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台湾对外关系的新方向

来源 :欧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年代台湾“外交”顿挫,促使台湾检讨长期依赖美国的“外交”方针,加强对欧“外交”,改变台湾对外关系“重美轻欧”的格局。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变化为台欧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相当进展。台湾发展与欧盟关系的基本方略,是将在经贸领域的合作绩效转化为“外交”资源,以争取欧洲国家承认台湾的“政治实体”地位,从而与欧盟建立有别于正式外交关系的“功能外交关系”。台欧关系的发展,为两岸关系增添了一个新的变项——欧盟。台欧中三角关系的博弈和欧盟自身发展的态势将决定欧盟在两岸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如何改善和加强行政管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本报告综合分析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和重点领域,比较了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深入考察了目前我国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若干建议.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欧洲一体化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个“欧洲修正派”。它对新功能主义持有异议,认为欧洲一体化并不是一个走向欧洲合众国的不可逆转的过程,也没有削弱欧洲民族国家;在方法上坚持论从史出,注重在研究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再现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从抽象的观念出发解释欧洲一体化。该学派的不足之处是缺少理论分析框架、单因性诠释倾向等。
约翰·吉林厄姆(John Gillingham)现为美国密苏里一圣路易斯大学教授。7月间,他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欧洲所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术访问,并希望在我刊发表这篇短论。作为一名美国学者,吉林厄姆教授对欧盟制宪、欧洲议会选举等欧盟重大事件的视角和评论与国内学者很不相同,体现了另外一种思想感情与分析方法,有助于丰富和平衡我们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人如何看待这一进程。而且,我刊也希望今明两年能够就欧盟制宪等问题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意大利玛·格·梅吉奥妮教授的《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欧洲统一思想史》一书,令我首先想到的是对欧洲统一的历史意识。正如书名所示,欧洲统一作为欧洲历代贤哲的梦想和夙愿,漫漫两千多年,可谓历史悠久,但欧洲统一的现实进程,要是从煤钢联营算起,不过区区半个多世纪而已。所以很长时间,我们都未能把欧洲一体化进程融人有关欧洲现当代的“正统”历史叙事之中。
2004年7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与意大利驻华使馆在京联合召开了《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欧洲统一思想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5月版)首发式暨欧洲统一思想史研讨会。在京的国际问题和欧洲问题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新闻记者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意大
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欧洲联盟宪法》?问题的关键是,对《欧洲联盟宪法》的理解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精英的想法,更要顾及老百姓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关心法律赖以形成和实践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建构了一个欧洲联盟宪法模式。本文认为,《欧洲联盟宪法》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指有关权力组成和分配的法律原则。第二方面包括授予欧盟法律体系一个宪法地位的社会因素。第三方面指宪法法律文化。但是,第二和第三方面的发展是不完整的。比如说,欧盟仍然在创建新的法律机制,并且还没有最后确立自己的边界。另外,除社会精英外
欧盟东扩后,加入欧洲汇率机制Ⅱ(ERM-Ⅱ)的国家也会扩大。虽然ERM-Ⅱ比ERM—Ⅰ更有弹性,可以使新成员国有更大的灵活性来维持汇率稳定,促进趋同标准的实现,但ERM-Ⅱ并不是对称的体系,它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在欧洲中央银行与新成员国之间建立实质性的合作机制,没有明确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在协助新成员国稳定汇率时应承担什么样的干预义务。ERM-Ⅱ的一些制度性不足,可能使得新成员国在处理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时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在应对投机冲击时力不从心。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减小.ERM-Ⅱ不稳定性风险的可行办法就
社会转型内在地包含了社会要素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组织系统在结构上的改善。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和社会组织系统在结构上的优劣。因而,社会转型在组织层面上总是与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种类上的增长有直接关系。由于企业组织与政府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总是有限度的,这两类组织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因而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社会组织结构的层面,讨论非政府组织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社会转型的背景上讨论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社会意义,同时从非政府组织这个
作者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和研究心得,在简要回顾中国国际关系学四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比较客观、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既充分肯定了该学科的成就和特点,也坦率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热诚地提出了改进、提高的若干方策。作为一篇学术(科)史述评,本文对于了解中国国际关系学的来龙去脉,把握学科进步的基准和趋势,推动学科的健康和顺利发展,特别是对于甫入这一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年轻学子来说,都饶有兴味,颇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