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自律教育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使受教育者能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然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自律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在家长和老师的教导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以尽快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我结合政治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自律能力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将自律教育融于学科教学之中。
  
  一、让学生理清自由与自律关系,使他们真正懂得培养自律能力的必要性
  
  自由是个神圣的字眼,叫人心醉,令人神往,人们追求自由,热爱自由。我在课上问同学们:“究竟怎样做才算得上真正自由呢?请同学们说出你的看法。”有位同学说:“自由就是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想怎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还有位同学认为:“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有了纪律就无自由可言了。”还有的同学在下面偷偷说:“小时候要受师长的约束,现在长大了,就可以自由了,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我针对学生的这些想法,讲了三个寓言故事:1.一天,风筝在高空中飞翔,它看到飞鸟,羡慕起飞鸟来,“飞鸟多自由啊,我被牵引线束缚太不自由”。于是它拼命挣扎,“嘭”线断了,结果风筝一头栽进了无底的深渊。2.玻璃大声疾呼:“我被条条框框束缚着,我要自由。”条条框框说:“那就让你自由去吧。”一阵风吹来,把玻璃甩得粉身碎骨。3.车轮埋怨方向盘说:“你束缚了我的自由。”方向盘说:“我也让你自由去吧。”结果车轮连滚带爬掉进悬崖中。
  当我讲完第三个寓言故事的时候,同学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那种不受任何约束、随心所欲的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紧接着启发学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呢?请同学们查资料后回答。”有位同学介绍了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对自由作的科学阐述:“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另一位同学查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的一段话:“所谓政治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因此,‘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最后我问同学们:“自由与自律是什么关系呢?”有位同学说:“自由与自律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我进一步说明,自律是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保护伞”。没有自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在社会生活中,只有严格自律的人,才会感觉并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二、让学生收集名人事迹,使他们真正领悟培养自律能力的重要性
  
  自律是指严格的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严格自律是一个人自身修养所能达到的较高境界。古今中外,所有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无不具有很强的自律能力。我要求每位同学收集一个材料,说明培养自律能力的重要性。同学们共收集了60个材料,最有代表性的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王安石“廉洁耿直拒馈赠”;周恩来自定的七条“我的修养要则”;陶铸的“约法三章”的故事;朱德的“一身土布制服”;徐向前的“家规”;还有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清白的一生”;托尔斯泰“深刻反省自己”等名人事迹。这样让学生了解严格自律,加强自身修养的先进模范人物及典型事迹,增强他们对严格自律重要性的认识,明白了自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青少年要通过自律,完善个人的心理品质,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心理品质、品格高尚的人。从而能在内心产生共鸣,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严于律己,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培养健康人格,做优秀的中学生。
  
  三、老师介绍培养自律能力的几种方法,供学生借鉴、学习
  
  1.自省法。自省法就是通过经常地、冷静地回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经有一段时间放浪形骸,不好好学习,考试不及格,受到学校降级处分。他赌博、借债、鬼混。但他终于发现自己的行为无异于禽兽,完全丧失了一个人的尊严。于是,他深刻反省,把自己的一些弱点和毛病记在日记本上。(1)缺乏毅力;(2)自己欺骗自己;(3)有少年轻浮之风;(4)不谦逊;(5)脾气太躁;(6)生活太放纵;(7)模仿性太强;(8)缺乏反省。当他面对自己的这些缺点时,受到了强烈的触动,决心控制自己,痛改前非。从此,托尔斯泰开始了自我磨炼,开始了向文学巅峰的攀登,并最终成为大文豪。
  现在的中学生,不妨也学学托尔斯泰,多多反省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加之现在的中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广,受外界影响大,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正确的思想和念头,会犯这样或那样的过失和错误。只有经常地反省自己,才能发现不足,克服缺点,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使自己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都能够自觉地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
  有一次,我在给学生上课时说:“一个人在独处,真相无人知晓时,他的所作所为,最能显示他的品格。”第二天,有位学生给我写信说:“老师,您昨天的课对我启发很大,我对不起你,我上次在学期成绩报告单上把78分的数学成绩改成98分,交给爸爸签了字,爸爸也不知道,可以说是无人知晓。但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我显示了一种多么卑下的品格呀!我向您承认错误,保证今后一定不再做不光彩的事。”
  反省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又是极不容易的,需要经过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再到完全自觉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进行自我修养和锻炼的过程。
  2.自制法。自制法是指自己用意志支配情感与行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这种控制表现在控制自己不良的情感、需要、动机和行为诸方面。具体做法很多,如写座右铭、写日记、挂字画等。
  我介绍了影片《林则徐》中,林则徐在墙上挂了一个横幅,上面写着“制怒”两个字,用来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动怒,以免失去理智。鲁迅先生也在自己的屋里挂上他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用来鞭策自己学习藤野先生的人格和工作精神。现在人们往往在墙上、玻璃板下或者精美的册子里,剪贴或抄录名人的格言警句来自励。要出现坏习惯,要犯老毛病了,看见自己抄下来的警句,就立刻克制住,一次次这样做下去,也就能管住自己了。
   还有一个被人们广泛采用,在管住自己、促使自己上进方面更加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写日记。日记,有人称它是“生活态度严肃的人的自白”,有人说这是“每天和自己谈一次话”,有人管它叫“看不见的朋友”。坚持下去,你一定能够收到成效的。
  3.自测法。自测法是指个体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检查和测量,目的在于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心理状况,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矫正。可用于自我检测的方法很多,如既可通过与他人有意识谈话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也可通过反思的方法来把握自己的心理。当然,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缺憾,即缺乏教育的科学性。常用而又比较科学和可靠的是问卷法,即通过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问卷对自己的心理加以检测,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从而使自己的自律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 罗国干)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强烈感受到:语文学习若是依旧停留在听听、记记、背背这层面,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那么,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将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动起来,我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方面来进行教学
文章阐明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对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化以及影响教师专业化的因素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途径。
过去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成为雕塑,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一块石头却成为路边石,被人搬来搬去,还经常受到践踏、污损。路边石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三年前,我们曾经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里特别痛苦。”雕塑石头答道:“老兄,你还记得吗?三年前,曾经来了一个雕塑家,在我身上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我经受的改变是你的数
董仲舒的合理性历史解释模式以历史人物的外在表现为切入点,以经验类推为主要方法,其逻辑前提是人类共同的人性结构.董仲舒在具体的合理性历史解释案例中忽略历史人物的个性,
文章主要介绍大学英语学习者常用的中型单语和双语普通语词典。
“口头表达活动”是上课伊始的三、五分钟,让学生个人上台讲小故事(或笑话、见闻等)、议时事(或身边的人和事)、抒发感情、赏析诗文(或名著等)、名言警句阐述等。这一活动花时间少,却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锻炼学生的胆量等。近几年来,我校组织了中学语文科“活动性语文教学”教改实验,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现就这一活动的教学意义和操作体系做一些探讨。    一、“口头表达活
探索和研究数学学科的各种内在美,旨在激发人们热爱数学、钻研数学,培养创新意识,攀登数学领域的高峰.
高考数学试卷中有相当多的试题是课本上的例题、习题的直接引用,或是稍作变形改编而成,其目的在于引导师生重视基础,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近年来,高考中涉及概率的创新题型不断出现,要求学生从问题入手,把握数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试题对知识的考查倾向于理解和应用,特别是知识的综合和灵活运用,这样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或方法可以套用,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