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逊·古德曼的“非实在论”及其本体论后果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作为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实在论批评和拒斥洪流的延续,滥觞于20世纪中后期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因其所涉领域的广泛性、问题的复杂性和观点的多样性而构成了当代哲学言说中的主流话语。就英美哲学而言,诸如蒯因、普特南、达米特、库恩、罗蒂等当代著名哲学家无不有所涉及。作为“彻底相对主义者”的纳尔逊·古德曼在其著作《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中,
其他文献
一双索引赋值的引入 语义理论主要研究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或内容。在可能世界语义学中,语句的真值是在单个的可能世界中考虑的。以可能世界语义为框架,我们一般讲语句P在可能世界w中为真或者为假,并可借此讨论含有模态算子的语句的真假情况。
“第五届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学术会议”于2012年4月28—29日在重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逻辑学会和西南大学共同主办,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承办,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逻辑学研究所、毕节学院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单位协办。本次会议是继2002年6月在台湾大学召开“首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之后第五次两岸三地的逻辑学盛会,邀请了台湾和香港学者20余人、大陆学者60余人与会,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本次大会主要围绕两岸三地逻辑教学研究、逻辑理论研究、逻
《论语》之《述而》篇凡三十八章,皆在于述说孔子的志尚、情趣、仪容、举止。其中二十七章属于“夫子自道”,另十一章则是孔门弟子对先师行状、神致的片段追忆。全篇可幅辏于一个焦点,此即该篇第六章所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根据人对语言的直观感受,最初的实在论者认为在思想之外存在着与思想中某些观念相对应的“对象”,其存在使其对应的“名字”具有意义。而当面对庞大的非存在领域时,这种理论便从内部生发出无法调和的矛盾。例如,既然“金山不存在”被普遍看作一个常识上为真的句子,“金山”就应该具有某种程度的存在,
一个有知的人能否知道(感知、意识、内省)他自己的有知状态?或者说,人们能否从一种有知状态,依靠认识推断来得到知识的知识呢?这是认识论和认识逻辑中的KK论题(KKthesis,亦称KK principle)。这里,K代表“知道”(know)这一命题的态度或心理状态,KK即是双重的认识态度。
作为一种理性的社会交际活动,论证历来吸引着学者们的理论关注。古代先贤们对论证的理论探究,催生了逻辑学的几大源流。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修辞学、论辩术研究的复兴,言语交际理论的进展,以及非形式逻辑、对话逻辑等逻辑学新分支的兴起,更使得论证的建构、解释、分析和评估成为西方学界时新的理论议题。时至今日,“论证”已成为哲学、语言学、修辞学、法学、
在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上,甚至在现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的演变中,卢卡奇的理论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他后来如何进行“自我批评”,他仍然被公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范式的奠基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当之无愧地被安排在这个位置上呢?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的气候危机与环境政治的发展,环境伦理学的问题意识与关注对象有了很大变化,逐渐从学科兴起以来占据支配地位的宏大叙事的话语模式与规范伦理的理论导向(如人类中心论、非人类中心论、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转向具体的环境问题与事件及其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博弈关系的分析与解决。这一应用转向是理论深化与学科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后现代哲学背景下,欧洲近代以来“天赋人权”的现代人权理论、区分敌友的政治理念、主权或至权观念,所有这些,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实质性的修改与补充呢?德里达最后两年的哲学讲座正涉及了这些话题,对人性、人权、政治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值得后人反复研究
半个世纪以来,工程伦理作为一种职业伦理或实践伦理,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规范来达到“一个有限的伦理目标现实化”。然而,“任何一种‘应该’都有可能是不应该的”,工程伦理中大多数规范限于一般性措辞,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解决一切实践情境中的问题,且当不同的伦理理论应用产生的“行为伦理准则”中不同条款之间发生冲突时,又会出现其他的不确定性,导致伦理困境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