贡县城往北20公里,走进了一个名叫娃吐娃的傈僳族村寨。  寨子被绿色的田园环绕,一条小溪清清流过,中间有水磨,灌溉着整个村落的农田,这也是支撑着整个村落的水利设施了。在群山环绕的地方,出现这
期刊
在苍郁森莽的贵州高原大山深处,有一个被称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这就是中国惟一的水族聚集地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都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县水族群众超过20万人,是水族文化的发源地,水族的历史在这里得到了悠久的印记。    聚族而居的水族村寨—水族人的精神家园    九阡水寨位于浅浅的山腰里,村寨后面是绿树覆盖的山梁,村前是满目金黄稻谷的梯田,更远处的梯田层层蜿蜒在深深的山谷里。整个
期刊
“底页”,是由母系或父系血亲集团组成的大家庭。大“底页”之下又有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称之为“底各”。因此,由若干个“底页”组成的村寨,是形成拉祜族社会的基本单位。20世纪50所代初,勐海县偏僻山区的拉祜族,一家数代几十人生活在一起,形成“底页”这种独特的、典型的民居形制。90年代,贺开山村庄依然是一个由若干“底页”组成的村寨。这里的村民,依然保持着祖辈们的居住传统。    我们要去的贺开山拉祜族村
期刊
西江苗寨建筑以吊脚楼为主,一律盖有黛瓦,日渐斑驳的墙角裸露出黑而光圆的卵石。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后半边靠岩着地,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因其二、三楼和前檐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故称“吊脚楼”。  传闻,西江千家苗寨有摄魂的气魄,但耳闻终究不如目睹。来到西江千家苗寨,只见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