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声》(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教参中要求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参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掌声”的内在含义。在充分解读了这篇文章及教学重难点后,我执教了第二课时,课堂上书声琅琅,充满人文气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巧设情境 ,多读实练”,具体反思如下:
一、巧设情境 ,展现人文课堂
执教时,为了引领学生感受英子由忧郁自卑到自信活泼的变化,体会掌声的神奇力量,我努力创设情境,力求展示出两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一为文中所描绘的课堂;一为我所执教的课堂。当我饱含激情地上完这一节课,我感到课前预设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们在我所创设的一个个情境中读着、听着、说着、想象着、书写着,被英子打动了,被掌声打动了,也被我的课堂打动了。
例如,在教学“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这个片段时,我请一个同学读后,就扮演起了英子的老师。我边环顾同学边说:“现在轮到英子为大家讲个故事。英子在哪呢?谁愿意扮演英子……”当一个女生举起小手时,我走到她旁边说:“好!英子,英子就在这儿!”紧接着引导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英子”,又示意“英子”立刻把头低下去。然后问:“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了英子,同学们一定在想什么?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她会想什么,她当时的心情怎样呢?”这一情境创设,让学生们仿若置身英子的课堂,既获得新奇感,又在直观的情境中更好地思考和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感情。
二、以读为本,逐步理解感悟
以读为本,是上好语文课重要的方式之一。在执教《掌声》第二课时中,我也以它为出发点来设计并组织教学,效果良好。
首先,我考虑到了读的层次。先让学生带着想象自读第二、第三自然段,了解英子得到掌声的经过;再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段,(A:“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B:“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从中感受掌声魅力;而后让学生对比朗读两组句子(A:1.在全班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B: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2.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英子的变化,为感悟掌声的力量做好铺垫;最后,引导读英子的来信,从英子的直接陈述中认识到掌声包含着的爱和巨大的激励作用,实现了逐步理解和感悟的预设目标。
其次,我注意到了读的方式。学习课文主体二、三自然段时,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我主要引导学生带着想象读,力求让学生通过想象读再现课堂情景,更好地理解感悟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感,并让情感洋溢的课堂展现语文的魅力。为了体现面向全体,我还安排了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各种方式的读穿插其中,让课堂张弛有度,充满活力,也让学生切实得到了读的训练。这样,既落实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重视说写,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为了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在这堂课中注意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除了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我还注重说写训练。例如在教学二、三自然段时,结合两次掌声,设计了“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这样的说话训练题,并提示以“英子, ”的句式说。让学生把老师当作英子,以第二人称进行面对面说话训练,加强学生语言的实践性。又如在结合单元导读进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么表达爱呢?在家里,在学校里,在路上,有没有需要关爱、帮助的,如果有,你会怎样关爱他们呢”,并把思考结果写下来,进行交流。在练习中,学生用只言片语记录了自己的见解,流泻下一时的感动。在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虽简短,却洋溢着真情。
总之,在“ 巧设情境 ,多读实练”这个教学思想指导下,我带着学生上了一节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课,较好地完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责编 张亚莎)
一、巧设情境 ,展现人文课堂
执教时,为了引领学生感受英子由忧郁自卑到自信活泼的变化,体会掌声的神奇力量,我努力创设情境,力求展示出两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一为文中所描绘的课堂;一为我所执教的课堂。当我饱含激情地上完这一节课,我感到课前预设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们在我所创设的一个个情境中读着、听着、说着、想象着、书写着,被英子打动了,被掌声打动了,也被我的课堂打动了。
例如,在教学“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这个片段时,我请一个同学读后,就扮演起了英子的老师。我边环顾同学边说:“现在轮到英子为大家讲个故事。英子在哪呢?谁愿意扮演英子……”当一个女生举起小手时,我走到她旁边说:“好!英子,英子就在这儿!”紧接着引导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英子”,又示意“英子”立刻把头低下去。然后问:“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了英子,同学们一定在想什么?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她会想什么,她当时的心情怎样呢?”这一情境创设,让学生们仿若置身英子的课堂,既获得新奇感,又在直观的情境中更好地思考和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感情。
二、以读为本,逐步理解感悟
以读为本,是上好语文课重要的方式之一。在执教《掌声》第二课时中,我也以它为出发点来设计并组织教学,效果良好。
首先,我考虑到了读的层次。先让学生带着想象自读第二、第三自然段,了解英子得到掌声的经过;再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段,(A:“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B:“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从中感受掌声魅力;而后让学生对比朗读两组句子(A:1.在全班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B: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2.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英子的变化,为感悟掌声的力量做好铺垫;最后,引导读英子的来信,从英子的直接陈述中认识到掌声包含着的爱和巨大的激励作用,实现了逐步理解和感悟的预设目标。
其次,我注意到了读的方式。学习课文主体二、三自然段时,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我主要引导学生带着想象读,力求让学生通过想象读再现课堂情景,更好地理解感悟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感,并让情感洋溢的课堂展现语文的魅力。为了体现面向全体,我还安排了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各种方式的读穿插其中,让课堂张弛有度,充满活力,也让学生切实得到了读的训练。这样,既落实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重视说写,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为了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在这堂课中注意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除了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我还注重说写训练。例如在教学二、三自然段时,结合两次掌声,设计了“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这样的说话训练题,并提示以“英子, ”的句式说。让学生把老师当作英子,以第二人称进行面对面说话训练,加强学生语言的实践性。又如在结合单元导读进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么表达爱呢?在家里,在学校里,在路上,有没有需要关爱、帮助的,如果有,你会怎样关爱他们呢”,并把思考结果写下来,进行交流。在练习中,学生用只言片语记录了自己的见解,流泻下一时的感动。在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虽简短,却洋溢着真情。
总之,在“ 巧设情境 ,多读实练”这个教学思想指导下,我带着学生上了一节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课,较好地完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