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m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也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从教师让语文学习“趣”味横生,培养创新意识;学会质疑,培养创新意识;引导想象,为创新插上翅膀;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培养创新意识等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想象应用
  一、让语文学习“趣”味横生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努力使课堂“趣”味横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推动其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按文章的说明顺序画出故宫博物院的平面图,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各个建筑所在的具体位置;然后让他们熟读课文,搞清各处建筑的特色,再让他们做导游,带着师生们到故宫博物院去旅游;最后要求他们采用与课文不同的顺序介绍故宫。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在画图、做导游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上复习课,我往往采用让每个学生都出一套试卷的方法(出题的过程就是完整的复习过程),试题的范围、试卷的结构模式、题量、分值等都由学生商量决定。试题出好后,学习小组互换答卷,谁出的题就由谁评卷,教师不监考,最后评选出优胜小组,不及格的同学由出卷人再出一张试卷进行补考,直到达到规定的分数。由于学生参与了出题、评卷这一整个过程,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创造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再如写作文,我利用当今青少年喜欢崇拜偶像的心理特点,在学完了一册书以后,开展“我心目中的偶像”演讲活动,让学生从课本人物中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说明崇拜他的理由,从他身上自己获得的人生启示等,使课本中的人物成为学生心中的崇拜偶像,通过榜样引路的方法,激起学生的敬佩之情、仿效之意,达到见贤思齐的目的。这样做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助于他们以后积极探索,创造美丽人生。种种妙招,只要用得恰到好处,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其思维,挖掘其创造潜能。
  二、学会质疑
  古人说“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质疑辩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内驱力,是通向创新的第一步阶梯。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真正的创造往往就是源于某个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使他们有兴趣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围绕课题就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说罗布泊是消逝的仙湖?以前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罗布泊消失的?罗布泊的消失意味着什么?我们应从中得到哪些教训?对学生的提问我首先给予肯定,再鼓励他们品读课文,解决问题。这样做,既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怕提不好问题,不论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我从不讥笑学生,而是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在语文课堂上形成了学生敢于质疑的氛围,很好地催生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短文两篇》时,学生在学完课文质疑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短文《日》中说‘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飞蛾只是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才得到光和热的,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它?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珍爱生命是否矛盾?”“短文《月》的开头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节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文中的某某人指的是什么人?”“为什么‘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等等。学生能大胆质疑,就能激发他们思维创造的火花,就能在质疑中求进步,求创新。
  三、引导想象,为创新插上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我会尽量为学生提供想象材料,训练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表象进行想象。这种想象,有时是紧扣课文展开的。如教学《蜡烛》一文时,当学到“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这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老妇人看着那战死的兵时,她心中都想了些什么?她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她会说些什么?当无人可说时,“老妇人想了半天”,她这时又会想些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马上联系上下文内容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不一会儿,学生们就明白了老妇人的心思,明白了她那不分国籍的母爱之心,答案精彩异常,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想象中得到培养。若课文言尽而意未尽时,我也会设置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如《孔已己》一文,看似把故事讲完了,实际上似完未完,余韵袅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死了吗?他最后一次从咸丰酒店走了以后,用什么办法来维持他的生计?最终的结局怎样?通过这些想象性质的问题,扩展学生思路,使学生按各自的理解去续编课文,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在古诗教学中,我对不同的古诗作不同的处理。有些古诗充满诗情画意,教学这样的古诗,我会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所描绘的美妙画面,并把画面画下来。从文字到图像,需要进行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图画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思维。有些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这时我就让学生把古诗编成剧本进行演出。如学习了《石壕吏》一诗后,我组织学生把诗改写成了课本剧,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分角色表演,一段时间准备后,再进行表演赛,全班同学交流,评出最佳表演小组及个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学生的灵感,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培养创新意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应尽量多些。”教学实践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他们多进行实践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进行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时,我先让学生弄清“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中点出的六个节气,并围绕其中某一个节气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细心观察这个节气中物候变化和农事活动情况,选择几种植物或动物,逐日记下它们生长变化的过程,写成“自然日记”,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再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写下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与赞美,;我在课前还让学生搜集了表现春天风物的画或照片,或搜集写春的古诗、名句,让他们给画或照片配几句诗,或给诗、名句配上画,课堂上全班交流,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课后又让他们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不仅学好了语文,更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房村中心中学)
其他文献
人教版选修模块《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选用了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关于此文的主题,配套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2月第2版)第84页中有如下论述:  《清兵卫与葫芦》1913年1月1日发表在日本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上,是志贺直哉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者简练、活泼、自然的语言风格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它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可现如今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语文课堂往往缺少个性,缺乏活力。有的甚至在导学的口号下,把阅读课上成了习题课。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常常呈现出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被动的尴尬局面,有效教学难以落实。由此我感到:语文课要想让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设计教案是我们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写一份结构完整、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方法得当、时间分配合理的教案自然不是一件难事。但如何让你的教案体现出你的文化底蕴、个人智慧和教学艺术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钻研文本,仔细探寻教案设计的最佳切入点,据点运作,以点带面,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怎样选择最佳切入点呢?其主要途径有如下六“点”:  一、以文题为点,带起全篇  文题,或反映了文章的主
连续多年参与各种类型的命题工作,小有心得。现以《虚构》一文为例,谈谈本人在小说拟题方面的体会,顺便说说平时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答题。  [选文]  我在大学教文学理论。  这天,我上小学四年级的宝贝儿子米米一回来就冲我发火。我看到他手里的作文本,老师打了个“59分”。我仔细看了看,题目是《我的爷爷》,文章写的很朴实,爷爷“倔”的特点也写的很鲜明。儿子,文章写的不错嘛!什么不错,老师说没有虚构,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语文教学不再像过去一样仅仅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而是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这其中过程又是关键。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面广量大、不易把握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又常常因为缺少有效抓手,导致上课不知所云,课堂效率不高。怎样才能找准抓手,把握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我们不妨有效地借助“练习”,充分利用好“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生成,在训练中提升,这样一定可以提高语文教学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文学作品呢?尤其是经典名著。原因是90后的学生接触到新生事物太多了,网络游戏、QQ空间、漫画连载等等充斥他们的生活。紧跟他们的生活节奏的东西,他们也许会接受,那就是让他们生活化的学习。我们应以日常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以我们“下里巴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去品读文学作品的高雅,最终引导学生走近经典名著。  一、利用学生的“掠奇”心理,诱导学生走近名著  初中节选的文学作品离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
早恋是一个让老师和家长都感到棘手和无奈的敏感词。中学课本,尤其是高中语文课本中引入大量的涉及爱情的诗文。中学生该不该进行爱情教育,婚恋作品对中学生早恋的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是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情感之一的爱情。如何正确进行婚恋作品的教学,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早恋,这是摆在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面前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性话题。  一  我对高中课本(人教大纲版)中涉及婚恋的作品进行了统计(不包括文学读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知识门类激增,大量的边缘学科涌现,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对未来人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个人的智慧的同时,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需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能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高效的集体,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作为初中政治课教学
[内容摘要]近年来,英语教学初高中的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无论学校,老师还是家长,学生。为什么要关注这个话题,它对于学生高中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去改善这个问题,都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结合自己学校的学生情况和自己近几年的观察,作者给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衔接差异兴趣培养学习习惯  从初三到高一的转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重要吗?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多方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