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生物工程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培养具有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是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文章在对生物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建立一种有特色的生物工程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期进一步为理工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089-03
  一、引言
  21世纪是生物科学发展与应用的世纪,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社会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生物工程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既具备现代生物科学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高精生物技术的新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创新人才已然是当今衡量大学地位和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准。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着理念、内容、制度、技术等内容[2]。
  如何开创一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本研究以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建立一种有特色的生物工程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二、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成因
  大学生有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我国多数生物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堪忧。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制约,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人才选拔等方面没有形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的合理有效的机制。而某些高校对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使高校教师只注重学术研究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上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复习”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对教师与课本依赖性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此外,因为缺乏引导,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存在部分障碍,感觉自身资历欠缺、学识不够,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态度消极,创新实践参与度不够,缺乏担当开拓创新重大责任的精神[3]。
  科研素质的培养需要以创新思维为基础,而创新不但需要以大量的专业知识为源泉,还要有实现创新的条件[4]。虽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生物工程类学科科研能力的建设,科研场所、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研究经费等投入占比不断提高,但实验室及实验设备资源共享利用率差,提供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的场所、设备和经费占比不足,这大大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虽然多数理工类院校已意识到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完善教学体制和创新教育管理机制,然而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技能的调查显示: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为敬业程度不高, 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升等。这从侧面反映高校在学生创新教育上不够深入,学生创新意识未能激发[5]。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硬件方面的建设,更需要软件的支撑。教师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6]。目前,高校教师对创新教育未能形成系统的指导思想,在创新教育上向导性不足,从而在创新意识和精神感染上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不均衡性,中期终止与草草结题的现象时有存在[7]。另外,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也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无法将所从事科学研究的最新思想、方法、成果引入教学中,无法改变教学内容陈旧的情况,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部分教师长期缺乏对企业生产实践的深入研究,从而造成本身专业实践经验欠缺,开设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少,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自身因素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制约。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为了考试,考试为了升学,导致“上课做笔记,考试背笔记,考过扔笔记”,学习毫无实用价值可言,无法学以致用,并且机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不善于加以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缺乏综合联想能力,终而增强思维的惰性。同时,不少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我们的学生常挂口边的话就是“空虚”“寂寞”“郁闷”,普遍缺少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遇到困难挫折就束手无策、灰心丧气;对自身估价严重失衡,导致自傲和自卑两个极端;情绪自制力差,情绪化严重;缺少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害怕失败、守旧顺从更是一个深层次上的心理共性问题[8]。
  三、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生物工程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的日益重视,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设有生物工程相关的专业,各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各有差异,但生物工程是一门以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是衡量本学科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笔者认真研究生物工程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适应现代高等院校的实践和创新教育体系的培养模式,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积极调整教学计划,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科学研究与本科教育的紧密结合已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趨势和选择,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与突破,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更深层次上的改革与创新[9]。我国高校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方面加快了改革步伐,但人才模式单一、课程体系过度集中、教学内容和方法强调知识传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有限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弊端依然存在[10]。   近几年,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重点解决本科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总结理工类特别是生物工程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优缺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先后推出了各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如专业兴趣培养计划,包括工程设计类、科学研究类、技术管理类以及其他扩展类四个兴趣小组,每类小组都有多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题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潜能。此外,建立和形成了一支以低年级大学生为主体的课外科创团队,结合学生参与专业兴趣培养计划的群众性和学生骨干分子的作用,更好地带动和辐射其他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最终以点带面,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蓬勃开展的局面。更进一步,学院挑选优秀的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创业学院等实践教育项目,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同时,根据不同的培养计划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把先进的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法应用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性教学”,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组织者”[11],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发挥学生自主动手能力,使培养计划富有创新性、系统性和高效性。
  2.加强创新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引导作用
  在创新活动实践过程中,学生虽具有创新积极性,但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独立设计出良好的实验方案,将自身想法付诸实践,因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教师指导团队至关重要。一支结构优化、责任心强且理论和实践能力俱备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以指导教师为舵手,引导生物工程类学生实践创新。在创新活动实践过程中,学生虽具有创新积极性,但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独立设计出良好的实验方案,将自身想法付诸实践,因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指导教师团队至关重要。只有导师的倾力指导,才能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创新实践得到更好的指导,方向更明确,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热度持久延续。同时,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变化,指导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院定期选派指导教师进入国内外相关院校、企业进行培训学习,丰富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理念,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量化考核,确保并不断提高指导教师团队的创新水平。
  3.加大科创环境投入,深化科创平台建设
  以实验或实物设计为主的生物工程类创新活动,需要良好的科创条件。良好的科创条件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否则科创能力培养就成了一纸空谈。在培养过程中,学院根据学生创新活动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科创平台,满足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场所、设备和经费等需求,可减小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阻碍,大大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其中科创平台不仅包括学校自建的实验室,还包括校企共建的实习基地等。各实验室之间的资源加强开放共享利用,提高效率。鼓励实验室利用优质科研资源,开设科研课题,引领学生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科创平台的建设,不仅仅依靠学校资金的投入,还通过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争取企业资金的投入,甚至争取教研立项获取资金支持。通过不断完善这一重要的平台,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4.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完善科创能力培养模式
  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本身就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创新,对促进培养模式得到不断完善,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顺利开展、取得成效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以证据为核心,确保“决策要以证据为基础,任何一项政策都要有‘强证据’来支持”[12]。为检验评价“学生科创团队—创新指导教师队伍—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这一生物工程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学院通过对生物工程类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参与的科技创新情况及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并结合教师考核情况、科创平台投入使用情况,经过集体的讨论制订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激励政策),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对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保证真实反映培养模式的成与败。
  5.加强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课外科创活动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力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学研”结合的角度看,课外科创活动模式对工科院校具有特别的推广价值。研究探索出一种良好的培养模式,还需积极地宣传推广,才能起到以点带面,集群发展,整体推进理工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讲座、会议等形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让高校内部、高校之间充分知晓,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四、结语
  开展生物工程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创新,对高等学校理工科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参考。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一项长期的目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种先进模式、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去激发大学生自身的创新积极性,真正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各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跃华,赵钢,苟小军,等.深化生物教学改革,探索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7-9.
  [2]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3][5][7]张亚琼,侯翠.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6(27):125-126.
  [4]田有,李洪丽.浅谈如何培养理工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89-91.
  [6]李洪丽,田有.浅谈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提升理工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5(25):109-110.
  [8]林雪原,樊荣.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特点及成因[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4):104-107.
  [9]杨凡,周丛照.科教结合 协同育人——中国科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1):20-22,44.
  [10]陈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5(1):4-6,19.
  [11]王晓萍,刘玉玲,梁宜勇,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学法、考法改革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7(6):73-76.
  [12]高蓓蕾,魏亚,王颖.循数管理 循证决策——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77-82.
  基金项目:2017-2018 年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物工程類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201851)。
  作者简介:张静(1982—),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技术;
  兰文军(1971—),男,教授,博士,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生物技术;
  迟玉霞(1976—),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生物技术。
其他文献
为研究河套灌区经济作物辣椒的节水灌溉制度,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田间灌溉试验。根据辣椒"水涝易死秧"的特点,采用沟灌对辣椒的灌溉制度进行研究。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利用ISAREG
文章认为职称晋升制度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激励因素,尽管高校职称晋升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干扰因素,产生了一些偏差,但从制度设计本身来看,职称晋升制度是必要的。只要正
从整体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调节、并发症OHSS的调节、针刺治疗及食疗5方面对中医药在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30篇。
《中国与三大矿业巨头谈判没有达成协议》;《商务部:碳关税不合时宜中方坚决反对》;《5城市试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IPO主板第一单成渝高速A股正式上路》;《支付宝用户过2亿成
采用中药滴剂通气开闭液灌注入耳配合声频共振耳聋治疗系统治疗96例118耳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其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7.96%、96.61%,较对照组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0.01),
清华出官员,浙大出老板。这是人们总结的两所著名高校很有趣的一点对比。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就是这样一个培养企业家与商业领袖的摇篮。
通过系统的试验观测,研究了3种不同的整枝方式对一品红千禧(Euphorbia pusherrima Willd.‘Millenium')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秋冬季光温较低的条件下生产一品红时,开花时的株
本文通过对长江上游地区沿交通干线城市密集群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 ,提出沿交通干线发展若干产业带的建议。
摘 要:学校工作离不开德育,而德育更多的是需要被落实到教学之中,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目标之一。德育大纲中指出:要寓德育于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这是教师的职责。文章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阐述了德育渗透的意义以及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中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以更好地达成德育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6-0
为合理进行稻田灌溉效益取值,对广东省不同地区32个样点46年的早稻、晚稻和双季稻的灌溉效益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发现:稻田灌溉效益在省内不同地区间大小差异悬殊,其变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