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以经验促生长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lyzhan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需求,采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开展教学,就能充分暴露学生的学习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生长学习。
  [关键词]认识负数;经验;生长;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09-02
  “认识负数”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特意将“温度”作为学生学习负数的铺垫,引导学生在大量生活情境中认识正负数。然而,学生对负数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只是对其本质存在认知困难。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仅关注于表象的认识,还应将关注点放在激活学生的经验,帮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上。
  一、初次授课:看似以生为本,实则教师专权
  1.情境引入——体会负数产生的意义
  (1)学生尝试记录相反意义的量。
  ①一个水库,夏天水位上涨米,冬天水位下降米。
  ②水果市场上午运进3.5吨水果,下午运出2.2吨水果。
  ③张叔记账,三月份赚了4000元,四月份亏了4000元。
  (2)学生展示、交流。
  生1:只提取数字记录。
  生2:在数字前加文字说明。
  生3:在数字前加符号,如箭头、正负号等。
  师: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表示,大家交流起来很不方便,该怎么办呢?
  生4:想办法统一起来。
  师:用 “ ”和“-”来表示,这样既简便,又能表示相反意义。
  2.认识正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3.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正负数的相对性
  4.抽象分类——建立新的数系概念
  5.解释提升——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意义
  师:如果每格代表1,你能在这条线上表示出 1和-1吗?
  在课后的座谈中,其他教师的评论令我陷入了沉思:“初看这节课,学生有思考、有思辨、有提升,对负数的认识从形式深入到了本质,应是一节高效的课堂。再品再思就会发现,整个设计都是教师的妄加揣测,教师觉得应突出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为学生准备好所有学习材料,但这些真的是学生最需要的吗?不信我们看看学生作业中出错的地方吧!”
  将信将疑中,我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进行了整理,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处:
  可以看出,学生对正负数本质意义的理解还是模糊不清,尤其对0在正负数中所扮演的角色更是毫无认识。看来,教师的有意安排并不能被学生有效接纳,要想从形式深入到本质,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再度思考: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学生对于负数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本课的最大难点是什么?教师对教材的创意改编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吗?本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
  二、再度授课:探寻学习根源,推动知识生长
  带着诸多思考,我进行了一次前测。
  【前测内容】
  (1)“零上1摄氏度”和“零下1摄氏度”,分别写作:( )和( )。
  (2)我知道像-1、-2、-3这样的数叫( )数,我在( )见过。
  (3)1和-1比,( )大,我是这样比的:( )。
  (4)我会给它们分分类:2, 1,-1, 0.2,0,-50。
  【前测结果】(共32名学生参加前测)
  其中,第(2)题的第二个空中有24人填了电梯、存折、试卷、温度等;第(3)题第二个空的答案五花八门,缺乏逻辑性;对于第(4)题,学生都将这些数分成了两类,没有把0单独划为一类。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对负数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不仅认识它的表象,还在很多地方见过,有些学生甚至有了“相反意义”的概念;呈现的困难与前面的后测结果是一致的,集中在0与正负数的辩证关系上。
  看来,教师完全没有必要为学生费尽心思搜罗各种素材,学生的经验就是最好的教学材料。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起点,抓住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负数的概念。
  【二次授课】
  1.暴露已有经验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负数吗?把你们印象最深的负数写下来。
  (师板书几个负数,并邀请学生读一读)
  师:你知道这些负数表示的意思吗?以-1为例,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对-1的理解。
  (逐一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1)重點结合温度计理解-1℃
  师:谁能详细地介绍一下这里的“-1”?为什么明明写着1,却要用-1来表示呢?这里的0有什么作用?
  (2)理解其他几个-1,结合情境说一说为什么。
  (师板书关键词:低 少 亏 以下)
  (3)比较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示了-1,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点?
  师(小结):只要是-1,都表示比0小1。
  师:那如果是比0大1呢?这时候它可能表示什么意思?
  (师板书关键词:高 多 盈 以上)
  师:通过对 1和-1的理解,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再说出几组像这样意义相反的数吗?
  师(呈现刚才出现的所有数):现在你能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吗?
  (4)练习
  小东往东走2步记作( )的话,往西走3步可记作( )。
  3.扩展正负数的外延   师:你还能在下面这条线上找到 1和-1吗?
  (对学生的不同表示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出示数轴,请学生继续表示一组像 1和1这样意义相反的数)
  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与初次授课相比,二次授课舍弃了用不同方法记录相反意义量的环节,转为开门见山,关注学生的起点,唤醒学生的相关经验,并从这个根基出发,帮助学生从模糊了解到清晰建构,整个教学过程都从学生中来,通过思维碰撞,又回归于学生。二次授课完美融入了初次授课的设计意图,不仅减少了学习材料,使教学更流畅,而且对于教学难点突破也做得更到位,学生不仅明白了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也体会到了0的动态变化所带来的数系变化,这一点在后测中得到了验证。
  由此,我深刻反思:真正的有效课堂,是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有效探究、对话互动、生成观念、自主运用的平台,这个平台的根基一定是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研究感想:生长学习,经验是良好的载体
  生长学习,是学生主动寻求和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从模糊到清晰、从单一到整体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空间、时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配合。在能促进生长学习的因素中,经验是良好的载体。立足经验,新知建构便顺理成章;无视经验,费尽心思终究事倍功半。如何巧用经验促成生长学习呢?
  1. 暴露经验,让生长有根可寻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不断与旧知产生矛盾、建立联系的过程,因此通过追根溯源找到原有经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根基。不同学生所具备的经验各不相同,受局限性影响,或多或少存在偏差。教师唯有提供暴露经验的机会,学生才会大胆展示,知识的生长才会有根可寻。在“认识负数”的二次教学中,我抛出了一个大问题:“以-1为例,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对-1的理解。”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库,表示方法多种多样:温度计中的-1℃、电梯中的-1层、存折中的-1元、1-2=-1、试卷中的-1分……为后续的互动提供了素材。
  2. 碰撞经验,让生长有枝可攀
  学生的生长学习需要在主动思考、对话互动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宝贵经验,让学生在交流思辨、对比判断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每位学生对新知的理解都能得到生长。本课中,面对学生丰富的经验,让他们在交流每个-1表示的意义的同时观察它们之间的相同点,至此,学生不仅丰富了对负数的表征认识,还领悟到了“相反意义”的深刻内涵,对负数的认识更加扎实了。
  3. 重构经验,让生长有果可获
  生长学习需要生成观念、自觉运用,最终目的是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经验库。学生从原始经验出发,沿着生长之藤不断生长,同时将汲取的营养源源不断送至根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新的知识果实便会孕育而出。这时原先的经验已经过加工重构,知识的自主建构基本完成,新的果实自然比之前的果实更丰硕。
  (責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学会捕捉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有效数学信息,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和教育教学服务。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引用两位教师的不同教学模式,利用“学号”这个学生最简单易懂的数学信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号;倍数和因数;简单;趣味;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
[摘 要]通过“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丰富、拓展教学资源,让学习素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加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感悟百分数的意义,使数学课堂既开放又充满活力。  [关键词]教学实践 拓展 开放 活力 教学资源 学习空间 学习素材 生活气息 学习趣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27  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
[摘 要]“认识面积”是学生在认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接触的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是小学阶段研究各种平面图形的“必备知识基础”。在“认识面积”这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建构、在建构中理解,打造了真正的生本课堂。  [关键词]面积;多元;感悟;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23-02  最近我校开展了一次“同
在省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两位教师意外“撞衫”了,他们同时选择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平均数”这一课。课始,两位教师都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课堂写真A】  师:三(2)班第一小组九名学生参加投篮比赛(统计图略),4名男生分别投中10 、2、 8、 8个,5名女生分别投中9 、7 、4 、6、
[摘 要]“问题串”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练习线”则是学习必须借助的媒介。以“有多少个字”的教学为例,阐述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的动力所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氛围中,让学生通过解决相关问题获取灵感、思考问题。  [关键词]教学模式;导引目标;练习引领;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对于“带余除法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求出近似结果,但是往往因为不能准确理解“至多”“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含义,而无法熟练做到用列式的方法进行“进一”和“去尾”。教师应尽量在教学中借助直观手段帮学生分析题意、捋顺数量关系,抓住解题关键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顺利从“老办法”中提炼出“新办法”。  [关键词]至多;至少;余数;进一;去尾;带余除法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 要]教师应摒弃以往“就题论题”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归入知识系统后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并求和”“去空求差”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 合并求和 去空求差 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26
[摘 要]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保障,是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所有教学都要从研读教材开始。从“纵”“横”“深”三个方向研读教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性,发现其本质,从而构建知识网络,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材;研读;螺旋式上升;知识网络;知识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算法多样化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算法,也不等于方法的全面化,更不是鼓励学生除了自己的算法之外,对其他的算法置之不理。在学生通过交流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后不断完善或改進自己的方法。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应发展学
[摘 要]“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和探索活动。以“搭配的规律”教学为例,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实践活动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教学思考;搭配的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