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里飘来山歌声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kao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人们来到漓江边,看着山光水色的江面上那流动着的竹筏,还有那渔夫忙碌的身影,耳边似乎就会飘来刘三姐那动人的歌声:唱山歌来哎,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
  人们熟知的刘三姐是壮族人,这位壮族的民间音乐家,将壮族风情融入到美妙的歌律中,如丝带般环绕着山水层层递进,响彻云霄,隔着江水,远望壮寨,壮族房屋在层层如螺如髻的梯田间,皆顺着陡峭的坡地从山间延伸至山顶。踏着石阶进入壮寨,壮民们安居乐业的景象,阿婆烧着竹筒饭,蓝色的炊烟和着竹筒饭的清香一起升腾在古朴的木楼之间。
  


  壮民把建房当作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对建房的要求较高。在一个村寨中,壮民都保持着相互帮工建房,轮流造房的习惯。印砖、奠基、砌墙、建门窗、盖瓦等建房工程,均由亲戚及邻里相互帮工出力。主家只要花钱买些地脚火砖及瓦片,大家齐心建筑壮寨。
  
  古式的传统气息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壮族民居受附近非壮区的建筑风格和本地民族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古式的壮寨民居一般以四合院形式存在,内分前后堂屋、厢房、天井等。天井是一个露天凹池,天井由石条板、石板砌成,石板上还雕有壁虎、鲤鱼等石刻。天井把堂屋一分为二,天井前面即大门后面为前堂屋,天井后面为后堂屋。前堂屋左右两侧一般无人居住,供作厨房、关牲畜、堆放燃料等,后堂屋两边的厅房则是主人的住宅区。在屋檐等雕刻有青鱼、鲤装饰,鱼的鳞片雕刻得相当精致。在房屋的开门设计上,壮民居很少开后门。
  
  现代“干栏”的魅力
  
  现代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傍着山。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
  壮家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形式。“栏”字在壮语里是“家”的意思,比如“回家”就叫“北栏”,“干栏”就是漂亮的家的意思。
  壮族人称干栏建筑为“麻栏”。此类建筑用料多为松木,工艺复杂,由支高中柱、间隔柱构建而成。整幢木楼用40到60余根直径近50公分的圆木支撑,这些制成受力柱和铺设地板的松木均要经过剥皮、泡水、清除淤泥、刨光等加工工序,使其具有防腐、防蛀的功能,经久耐用。木楼所有柱、梁全靠榫头互相穿架拉引,形成立体力学结构,把整个房子支撑起来。在柱子离地约6尺处密铺厚松木板成为楼层,四周围板,上盖瓦片,
  壮族干栏二楼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为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厨房。据说,这样做的原因是,过去山上野兽很多,这样的设计可防野兽;其次是山里气候潮湿,人住一楼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大屋内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选择这个最靠边落的位置,目的是为了让年轻姑娘方便与情人幽会。过去壮族人有种习俗,每到傍晚时分,小伙子就可以在钟情的女子楼下轻唱情歌,而女子也可与之相呼应,这种房屋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壮寨民居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形式。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比较传统的住房形式;在过去,这种居俗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放牛羊、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平房多为三开间,这是当今壮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由于居住地区的不同,其建房形式也有所不同。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以木头建筑为主、瓦顶,显得端庄、大方,受汉族风水观念的影响,宅基的地点要由风水地理师来确定其是否对应“龙脉”,朝向是否吉利。
  壮族的房屋建设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用来堆放稻谷、农具和牲畜。壮族干栏建筑的阶梯都是用单数,多为7级或9级,这是和建筑第二层地板的高度有关系。木楼里,长长的楼廊提供了较宽阔的活动空间,楼梯设于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走廊,较宽敞,围以栏干或半节板壁,光线充足,壮家人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神龛立在房子的中轴线上。
  旅行结束,我发现探讨刘三姐到底是哪里人,意义已经不大了。其实每个屋子里都住着刘三姐般的壮家女孩。现在的“刘三姐”代表的是一份深埋在岭南人民、特别是壮族人民心里难以割舍的情感。
  在壮民心中,山歌从壮族女刘三姐的口中歌颂出,壮族的各种民俗民风都在歌中得以体现,并世代传唱着,流连于层层烟海中的壮族“干栏”房屋,挨家挨户,我在找寻刘三姐踪迹的同时,更多的是领略到了丰富的壮寨民族建筑特色,行走在壮寨里,我听见了很多“刘三姐”甜美的歌声。它滋润着山峦清水,沁入心睥,给夏日带来一丝清澈的凉意。
  


  深吸一口山间的原味壮乡空气,闭上双眼,听着“刘三姐们”在与“牛哥们”对唱山歌,歌声飘过壮寨、飘过群山、飘过银带般的河流。顷刻间,便获取些许的温暖与感动。
  
  壮族简介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罩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民以农业为主,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
  饮食方面壮族以大米和玉朱为主食,喜欢吃腌制的酸食,有的以生鱼片为佳肴,节庆时喜欢用糯米做五色饭或各种糕点,部分地区还有嚼食槟桹和用嫔榔招待客人的传疚习俗。
  

 
  旅游小贴士
  柱林漓江风景驰名中外,其壮族干栏建筑也颇为迷人。漓江最佳旅游时间为四五月份。若是坐公司的游纶游亿漓江,船上除供应一人一份的盒饭外,还有漓江虾、漓江鱼、漓江螃蟹、漓江田螺等风味小吃提供。若是徒步旅游,可在杨堤、浪石、冷水、兴坪等地的家庭饭馆品尝农家饭,特色菜多是漓江虾、漓江鱼之类的风味,有油炸、清蒸等多种做法。漓江住宿:坐落在穿山路的桂山(嘉拍)大酒店,民族庭院式风格为特色,是桂林市规模最大、环境最好、娱乐设施最全的酒店。普通宾馆或中、小旅馆一般在50-180元不等。在阳朔,宾馆、客栈、家庭旅馆很多,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价格不等,设施良好。
其他文献
去年12月4日晚,我接到四川汶川灾区朋友的电话,告诉我距汶川县城向西17公里的桃坪乡有一桩羌族婚礼,7日举行。听后,我大喜。拍摄民族婚礼是我的专题之一。于是,我次日便驾车上路,6日中午便到达桃坪乡。    新郎的家住在“东方古堡”    举行婚礼的新郎叫杨登攀,羌族,家住四川省理县桃坪乡的桃坪羌寨,西距理县34公里。桃坪羌寨土地肥沃,猪羊满圈,户户殷实。这里还是四川旅游的知名景点,因有古朴雄伟的碉
期刊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  前往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三台山乡之前,我们的心里颇有些忐忑不安,因为根据我们此前了解到的信息,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德昂族与周围的傣族等民族正在飞速融合,自己的民族特色已经有许多被无情湮没
期刊
央视上个月播出了一个专题片,题为《恋上桃花源》。这里所说的“桃花源”,指的就是江西婺源的上晓起村;而片中所说“恋上”这个世外仙境般的小村庄的主角,正是我的老友、中国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  说起陈教授与上晓起的这段“恋情”,我不仅是一个见证者,还差点成为一个参与者呢!    (一)题字    那是在2004年夏天吧,陈教授来到深圳,在我家里兴致勃勃地谈起他不久前在婺源的一桩奇遇:在那个名叫上晓起的
期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片天地孕育一种风情。泱泱中华大地,崇山峻岭不知凡几,遗世独立的民族自然不在少数。  摊开中国地图,在云南省左上角,可以看到一条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河流,这就是独龙江,居住在江两岸的民族因江得名——独龙族。    独龙族人数不过数千,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大多聚居在独龙江峡谷,全年很多时间因大雪封山而与世隔绝,在另外的时间里,也因为山高谷深、群峰环抱、沟壑横阻,与外界交往甚疏
期刊
栖息在怒江峡谷中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傈僳族是一个主要的民族。傈僳族的房屋大多建造在斜坡上,屋子的一端就用若干根木柱支撑起来,形成一个平面。这种支撑方法当地人称“千脚落地”。在一个霏霏细雨的日子,我们沿着怒江,从福贡县城往北20公里,走进了一个名叫娃吐娃的傈僳族村寨。  寨子被绿色的田园环绕,一条小溪清清流过,中间有水磨,灌溉着整个村落的农田,这也是支撑着整个村落的水利设施了。在群山环绕的地方,出现这
期刊
在苍郁森莽的贵州高原大山深处,有一个被称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这就是中国惟一的水族聚集地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都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县水族群众超过20万人,是水族文化的发源地,水族的历史在这里得到了悠久的印记。    聚族而居的水族村寨—水族人的精神家园    九阡水寨位于浅浅的山腰里,村寨后面是绿树覆盖的山梁,村前是满目金黄稻谷的梯田,更远处的梯田层层蜿蜒在深深的山谷里。整个
期刊
“底页”,是由母系或父系血亲集团组成的大家庭。大“底页”之下又有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称之为“底各”。因此,由若干个“底页”组成的村寨,是形成拉祜族社会的基本单位。20世纪50所代初,勐海县偏僻山区的拉祜族,一家数代几十人生活在一起,形成“底页”这种独特的、典型的民居形制。90年代,贺开山村庄依然是一个由若干“底页”组成的村寨。这里的村民,依然保持着祖辈们的居住传统。    我们要去的贺开山拉祜族村
期刊
西江苗寨建筑以吊脚楼为主,一律盖有黛瓦,日渐斑驳的墙角裸露出黑而光圆的卵石。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后半边靠岩着地,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因其二、三楼和前檐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故称“吊脚楼”。  传闻,西江千家苗寨有摄魂的气魄,但耳闻终究不如目睹。来到西江千家苗寨,只见上
期刊
俗语说“高楼万丈平地起”,然而有时也会有例外。散布于湘鄂川黔四省接壤地区的土家吊脚楼就是这样神奇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虽然往往只有二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之间,屹立于山水之上,好似空中楼阁,形象飘逸,十分奇特。  久居土家山寨里,仿佛觉得离喧嚣繁华的大城市很遥远似的。山区的公路修通了,山里人手头也,有钱了,于是,山里人便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大城市是什么样子,而城里人呢,这时却希望到深山老林的少
期刊
梭坡    1 这天早上,没有计划和目的的在大渡河谷里行走,顺着往康定瓦斯沟方向不停地听着河水滔滔不绝絮叨着,降低我脚踏的海拔高度。忽然就在大渡河的对岸,出现一片绿色的田地,那绿色在清晨阳光下碧玉般的晶莹,似水般的柔软和湿润,甚至田地中央的大树,都在刚刚褪去山影的光亮中斜躺出一道痕迹。  要问当地最老的人,他们也许会讲一个传说给人听,那是羌人先民在首领阿巴白苟的率领下南迁至今地时,与当地居民“戈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