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带学生进入深度阅读之旅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t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阅读的再思考
  比较阅读是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本刊曾专门开辟专题,对此问题进行过讨论,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积极响应,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新的思考。本期特选取部分文章予以刊登,欢迎大家继续参与讨论。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需要学习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归纳了几种较易把握的比较阅读的方法。
  一、沉入语言,细细推敲词语
  (一)替换比较中领略词语运用的适切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感受在同一个语境中不同词语所具有的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比较“一根”与“一把”的表达效果。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明白作者的用意: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极度渴望留住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她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掷的心情,是表现绝望的绝佳描写。
  (二)增减比较中知晓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同一语句在去掉某一词语前和去掉某一词语后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如有学生在读《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读成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去掉“似乎”一词后意思有什么区别,让学生明白这只是作者的错觉,如果去掉这个词语,就变成真的了。
  (三)褒贬比较中品味词语运用的独创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褒贬等感情色彩上领会作者在课文语言运用中的妙处,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课文《珍珠鸟》中,“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神气十足”本身是个贬义词,但用在这里却刚好表现出小鸟的生气勃勃。
  (四)词义比较中理解词语运用的情景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语句中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引申、比喻等相关联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语言的技巧能力,感受语言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如《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就要从句子中去体会,不能照本意去理解。
  二、由内而外,潜心品读句子
  (一)从修辞比较中感受语句的意境
  指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体会和感悟作者在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造句水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一句,这里把邱少云比喻成“千斤巨石”,突出了战友对英雄的钦佩。
  (二)从句式比较的角度揣摩语句的情感
  指导学生通过对特定语句中句子的语气或句式的理解,来体会语言运用的优美。如《忆江南》中的最后一句可让学生换成陈述句表达。讨论之后,学生觉得不要说诗人自己,就连欣赏佳作的后人都难免会产生欲去江南一睹为快的想法,其作用不言自明。
  (三)从标点比较的角度斟酌语句的核心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理解书面语言。教师要将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让学生来解读,尤其是一些比较特殊的标点符号,更不能忽视。如《草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小学语文课时特训》上就有这么一问:句子中这样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什么?建议学生先谈谈这里的标点有什么特殊之处。“河”的前面有破折号后面又有感叹号,作者想表达什么?学生思考后茅塞顿开,原来作者在表达他见到河之后的满心喜悦——草原的心脏就是河。
  三、把握结构,用心研读段落
  (一)语段的内容对比中激发探究的兴趣
  许多文章的前后段落存在很大的起伏穿插,这些内容的强烈反差容易构成比较。如《草船借箭》的首尾就存在着很好的可比性,对比可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语段的详略对比中把握文章的重点
  作者在安排文章的详略时都有自己的考虑,其目的无非是突出文章的主题而又不落俗套。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原来教过的郑振铎的《劳动的开端》,文章写了两次挑煤的经历,第一次没有成功但写了近三十个自然段,第二次成功了但只有短短一个自然段。其用意在于突出挑煤的艰辛。
  (三)语段的形式对比中领悟文章的中心
  有的文章的不同段落表达形式反差很大,内容也不一致。有些写人的文章前面采用的往往是概括介绍,到后面就会出现事例介绍,其详略程度也相同。有些文章前面有意地抑,到后面则充分地扬。此类文章适合对前后段落作表达形式的比较。如《特殊的葬礼》,教师可补充资料,播放视频。在反复的比较阅读中,学生深切体会到塞特凯达斯瀑布现在的虚弱与无奈以及人们的心痛与遗憾。
  四、关注个性,快速浏览群文
  (一)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比中感受作者的丰厚历程
  名家名作因其规范、精彩而特别值得小学生阅读。借助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异中求同、管中窥豹,了解该作家的文学创作风格乃至个人的思想性格,从而帮助我们在对教材理解上更加准确、深入,达到更高的层次。如在老舍先生的《猫》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他对猫的百般怜爱;在他的《养花》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老舍在养花过程中的丰富情感与收获。“老舍更爱花,还是更爱猫?”将两篇文章放到一起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老舍的生活中充满平凡而又高雅的情趣,他既爱猫,又爱养花;他经历坎坷,又有腿疾,可他始终那么热爱生活,对所有的生命充满爱心,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敬畏与珍惜,而这种高尚的情感正是这两篇作品的灵魂。不经比较阅读,是难以有此深刻感悟的;而这种感悟,又会在老舍的其他作品如《趵突泉》《草原》《林海》中得到进一步印证。
  (二)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之比中体会编者的匠心独运
  很多文章在进入我们的课本前编者都作过改动,这中间有很多修改成功的例子。如萧红的《火烧云》原来是这样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改动后的“红彤彤”“金灿灿”读起来较为响亮顺口,适合学生理解。“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样出现,能让学生更容易找到色彩词语的合成规律。
  (三)同一主题的不同特色之比中领略作者的创作个性
  经常性地选择一些相同题材或相近文体的文章进行“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品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学习到风格各异的语言表现风格。如“走近鲁迅”单元,虽然写的是同一个人物,但描写手法、表现形式却存在很多区别,适合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比较阅读,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形式,触摸文字内涵,最终打通阅读和写作间的通道富有特殊意义。它由点到线的转化,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由点到面的扩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鉴赏力的提高;由浅入深的强化,有助于知识的归类和积累;“学”一反三的比较,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精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小学 311200)
其他文献
当前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党报的民生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的浙江日报“佳友民情工作站”,开通了“佳友民情快车”栏目。报道的重点是“话民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应用降解酶每次10U,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4d。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50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端综合征(RBAS)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了15例RBAS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对发病特点、梗塞部位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60.5岁,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后,浙江卫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灾区一线,用最快的时间辟出专门时段直播。在抗震救灾最为紧要的4月20日、21日两天,共开出12档特别直播节目
制作新闻标题,首要的也是起码的一个要求是准确。近读省内一些纸质媒体,发现一些标题有硬伤,或提法不妥,或用词不当,或语法不合,或编排不善。这些硬伤可谓是报纸的常见病,它
【摘 要】语文课程应使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因素,通过朗读体验、巧设情境、感知形象、放飞想象等方式引领学生感知美、欣赏美、探寻美,汲取“美”的营养,发挥语言的功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语言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文本中凝练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强烈真挚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义务教育语
目的观察生理盐水及丹参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68例各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应用生理盐水及丹参治疗;对照组32例,应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疗程4周,以观察疗效
四川古史,代有记载。自三国时谯周撰《三巴志》始,踵事者则有晋常璩《华阳国志》、常宽《蜀志》、唐郑日韦《蜀记》,宋张守约又重修《蜀记》一卷,诸书仅记蜀事、人物、古迹、寺观
【教学理念】“童真课堂”是尊重儿童、彰显真学的课堂.“童真课堂”是儿童主动学、教师智慧导、师生共成长的课堂。无疑,“儿童路线”是“童真课堂”的生命线:坚持从儿童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