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1205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教师如何引导、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具体数字教给学生如何每天读书,进而养成一种读书的好习惯。
  【关键词】培养 阅读 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说到底就是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阅读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一、要让学生及家长明白多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有好的语文成绩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充分学习他人语言运用之妙和其思想精髓,从而才能武装、充实自己的语言“内存”。学语文就是学语言文字,就是多读,多说,多写的过程。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可以领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你今天读了一篇文章,什么时候对你写作起作用一时很难说清楚,但正是无数个“今天的阅读”才造就了你明日写作的汩汩“流淌”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打个比方:阅读就像我们每天吃的米面一样,你要说吃进去的大米对身体的哪一部分发生作用倒是很难说清楚,但是它分明在提供给我们能量使我们身体得以健康地运作。
  
  二、要给学生选择合适的书
  
  学生的阅读有其年龄的特点,同时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和社会性又是中学时期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识,分析能力还不高,对作品的选择,阅读自然存在种种不足,因此,教师要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为其选择订购可读的书刊和教学大纲推荐的书目。
  七年级学生阅读情趣还未脱离孩子的童真和雅趣,为此,可以选择一些童话类书,也可选语言相对比较活泼的著作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等还有新课程推荐的作品以及课文相关的一些著作。
  到了八、九年级除新课标推荐的作品外,可让他们涉掠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还有优秀的读书网站如《中华读书网》、《青少年读书网》等,还要推荐买一些《文学名著词典》等工具书。
  
  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主动阅读
  
  ①美文美读。在阅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利用秦牧的“反刍法”使书中的知识逐渐被自己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思考。这就要求阅读时从一点一滴人手,注意各章节上下段落,前后句子间的联系,采用圆点,批,注,评的形式达到能诵读。⑦略读。通过大量的略读、速读大体感知深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珍惜时间主动阅读,告诉学生中学时代是一生读书最好的时段不要错过。
  
  四、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
  
  教师有意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适当给课外读物一方天地。大致按照新课标所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目进行组织,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目前遇到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学生用来阅读的时间不足,大量的练习作业占据了学生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那么根据这个实际情况教师规定学生每天抽出半个小时来阅读课外读物。我测算了一下,半小时大约能阅读10页左右,如果坚持下来,一个月就是300g,那么一学期下来就是1000页,一年就是2000页左右,2000页就相当于两三本大部头著作,那么三年初中下来就是10多部。再加上可以扩大阅读量的几个寒暑假来调节,完成10来部名著阅读是不成问题的。一般情况下,一个班级学生同步阅读的著作种类不下数十种,这就给课堂讨论增加了丰富的素材和话题以及“活动”空间。课堂一般采用自由讨论形式,并不限定什么主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阅读的感受,教师只当活动的组织者,当然教师的见解与高妙的点拔也至关重要,最重要的是将课外名著阅读纳入到教与学的流程之中,使课外阅读的“名份”得到了确认和提升。无论是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阅读效果都得到有力的促进。三年初中学生有了这10来部名著打底子,如果再从当中挑选一部自己感兴趣的一名著予以精读、美读,无论从何种角度说,对学生的作文水平都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五、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心理学的定势原理告诉我们,某一事物多次反复出现就会形成较为固定的概念,习惯的定势。就可能转化为一种熟练的技能。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得以运用和展示。大大提高了他们自由阅读的兴趣,班内掀起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热潮,经过半年的训练,自觉阅读的习惯基本养成,收获也不言而喻。同学们在写作中都引经论典,有话可说了,有例可举了显然他们的见解和思考变的深刻起来思维常处于活跃状态语汇也丰富了。这时要告诉他们只有保持不间断的阅读状态,才能词汇丰富语言组织灵活,思维处于“动荡”和激活状态,说话和作文的水平是显而易见的,语文成绩自然就好了。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学习的观念发生转变。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昵?    一、“抓”住学生玩的天性,让
二十一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的发展,将使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科技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把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重要基础的教育,必将处于知识经济的基础地位。语文作为基础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便是一切信息和技术产生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最
随着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化程度不断改进的同时,教育必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发达国家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教育满意的程度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一直以来,我思考着一个课题——家长究竟希望什么样的教育。现就这个问题,结合十五年教育的体会谈谈几点看法。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所学校就要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如果每所学校都让家长满意了,整个社会对教育也算成功了。虽然说对学校的评价指标有很多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新课改 中学物理 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实施过程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
实际的教学过程不是一个“静态文本”,而是一个预设和动态生成共同推进的建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科学预设,合理生成,从而实现课堂上的价值引领,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有效预设,建构自然和谐的“生成”课堂    看似偶然的精彩,其背后隐藏着必然。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却是不精彩的课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21-02  摘要:人们为了追求舒适、方便的生活,大量开发使用地球资源,如今的发展趋势已经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产生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文章从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中展开阐述。  关键词:构建 环境教育 体系 渗透 言传身教  科学家们一再呼吁,地球的环境危机包括:温室
0 前言    过去我们对中长跑运动项目的教学研究课题主要是从人体的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力学、运动医学角度和强调对运动员(学生)的选材与训练及训练后的体能恢复与休补问题等方面入手的,而对于运动员在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及心理对外界事物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虽有相应的提法和要求,但是在实际中往往确有所忽视,并没有把它摆在相对重要的位置上来。随着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技运动竞争日趋激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135-01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措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加快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是适应时代要求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我国的课程改革的历史是漫长的,这一新课改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
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德育、智育、体育都得到全面发展。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双向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知识与技能。由于体育教学具有空间大、外界干扰因素多、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难组织等特点,那么,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体育教师应钻研教材、研究教法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深入发展,通过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和创新,逐步使课程改革的主旨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在课改中为了促使学生全方位得到发展,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就不能机械的照搬,要做到“取其精华”,必须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作出必要调整,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和学生观。  新课程的主旨就是要注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