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主动学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y08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根据这一特点,组织课堂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上课时改变了以往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改为由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当学生任意说出一个个分数,老师都能迅速判断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令学生感到惊讶。惊叹之余,学生迫切希望掌握老师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动脑操作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当动手操作成功时,既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快乐,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上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形状的纸片。上课时先引导学生把这些纸片折一折,要求使两部分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然后把这些纸片沿着折痕剪开,认识每份是整张纸片的1/2;再让学生把正方形的纸片平均折成四份。出现以下不同的折法:
  要求学生用彩色笔涂出它的1/4,并提问:“为什么每一份的形状不一样,都可以用1/4来表示?这种参与性的学习,不但能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设疑激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在思考问题的转折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在归纳结论的关键处,给学生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可先出示3.22 1.4,让学生尝试计算,当学生按除数是整敷的方法计算而碰到商的小数点位置难以确定的矛盾时,教师设计的提问是:“我们已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那么,能不能想办法把除数变成整数呢?”先给学生打开思路。除数1.4变成14扩大了几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当怎样,从而归纳出“除法是小数的计算方法。”
  
  
  四、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参与
  
  学生探索新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起学生探索合作学习的愿望,指导学生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去看书、摆小棒,并计算35 3=38,得出计算方法是3和个位的5相加等于8,再同 位上的三个10合起来就是38。有一个同学提出问题:“为什么3不能和十位上的3相加,只能和个位的5相加?”全班没有一个人能回答。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去摆一摆小棒,算一算,相互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小组讨论得非常激烈。然后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说:“如果3和十位的3相加,计算的结果是65,而35根小棒加3根小棒实际只有38根小棒,所以这个3不能和十位上的3相加。”这样,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相互间有着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他们之间能踊跃发言,大胆质疑,易于沟通,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达到自主学习、互学相长的目的。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学,有目的地学,真正会学。
其他文献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学生的品德教育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全方位地思考,从一点一滴做起,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明辨事理,找出开启其心灵的“钥匙”,才能让他们茅塞顿开,以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水平。  所谓从一点一滴做起,就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观察、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引导学生顺水推舟,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
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较快,说话有条理、自然流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朗读仅靠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来督促学生在课外练读呢?经过反复调查、思考,我便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几乎人人都有复读机),准备尝试一下朗读录音,以达到让学生自我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就像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哺育了学生。我一直把这些奉为自己的信条,并用行动证实着自己的信念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一、细心无价    以前学生常用玻璃瓶装开水喝。记得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回家途中无意摔了一跤,胳膊刚好砸在打碎的玻璃杯子的碎片上,顿时血流如注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受到经验、阅历的限制,音乐水平还很低下。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呢?我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采取了如下一些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欣赏教学法。    一、律动式欣赏    首先,音乐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小孩子都喜欢游戏,喜欢动,在欣赏一些曲式简单、形象、动作感较强的乐曲时,就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
写实派(图5)。写实摄影作品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  自然主义(图6)。自然派的摄影家认为摄影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  纯粹派(图7)。纯粹派摄影主张摄影艺术应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精确的形象刻画。  新即物主义摄影(图8)。又称“新现实主义
拜读《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年第一期刊登孙勇老师撰写的《“公式”,不妨易名“计算方法”》一文,对文章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本人持否定态度,而且相反地认为,这种将“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混淆的问题,正是目前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甚至在一些重要教学专业杂志中的有关教学论文、教案或专著中也曾经多次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这一问题,以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所谓“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足。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达成“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一、认识理解    (一)“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又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所以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仍然
“数学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学生熟悉的蕴涵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一、了解学生生活背景,搭起数学生活桥梁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现象、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虽然
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儿童的学习过程影响是深远的。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以及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我决定从创设情境人手,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喜欢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