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新生的心理问题调查及其教育策略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chen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某本科高校4678名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该校新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7.18%;在12个维度中,该校新生在强迫症状和依赖感两种症状上的表现最为严重,在焦虑、社交退缩、抑郁和自卑上的表现也较严重。根据调查情况系统分析了本科院校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压力过大,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教育方式的转变、个体自身认知和不良性格的影响等等;并提出了倡导“三全”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家校合力教育、寻求各方援助等教育策略。
  关键词:本科院校;新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G64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4.0025
  新生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着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尽如人意的就业现状,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与高中完全不同的学习模式、生活方式等问题,往往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若不及时排解,很容易导致新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本科新生一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大约为20%左右,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5%左右,其中,男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新生。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多集中在新环境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专业兴趣及就业压力问题等。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心理问题特点分析、解决对策等展开,研究对象有师范生、理工科学生、成教学生等,而专门针对本科院校新生的调查研究较少[12]。事实上,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着情绪波动明显、心理落差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如果调适不当,极易成为心理障碍潜在的高发人群,势必影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及其未来发展。因此,调查分析本科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现实意义。
  一、本科院校新生心理问题的普查情况及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于2014年11月对某本科院校4678名新生进行心理问题的普查。其中,男生2826 名(占60.4%),女生1852名(占39.6%);理工科学生2968名(63.45%),文史类学生887名(18.96%),文体艺术类学生823名(17.59%)。
  2.测试方式。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形式施测,采用电脑方式测试。
  3.测试工具。采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郑日昌、邓丽芳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MHS)。该量表适用于中国在校的大学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是目前临床心理学常用的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该量表包含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性心理障碍和精神病倾向等12个维度,具体化为104项问题[3]。该量表的主要统计指标是12个维度的因子得分及总分,主要反映各个症状的严重程度,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每个维度主要划分为症状较明显、可能有症状、一般和无明显症状四种水平。该量表提供了心理问题的两类筛查标准,对于标准1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之一:(1)抑郁大于或等于26分;(2)焦虑大于26分;(3)精神病倾向大于19分;(4)偏执+攻击+冲动大于70分。对于筛查标准2来说:不在标准1之中,但在26,30,82,84,103题项中任一题项上的得分大于或等于4分。
  4.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二)调查结果
  1.受测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根据标准1和标准2的筛查,全校筛查出了336人,其中标准1人数为208人,标准2人数为128人,筛出不同类型的人数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该校新生大约有7.18%左右(含标准1、标准2人数)存在心理问题,而且理工科学生的心理问题比文史类和艺体类的学生严重,艺体类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好。
  2.各症状水平比较。从表2各因子的得分情况来看,12种症状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强迫症状、依赖、焦虑、社交退缩、抑郁、自卑、冲动、偏执、社交攻击、躯体化、精神病倾向及性心理障碍。也就是说,在该校新生中强迫症状和依赖感两种症状的表现最为严重、最为明显,其次是焦虑、社交退缩、抑郁和自卑表现也较严重、较明显。
  二、本科院校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调查发现,造成本科院校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及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加[4]。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贫富悬殊的不断拉大,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迫切需要通过大学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本科院校投入不足、师资相对缺乏、名声不够,与社会大环境的要求相距甚远,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大学新生的就业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抑郁和自卑情绪。在一些本科院校,理工科学生偏多,而理工科学生的课程相对繁重,本科院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可能无法满足理工科学生的要求,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的影响也是造成新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家族遗传的精神疾病、生理缺陷往往会成为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父母的不良人格和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尤其是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分保护、过分溺爱、过度的替代,往往剥夺了孩子尝试和成长的机会,容易造成他们的依赖、强迫心理,也带来了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的障碍。父母关系不和以及不良的亲子关系也容易诱发新生出现强迫、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庭经济贫困以及社会地位低下,使得一部分贫困生尤其是特困生容易产生自卑、社交退缩、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大学教育发生变化
  在升学和考试的双重压力下,许多中学生整日埋头于书山题海,成为学习的机器、考试的奴隶。这种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导致当代青年心理素质普遍低下[5]。进入大学后,新生面对新的陌生的生活环境,面临新型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尤其是在面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方面新的变化,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全面适应,容易出现强迫、社交退缩、学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四)个体自身因素
  部分新生由于自我认识不当,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往往造成心理失衡。对周围环境和事件的认知偏差,往往使新生产生一些不合理的信念,造成情绪困扰。以往生活的过于顺利,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对自己盲目的高期望高要求,往往使得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较差,应急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心理危机。部分新生由于对自己就读的本科院校认识不足,认为所在学校基础条件差,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产生焦虑情绪。有些新生上了大学后,发现自己的知识面狭窄,能力表现差,兴趣特长不明显,交往的技能差,在与周围人比较的过程中,难免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出现社交退缩等消极行为。有的新生在童年期或者青春前期由于外界的不良影响造成了创伤性经历,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有的新生由于性格过于内向、心胸狭隘、过于斤斤计较、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爱慕虚荣等不良人格特征的影响,容易诱发心理问题[5]。还有少数新生离开父母的束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自我控制力下降,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企图逃避现实的压力与痛苦,网络成瘾而无法自拔,造成心理问题。
  三、本科院校新生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提高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本科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为了有效预防和克服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下列教育策略,以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素质。
  (一)创新工作思路,倡导“三全”育人
  1.注重齐抓共管,实现“全员”育人。本科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职责。为了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树立“爱校、爱院”的情怀,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可以组织开展“两访两创”活动或专业导师制活动。通过全院教职工实现全覆盖访谈新生,主要了解新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态、未来发展目标等,指导新生学会人际交往、学会为人处事、学会安排时间和生活等;同时通过专业导师帮助新生端正专业思想,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让他们了解专业的研究对象、发展前景和当前国内外发展现状,帮助他们进行专业学习规划,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帮助他们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学习时间、学会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等,帮助新生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注重人文关怀,实现“全程”育人。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随时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变化。在入学之初摸清新生的学习和家庭情况、尽快熟悉学生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重新明确目标,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期中对“三困生”(学习困难、家庭贫困、人际交往困难)重点关注,积极引导他们注重学习方法、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学会与人交往的艺术,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期末,针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向家长汇报,通过家长的协助共同帮助新生成长成才。
  3.注重个性发展,实现“全方位”育人。本科院校应根据市场和地方经济的需要,转变育人思路,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有特长的综合性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充分了解大学新生的个性特征,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从学习、科研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干部培养、文体特长等各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二)积极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常规工作
  1.开展丰富多彩的新生教育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月”、“校园心理剧汇演”、“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新生教育活动,有效利用广播台、校园网、校报、橱窗、板报、宣传册、班级QQ群、微信平台、主题班会等阵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特别要注重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尽快适应新的大学学习、生活,正确认识自我、优化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帮助他们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处理好学习与兴趣发展、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关系。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团组织、社团文化节、学术科技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和鼓励内向、自卑的新生参与活动,通过活动加强对新生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健康人格。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一方面,本科院校要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选派工作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为大学新生开设以心理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教育大学新生积极乐观地面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学会快乐地与他人交往,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正确认识自我。另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要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程,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对新生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在坚持以面谈咨询为主的前提下,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热线电话、电子邮件、QQ聊天、博客、网络在线咨询、手机短信等有效载体,积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为新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与此同时,要针对大学新生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适时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以培养新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中的朋辈辅导员的作用,做好朋辈心理辅导。   4.做好心理普查、访谈、重点生建档及跟踪关注工作。本科院校在全面开展新生心理普查的基础上,要组织专业教师对筛查出来的标准1和标准2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有效甄别和鉴定这些新生的心理问题,对其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跟踪观察的两类学生要分类建立个体心理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跟踪回访和重点关注,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
  5.积极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本科院校要尽快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相结合的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实现心理问题筛查、鉴定、干预、控制、跟踪、愈后一体化,要注重加强在重点时段对新生中的心理危机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重点关注,积极预防和有效干预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危机和自杀、攻击事件。在日常工作中,对新生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院系要积极发动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开展一对一访谈活动;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给予重点心理辅导和干预。
  (三)注意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1.加强与新生家庭的联系。家庭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感、提升道德品质、消除心理问题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应深入了解新生的家庭情况,经常性地与家长保持联系,积极寻求新生家庭的帮助,通过其家庭亲人的共同参与、理解与支持,实现学校育人和家庭育人的和谐互动。还可以通过建立家长QQ群、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置校园开放日、定期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家访等多种方式,促进家校合作,积极构建心理支持力量,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6]。
  2.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一方面,本科院校要指导新生走出校门,主动了解社会,学会正确认识与评价社会,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要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个人才能,增强自信心,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团队协作精神,缓解心理压力与紧张情绪,锤炼意志品质,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另一方面,要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互联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监管和指导,积极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传递正能量,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与此同时,本科院校要加强与公安机关、周边社区、精神卫生中心等相关机构和单位的联系和合作,真正形成教育“合力”。
  (四)引导新生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及主动寻求心理援助
  1.引导新生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本科院校要积极通过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讲座、政工干部等多渠道引导新生做好自我心理调节,使他们理解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宣泄、放松、转移等自我心理调节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实现“自助”,度过心理难关,有效地做好心理适应。
  2.引导新生主动寻求心理援助。本科院校要积极引导新生学会主动寻求心理援助,要教会他们在自我调节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积极地向好友、身边的同学、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领导以及家长寻求心理援助,必要情况下可直接向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除上述做法之外,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也不失为好的途径和方法[7]。
  四、结语
  总之,本科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新生本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学新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调整他们的心态,克服心理障碍,才能帮助新生度过心理失衡期,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才能维护校园的稳定和发展,才能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促进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宁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路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7):3640.
  [2]张莉.民办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2):139141.
  [3]张雪松.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以南通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99100.
  [4]江光荣.选择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5]汪海燕.走进阳光地带: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航[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14.
  [6]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24227.
  [7]叶茂,吴海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015.
  (责任编辑王婷婷)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高考不仅牵动着广大考生和家庭的每一根心弦,同时也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广大考生和相关教师、家庭、学校,每年都要面对高考的考验.高考数学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研究和总结临场解题策略,进行应试考试和心理辅导也显得格外重要.  事实证明,正确运用数学高考答题策略,不仅可以预防各种心理障碍造成的不合理丢分和计算失误及笔误,而且能运用科学的检索方法,建
【摘要】 数学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本文围绕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体会,深刻阐述了学习兴趣、基础知识、观察能力和个性特长是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探索、研究、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创造性思维是独立的,从多种假设和构思中寻求答案,有创见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立性等多种思维品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通过动手操作,利用比较、对比训练、借助转化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我们的课堂提问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揭示了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对策。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人们往往注重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过分强调了证明的严格化、程序化,而与之并列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则被忽视.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把成功往往归功于逻辑的功劳,对自己的直觉反而不在意. 所以,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很好地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没有积极地被调动起来,绝大部分学生看到的只是一具僵硬的数学外壳.  笔者认为,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使学生的认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更科学更深层次的为我们解释了何为情境教学.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会让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事半功倍.什么叫情境教学呢?我们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让同学们记住自己所讲的知识点.但是很多知识点同学们理解起来很困难,对于读懂它的意思、
【摘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变旧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的弊端,为师生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无论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公开课、观摩课中都是一个“亮点”. 近年来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也进行了尝试与探讨,感受颇深.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是新疆的重要畜牧业基地,发展玉米生产,解决饲草饲料问题,对发展畜牧业,实行农牧结合有着重要意义。中南二号的引进与推广,使阿勒泰地区的玉米种植区域又向高纬度、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