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唤醒”月季——《赏月季》习作教学体会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iqiang7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花坛的月季花开得很美、很旺.我带着学生来到花坛前观赏.学生情不自禁地摸摸柔软的花瓣,闻闻花的清香.我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仔细地观赏月季花,和他们一起学习用优美和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眼前的月季花就像一个美人,学生把它的特点说得很细很像,但我仍未被其语言所打动,总觉得这个美人似乎在沉睡.于是,我指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也许只是把月季花轻轻地“吻”了一下.可是,静止的月季开始灵动起来,有了游戏,有了朋友……一切开始复苏.童话活了过来.
其他文献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虽然能做到每天预习,但预习的程度却很“浅”,多数仅局限于读读课文。那么,怎样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预习能行之有效呢?    一、 培养预习兴趣,让学生“想”预习    1. 先扶后放,循序渐进。教师在初始阶段可以花一定的时间在课内专门针对学生的预习加以指导,让他们进行“半自主”的预习。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必须随时督促学生按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一旦发现问题立
一、 激趣导入    古人常常借诗抒情,唐朝大诗人王勃曾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吟诵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是远在天边的亲人、朋友怎么可能感觉近在眼前呢?“天涯若比邻”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然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梦想却成为了现实,那么,是什么使人类实现了这一梦想呢?(板书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国际互联网真有这么奇妙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国际互联网,继续进行国际互联网的美妙旅行。
一、 课文引路,体会写法    1. 最近我们学习了《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那么你们对剪纸有了哪些了解呢?  2. 剪纸内容多,寓意深,祥和的图案增添了喜庆的氛围,像娃娃、葫芦、莲花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这篇课文中的剪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 看着这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呢?展开你的想象,让画面在你的眼里活起来。  【设计意
一、 动手动口,走进文本    1. 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林深叶茂 诗情画意 高低错落  蔚为壮观 憨态可掬 异兽珍禽  2. 选用以上词语说说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3. 同学们,我们这个旅游团队已经来到了神奇的九寨沟了。我们将领略到怎样的神奇景物呢?请自由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说说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  4. 根据屏幕出示的词语提示和自由读书的印象,交流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上节课
【课前准备】  让学生把玩具当作亲密的伙伴或家人,精心地“照看”两天。  【教学设计】  一、 激情导入,学文悟法  1.同学们今天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一个个脸上都笑眯眯的。老师跟大家一样看到这些玩具也很开心,为什么呢?我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老师到现在还喜欢玩具,和你们一样,我是玩着玩具长大的。我喜欢美丽的芭比娃娃、憨态可掬的小猪、善良聪明的兔宝宝、怕游泳的小泥人,但我最喜欢的是国宝——大熊猫,
许多年来,广大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方面创造了许多有益的经验。那么,如何巧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入境悟道加深体验呢?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体例的课文,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名篇《水调歌头》(中秋)的创作经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其意境,体味作者思念亲人,可借多媒体进行如下设计。  1. 借用媒体,营造语感氛围 。教学之初,我用媒体打出课本插图,营造中秋之夜品尝瓜果、
汉语拼音不像汉字那样,本身具有象形、会意的特点,学起来往往枯燥乏味。要让低年级儿童轻松愉快地学好拼音,就要遵循他们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探究情感,引发学习期待,发挥主观能动,并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让拼音学习变得情趣盎然,事半功倍。    一、 激发情感:未成曲调先有情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动因。拼音教学伊始,可选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孩子们听,趁他们听得专心致志,教师可
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机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 该方法可应用于电力系统的相角测量系统中 A data processing method based on microcomputer measurement system is proposed,
中国市场提供动力,展会规模再创佳绩10月28日,2011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简称:亚洲国际动力传动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落下帷幕。为期4 d的两大展会共吸引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陆游的《示儿》一文,共28个字,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但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这首绝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以进一步了解陆游及《示儿》,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多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1.“你的”还是“你们的”  诗中“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中的“乃”,在《辞海》以及教材参考中都作“你,你的”解释。因此,有的学生根据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