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仕女画”对当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启发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f7228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仕女画”是中国绘画史中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影响深远,也对当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学习、传承经典,承古通今,观照现实,立足民族区域特色,继承中国画艺术的精髓,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符合当代审美的优秀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
  关键词:仕女画  民族题材  中国画  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1-0025-04
   “仕女画”是中国美术史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虽经历千年跌宕起伏,延续、演变至今,但仍对指导当代中国画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以唐、宋为代表的“仕女画”的风格演变及图式语言的研究,探寻规律,促进民族区域中国画艺术的民族意识和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融合,指导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的中国画创作,开辟新的路径。
  一、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问题
   “尚存的一些不足,如中国画和水彩相对较弱……而对于力作缺乏、精神内涵欠缺和整体审美品格不明显的问题,还需要艺术家和 相关的部门对本土文化、社会现实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需要在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作进一步的提升”。这是梁冬华在《“广西主题”美术创作的整体推进》一文中提到内容,他以十三届全国美展为分析对象结合广西美术创作的总体发展,提出上述论述。通过十三届全国美展这面镜子,很明显看出广西中国画的创作亟须提高,同样也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但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调研和深入少数民族生活不足,少数民族文化理解不够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表露于画面则是精神内涵欠缺和整体审美品格不明显,需要在深入挖掘本土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立足现实、关照现实等问题上下足功夫。
   另一个问题,文化修养和艺术审美也是不能忽视的方面,汉唐时期的仕女画家大多出仕为官,饱读诗书,有着良好的文化和艺术审美,才能上乘佳作频出,广西属于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教育和经济相对多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薄弱,美育还存在一定的缺失,这是十分需要注意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想要解决广西中国画创作薄弱问题,充分发掘本体民族文化,展现深厚精神内涵,教育是根本。
   “如果从整个地域的审美品格营造上,此次广西作品的地域审美品格尚未突显”,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中国画创作,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符号性标志,或者说审美品格未建立,没有符号和品格,缺少辨识度,随波逐流。以唐、宋仕女画为例,两者的画作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具有极大的识别度,很容易区分。广西与周边的省份,存在很多民族交叉、重叠的情况,如果不深入挖掘地域独特的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就很难让人印象深刻,也无法达到最佳的画面蕴意和张力。
  二、对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启发
  从“仕女画”出现伊始起到当代经历了上千年,或许有人会提出异议,但中国绘画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很多影响是宏观层面的,要摆脱狭隘的局限思维。“仕女画”绘画早期出现的非功利性造成“语言”的纯粹性和审美的独特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在创作现当代作品时留住精髓,创新发展。
  (一)强化“语言”,外化于形
   “仕女畫”绘画“语言”丰富而且具有重要价值,从画面、赋色、线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魅力,对于后世的人物画创作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画面结构语言来讲,“仕女画”的构图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一种“虚空”式的画面结构,不以华丽的技法和繁杂取胜,而是依靠主体人物的姿态来“经营”画面,例如《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瑶台月步图》等,这类构图以虚当实,画面的结构语言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尽管经历千年,虚空式构图仍然不过时。
   在当代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以繁为主的思想,尤其在工笔画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在民族题材的创作中要极力避免此种情况出现,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最重要的是展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思想内涵,过分追求技法和繁杂,会削弱这种韵味。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该是画面和意境的指引者而不是终结者,想象力才是一副好的画作最丰富的内容,博一时眼球的方法不可取,终究无法引起共鸣。我们在进行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时,要注重“韵”和“境”的表达,在画面结构“语言”方面切勿舍“境”求繁。
   从色彩“语言”而论,可谓随韵赋彩,古之谢赫六法有“随类赋彩”,但“仕女画”中更多的是随韵赋彩,以《虢国夫人游春图》为例,在总体的暖色调基础上赋以青、石绿,为了展现的是春的气息和生机盎然的氛围,以画面的总体基调和韵意,对色彩进行调整并赋色,达到最佳的意境效果。
   在多元化语境的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的中国画创作中也应该遵循随韵赋彩的原则,要根据画面的需求和韵意对色彩进行一定的调整,黄培杰在《唐代工笔仕女画研究》一书中也提到“随时势之色,赋现时之彩”,并不以物类而拘泥于赋色,以韵为律,赋以当代之色。
   在造型“语言”方面,唐代以丰腴为美,所画妇女,极尽丰满之态,以《簪花仕女图》为例,画中女子面部和肢体尽显圆润,也能感受到一定的夸张的成分,相比而言宋代由于礼教的严苛,世风保守且以羸弱为美,画中之人又极具清瘦保守之态,以《瑶台月步图》为例,画中女子的身体如柳条般消瘦而柔软,表现夸张,唐、宋“仕女画”都是在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基础上,造型带有一定夸张成分、突出表现特点,为的是达到最佳效果。
   在当代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中,我们需要在符合大众审美的基础上,突出少数民族的特点,但夸张并不代表脱离实际,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艺术再加工,提高艺术的审美性,达到更好的艺术审美价值,最终达到和而不同,更具识别度的艺术效果。    (二)立足生活,观照现实
   从存世的“仕女画”作品来讲,唐代大多是表现贵族妇女生活状态,又多以宫廷生活为主,比如《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也有少量表现劳动生活场景的作品,如《捣练图》。到了宋代随着文人画兴起,统治阶级喜好的变化,“仕女画”也逐渐衰弱,不再局限于表现贵族、宫廷女性的生活状态,开始拓展自身的表现广度,寻求更多的生存空间,例如宋代的《四美图》《瑶台月步图》《妆靓仕女图》等,另外像《纺车图卷》等表现平民妇女日常劳作的作品也开始出现,粉饰气息减弱,生活化气息增强,这是中国画创作的大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在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所以当代的民族题材创作,也应该立足现实,服务于生活,避免哗众取宠的内容和形式,避免过分追求技法和繁杂而忽略中国画精髓的情况。“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深入现实,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摄取灵感,创作要植根于少数民族生活,不要脱离现实而变得虚空,不能为了博人眼球,一味求“怪”求“奇”。
   (三)立足区域,强化特色
   “仕女画”之所以能在唐朝取得辉煌,和其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有着重要关系,尽管在此之前人物画出现已久,精品倍出,但是从未涉及专门针对女性的题材,“仕女画”出现有其必然性,涉及到经济和政治等众多原因,但其独特性和唯一性,个性鲜明,特点突出,使“仕女画”在唐朝兴盛繁荣,这一题材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后经宋朝,受到理学等因素左右逐渐式微,影响力大幅度减弱,存世的画作数量也大不如前,但也不乏精品传世,存世的少量作品也充分展现了宋朝的文化、思想及审美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广西作为多民族的聚居区,有着大量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和美术创作素材,以红水河流域为例,这条广西的母亲河就聚集了众多少数民族,蕴育了“铜鼓文化”“蚂拐文化”“刘三姐歌谣文化”等众多特色民族文化,可谓是民族文化资源的沃土,美术创作资源的膏壤,为少数民族题材的中国画创作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为区域特色化、内涵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广西本地的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资源丰富,也出现一些优秀的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但是相关民族题材创作的开发程度呈现出分布不均的态势,还需因地制宜,进一步开发可以用于创作的民族题材和元素,临近的云南和贵州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如何在民族题材创作中崭露头角,与众不同,这就需要广西立足区域实际,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特点,以“文化+”为抓手,结合当代审美需求,突个性,强化特色,形成区域特色化的中国画创作新格局。
   (四)重视美育,厚积薄发
   “仕女画”家有着古代画家群体的共性,以唐朝仕女画家代表之一周昉为例,他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饱读诗书,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良好的文化底蕴,所以才能达到后来在仕女画方面的高度和成就,《绣栊晓镜图》的作者——宋代王诜,能书画属文,工于棋,也同样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
   广西民族题材创作想要取得长足、良性的发展,美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民族区域美术创作要想持续发力,特别是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创作长久不衰,要充分发掘本土优秀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精髓,防止舍本逐末,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情况出现,但这种深度发掘需要一定的孕育土壤,美育的有力支撑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少数民族区域虽然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审美,但不代表不需要美育普遍性原理,恰恰相反更应该重视美育教育,在寻找个性中探寻共性,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下的民族题材创作更具传播性。
   唐代之所以“仕女画”兴盛,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社会的审美需求,仕女画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受众群体,符合社会主流,少数民族题材的中国画创作想要长远发展,也要有一定的审美受众,有着扎实的群众根基,除了观照现实,另外就是美育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一般处于边疆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相对东部沿海较为落后,美育体系不尽完善甚至存在缺失的情况。培养全民的审美性和审美能力刻不容缓,不仅是美术创作的需要,也是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要加强民族区域各个学龄段的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提供充分的成长土壤和受众群体,培育后备人才。
   另一方面,民族区域的地方高校也有着转型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立足本土,充分利用本土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积极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同时培育本土民族画家,增强民族文化的系统学习和整理,以本土文化为土壤,滋润美术创作,这一点在民族区域文学创作方面早已验证,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本土民族画家,才能真正走下去,才能走踏实,促使民族题材创作形成“多元一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结语
   回望不是守旧,是摄取营养;眺远不是激进,是创新发展。“仕女画”作为中国画的经典题材,不应该被遗忘,我们应从中国优秀传统美术中摄取营养,把握住中国画审美文化的精神内核,结合少数民族区域的优秀文化和生活,充分利用广西特有的地域特色、人文内涵和民族艺术资源优势,融会贯通,创作出具有艺术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反映时代发展、体现艺术审美规律的优秀少数民族题材的中国画作品。
  参考文献:
  [1]梁冬华.“广西主题”美术创作的整体推进[J].南方文坛,2020(01):184-188+192.
  [2]孟远烘.20世纪后半叶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J].美术,2017(05):104-107.
  [3]陶义美.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南方文坛,2019(04):197-200.
  [4]黃宗贤.西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与中国现代艺术史的建构[J].民族艺术研究,2018(05):70-76.
  [5]邱璟.新“田野”语境下少数民族美术创作的介入和视域[J].贵州民族研究,2018(10):137-140.
  [6]黄培杰.唐代工笔仕女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运用主题框架分析法,从建设过程、运行机制、实施效果等方面对上海闵行、福建厦门、湖北宜昌、宁波鄞州4个典型案例公共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经验与启示,
介绍基于5G网络构建农村空巢老人医疗保障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分析系统构建需求,详细阐述系统建设方案、路径、关键技术及功能模块设计,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从架构、功能等方面阐述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院病区系统设计与实现,指出该系统有助于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效率.
分析网络环境下医学图书馆去中心化信息服务趋势,阐述医学图书馆不完全去中心化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及策略,包括加强用户研究,筛选精准信息;图书资源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增加
基于问题的高中语文教学是围绕问题展开语文课堂对话教学,问题对话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获取情感体验、提升认知的过程。本文试从高中语文特色和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生
分析医学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新模式构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阐述主要构建策略,包括健全人工智能在数字文化服务中的运用机制,着力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积极培养与应用
摘要:工笔人物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轨迹充分体现了从古至今的这些画家们不懈努力的探索求新精神。工笔人物画中绘画语言的审美形态发展到现代结合了现代艺术的审美,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当代工笔人物绘画艺术中如何体现新绘画语言以及新的审美形态解释。  关键词:当代 工笔人物画 新绘画语言 审美形态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1-0043
摘要: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突破传统,带领着现代图像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對于视觉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研究方法,从图像志到图像学解析鲁迅收藏的一幅汉武梁祠“孔子见老子”画像拓片,由表及里,浅入深出,探讨孔子见老子图背后的图像学意义,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关键词:图像学 孔子见老子 潘诺夫斯基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
湖南卫视推出的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体现出了美声唱法的诸多“可能性”,让大家领略到古典与流行相结合的视听盛宴可以既高级又好看,“美声唱法”可以做到时尚
摘要:肖邦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第一叙事曲和当时其他音乐家的作品打开了音乐情节化的大门,并以高超的技巧和跌宕起伏的内容被人们津津乐道,直到今天也是无数钢琴家登台演出的曲目之一。本文从美学移情说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自身学习并演奏这首曲子的经验,探讨这首叙事曲是如何以它精妙绝伦的手法让听众们跨越200年的时光依旧能领略到它的巨大能量。  关键词:肖邦 叙事曲 移情说 审美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