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casdvg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的发展,将使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科技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把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重要基础的教育,必将处于知识经济的基础地位。语文作为基础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便是一切信息和技术产生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人类的发展进步始终和语言密切相关。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社会,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更加重要,语言信息传输更神速,语言信息的内容更为丰富,语言应用的范围更趋广泛。“语言文字信息通过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空前广泛的,不受地理距离的约束的传播,恐怕是本世纪给人印最深的科技进展之一了。”
  据此,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语文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因素起决定作用。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当今的语文教学,必须痛心疾首地对待教学的目标模式、课程、教学、考试、评价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反思与历史性的超越,立足于“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高度,强调语文教师既要是站在世界教育平台上的搏斗者,也要是世界信息交流领域中的控制者。必须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有较强的获取、检索、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综合竞争能力,以教会学生的获取“信息知识”的方法,参与竞争的本领,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从而赋予语文和语文教学新的内容的形式、新的灵魂,“使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真正、充分地发挥出来,使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知识经济社会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与内容
  语文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语文教育现代化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方法、实践、创新精神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内容。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
  (1)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方法的教育。科学学习语文的方法:一是增强方法意识。方法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钥匙。“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掌握科学方法就是掌握了解决多种问题的工具。二是要强化思维培养,尤其要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形象思维和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并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教学、课外训练中去,达到多元互补、巩固,形成习惯的目的。三是要强化应用掌握。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语文素质的积淀在于应用。应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重视在语文实践应用中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觉、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去获取信心、获得成功,获取教育,获得愉悦,不失为学生获得科学方法的良好途径。四是激励创造。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激励学生大胆向问题(尤其是重、难点问题)冲击,多侧面、多角度,求新求异去解决问题,语文学科的多解性特点充分显示了培养学生这种精神和能力的优越条件。
  (2)素质教育的内容就是实践。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改提出“少时高效,轻负高效”的教学效果标准,高度突出实践的教学环节,以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场境,以保证学生自探、自求、自创的时间,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以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启发性、多样性。
  陆游说的好“纸上得来终非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根据语文的特点,语文学习离开了语言的活动和交往,离开了生活的运用和实践,便难以形成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难以养成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真正的语文能力,因此要彻底突破传统语文教学这,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重解题训练,轻生活磨练等现象的束缚,实践中走出语文自己的一片天空。
  三、知识经济社会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的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人才和创造速度与创造效率的竞争。因此教育的核发是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成了国民最需要的能力,而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促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科学基础,自觉地把所获得语文知识,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成为稳定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为一生的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语文知识自身就具有人文和科学方面的教化功能。
  如读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浑身碎骨皆不怕,要留清白照人间”、夏明瀚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等就会使学生得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读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陆游说的好“纸上得来终非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也。王夫之的躬行是起化之源“等就会使学生得到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其次语文素质自身的高度体现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价值和创造价值。具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大脑思维便会时时刻刻涌动创造的活力,不管学习什么,都有所顿悟,收获、创造。总之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语文有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如何充分发挥汉语的独特优势,养成学生的创作能力,是知识经济背景下,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知识经济中,面对雪崩似的知识增长。我们一定要遵循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准确把握语文教育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发展的趋势,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冒尖、敢于超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够胜任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自学的前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自主学习动机,角色体验又能促进自主学习的参与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师指导 民主平等 教学情境 角色体验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系统。新课改形势下,要求教
自实施教改以来,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已被现代流行的“大语文艰”所替代,即新课标中提到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时至今日,虽然课内阅读的地位并未动摇,但课外阅读在教学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其实,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尽管制定语文教材时专家考虑得比较周
本方案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一节为出发点来进行设计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本地区新一轮新课程改革奠定一定的基础。    1、教材    1.1 教材简析  本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ATP的生理功能、ATP的结构简式、ATP-NADP的相互转化、ATP的形成。教材对糖类、脂肪的功能做简单分析,直接过度到ATP的功能即: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物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接近古诗文,体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淀。作为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87-01  摘要:写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科学指导,扎实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等几个方面,细致地阐述了怎样提高学生写字质量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提高 写字质量 激趣 加强训练 评析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
我从事小学教育以来,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数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多多少少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朗读教学上,我一直是这样教学的:    一、用情去读    多数文章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是尤为重要的。声音的力量,声音的形象,若没有“情”,便不会产生。调动起饱满的情绪,就会由“情”支配。假若没有调动出情感,生硬地用各种既定的表达方式套用“情”,就很难迸发出朗读时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的情景是:教师如同是钦差大臣,教材如同是圣旨,而学生则如同是俯首听命的臣民,教师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至上,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绝对遵从和对于教师一贯服从,把教材、教师讲授的内容视为金科玉律,当作扑不灭的绝对真理。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学习,缺乏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教师眼中的学习佼佼者,往往并没有成为栋梁之材。针对于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认
记叙文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也是中考的重量级题形之一。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记叙文知识的技能技巧解决相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它涉及的知识面广,问题琐碎,所以常常让语文教师感到无从下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只烫手的热山芋,难以下咽。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解读记叙文阅读理解,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和大家共分享。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基于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活学生主体,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索学习的时空和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学习的观念发生转变。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昵?    一、“抓”住学生玩的天性,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