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 多读实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i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声》(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教参中要求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参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掌声”的内在含义。在充分解读了这篇文章及教学重难点后,我执教了第二课时,课堂上书声琅琅,充满人文气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巧设情境 ,多读实练”,具体反思如下:
  一、巧设情境 ,展现人文课堂
  执教时,为了引领学生感受英子由忧郁自卑到自信活泼的变化,体会掌声的神奇力量,我努力创设情境,力求展示出两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一为文中所描绘的课堂;一为我所执教的课堂。当我饱含激情地上完这一节课,我感到课前预设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们在我所创设的一个个情境中读着、听着、说着、想象着、书写着,被英子打动了,被掌声打动了,也被我的课堂打动了。
  例如,在教学“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这个片段时,我请一个同学读后,就扮演起了英子的老师。我边环顾同学边说:“现在轮到英子为大家讲个故事。英子在哪呢?谁愿意扮演英子……”当一个女生举起小手时,我走到她旁边说:“好!英子,英子就在这儿!”紧接着引导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英子”,又示意“英子”立刻把头低下去。然后问:“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了英子,同学们一定在想什么?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她会想什么,她当时的心情怎样呢?”这一情境创设,让学生们仿若置身英子的课堂,既获得新奇感,又在直观的情境中更好地思考和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感情。
  二、以读为本,逐步理解感悟
  以读为本,是上好语文课重要的方式之一。在执教《掌声》第二课时中,我也以它为出发点来设计并组织教学,效果良好。
  首先,我考虑到了读的层次。先让学生带着想象自读第二、第三自然段,了解英子得到掌声的经过;再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段,(A:“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B:“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从中感受掌声魅力;而后让学生对比朗读两组句子(A:1.在全班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B: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2.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英子的变化,为感悟掌声的力量做好铺垫;最后,引导读英子的来信,从英子的直接陈述中认识到掌声包含着的爱和巨大的激励作用,实现了逐步理解和感悟的预设目标。
  其次,我注意到了读的方式。学习课文主体二、三自然段时,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我主要引导学生带着想象读,力求让学生通过想象读再现课堂情景,更好地理解感悟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感,并让情感洋溢的课堂展现语文的魅力。为了体现面向全体,我还安排了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各种方式的读穿插其中,让课堂张弛有度,充满活力,也让学生切实得到了读的训练。这样,既落实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重视说写,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为了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在这堂课中注意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除了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我还注重说写训练。例如在教学二、三自然段时,结合两次掌声,设计了“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这样的说话训练题,并提示以“英子, ”的句式说。让学生把老师当作英子,以第二人称进行面对面说话训练,加强学生语言的实践性。又如在结合单元导读进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么表达爱呢?在家里,在学校里,在路上,有没有需要关爱、帮助的,如果有,你会怎样关爱他们呢”,并把思考结果写下来,进行交流。在练习中,学生用只言片语记录了自己的见解,流泻下一时的感动。在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虽简短,却洋溢着真情。
  总之,在“ 巧设情境 ,多读实练”这个教学思想指导下,我带着学生上了一节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课,较好地完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理解词语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丰富学生词汇的重要环节。词语作为表情达意的基本元素,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才能体现出它描述形象、凸显意义、表达情感的价值。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上随处可见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情形。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带学生走进词语运用的背景中去感受它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并在不断的接触、反复的运用中,促进词语的内化,从而打开与文本对话的一扇扇窗口,真正让
有效的课堂追问就像是一条让学生思维火花迸发的导火索,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有效追问”中触摸语言,与文本展开有效的对话,并在对话中提高阅读的质量。笔者在执教《第八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做了以下尝试,效果较好。  【教学片断一】(感悟布鲁斯王子“几乎失去了信心”)  (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对布鲁斯王子留下“英勇无比”的印象后,出示:对这场战争,布鲁斯几乎失去了信心)  师:谁再来读一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以即时性的口头评价为主,也可以是书面评价,有时教师的表情、动作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肯定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启发学习智慧,最终取得学习成功。肯定什么?如何肯定?本文试结合几则教学案例,谈几点看法。  一、肯定学习精神,激发自主参与  【案例】《母亲的恩情》教学片段(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生1读得正确
余文森教授在谈论有效教学时,常提到他听初中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一课的教学经历。当课堂教学结束,临近下课时,教师问学生如何看待南郭先生。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虚伪的人,不学无术、装腔作势、弄虚作假,可恶!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高明的人,察言观色、善于伪装,在齐宣王的眼皮底下竟然隐藏了很长时间……最后,一位小男生怯生生地站起来,冒出一句话让所有听课老师大为吃惊,他说:“老师,要是大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8课《爱之链》第二课时。  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工人乔伊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伊妻子的悉心照顾,老妇人深受爱的感染,留下了一些钱。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立意得言,刻画了乔伊真挚善良的品格,主人公之间因爱形成的温情之链在冬夜里显得熠熠
汉语拼音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个知识点,是为今后的识字、写字打下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帮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进而感悟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拼音教学太机械、太枯燥,整天就是读、读、读,往往会事倍功半,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挫败感。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精神意志、审美价值、人格品质等,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中。课文中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培养能力、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一、本色初读课文。认识老人形象    本色初读,即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读通课文,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老人与海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写作基于阅读,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厚积才能薄发。因此,语文教师要借助教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既不断掌握阅读的方法,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就写论写,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  一、模仿入手,迁移运用  所谓仿写,就是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就
作文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训练,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质量,除要抓好与作文相关联的环节外,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其中能不能选准有意义的内容,能不能用文字很好地表达出来都与学生思维是否开阔有关,这绝非一日之功,必经日积月累的培养和锻炼才能达到。对于这方面的教学实践,
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早已发现,写作与阅读虽然各成体系,但又相辅相成。一篇篇课文既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的例子,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篇篇范文,蕴藏着大量训练写作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模仿的基础上创造,就是读写结合。而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显得尤为关键,这个点既是阅读的“生长点”,同时又是写作的“发展点”。  崔峦认为,目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从意识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