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头表达活动”是上课伊始的三、五分钟,让学生个人上台讲小故事(或笑话、见闻等)、议时事(或身边的人和事)、抒发感情、赏析诗文(或名著等)、名言警句阐述等。这一活动花时间少,却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锻炼学生的胆量等。近几年来,我校组织了中学语文科“活动性语文教学”教改实验,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现就这一活动的教学意义和操作体系做一些探讨。
一、“口头表达活动”的教学意义
1.能够促进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张志公先生说过:“过去教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口头表达活动”能把“听、说、读、写”这四个环节贯穿起来。说,是口头表达活动中心;读,是说前的准备活动。读,要读书本知识,也要读社会人生(现实生活)。听、读同属于吸收理解活动;说、写同属表达活动。听、说能力发展了,必然会促进写的能力的发展,尤其说话能力与作文能力的关系更是如此: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书面语言的形式,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也会促进口头语言的发展。
2.能够促进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
说,是“口头表达活动”的主体。口头表达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重笔头、轻口语”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通病,尤其是在方言区,学生普遍存在用方言阅读、思维的习惯。课前“口头表达活动”要求学生始终坚持使用普通话,要求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音准确、语句流畅,逐步提高学生们说普通话的能力,有助于促进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
二、“口头表达活动”的操作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别看学生在台上只讲了短短三、五分钟,其“含金量”是惊人的。它是学生语言、内容、表达、思维能力等语文素质的综合展现。所以老师在开展“口头表达活动”之初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体系。
1.系统性
即把“口头表达活动”纳入整个语文教学,构建一个“大系统”。每个年级每个学期应制定出明确的开展计划,包括具体的阶段目标、内容、形式等。如初一安排“讲故事”(或笑话、见闻等),初二安排“话题辩论”、“名言警句阐述”等,初三安排“名著欣赏”等。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按阶段逐步提高口头表达水平和能力。
2.形式多样性
口头表达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下面简单罗列一些常见的例子。
(1)竞争式。即围绕同一话题,每节课可由两位同学講,比比谁说得好,如介绍我的父(母)亲等。
(2)辩论式。即精选一个话题,每节课由两位同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如辩论“近墨者黑”等。也可以设置情境:学校旁边的建筑工地,在学期末考试前照常施工,噪音很大,影响了同学们复习,而工地负责人以工期紧为由,拒绝同学们暂停施工的要求。让学生分别从正反两方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据理力争,通过争辩,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3)表演式。即表演较短的课本剧、相声等。如学完短剧《放下你的鞭子》,可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出短剧。编短剧活动意在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3.指导性与评价性
老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活动”应在确定内容、提供话题、创设情境、组织安排、表达技能、姿态气质上都要有具体的指导。并且在学生表达结束之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做到“趁热打铁”。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以肯定、鼓励为主,让他们有安全感、宽松感、愉悦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二是对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不要歧视、挖苦,而应帮助他们敢说、多说,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掌握临场应变能力,处变不惊,当现场“风云突变”之时,一定要冷静、沉稳、理智;三是尽量结合每节课的实际情况,安排并选择好表达内容,力争课前的口头表达内容与本节讲课内容联系起来,成为有机整体;四是说好普通话,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努力使对方理解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指导性与评价性是“口头表达活动”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处理得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操作环节。
三、“口头表达活动”成果的延续性
当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时,老师可以通过语文科组把“口头表达活动”向高层次拓展,形成一种演讲动力。如组织“演讲比赛”或“设论坛”,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施展舞台,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开发他们的口头表达潜力。
1.开展全年级或全校的“演讲比赛”,让“口头表达活动”中的佼佼者到更大的舞台上锻炼。
2.在校内设“论坛”,由一主持人组织,让学生畅所欲言,就他们关心的问题自由讨论。
(责任编辑 吕 行)
一、“口头表达活动”的教学意义
1.能够促进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张志公先生说过:“过去教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口头表达活动”能把“听、说、读、写”这四个环节贯穿起来。说,是口头表达活动中心;读,是说前的准备活动。读,要读书本知识,也要读社会人生(现实生活)。听、读同属于吸收理解活动;说、写同属表达活动。听、说能力发展了,必然会促进写的能力的发展,尤其说话能力与作文能力的关系更是如此: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书面语言的形式,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也会促进口头语言的发展。
2.能够促进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
说,是“口头表达活动”的主体。口头表达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重笔头、轻口语”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通病,尤其是在方言区,学生普遍存在用方言阅读、思维的习惯。课前“口头表达活动”要求学生始终坚持使用普通话,要求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音准确、语句流畅,逐步提高学生们说普通话的能力,有助于促进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
二、“口头表达活动”的操作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别看学生在台上只讲了短短三、五分钟,其“含金量”是惊人的。它是学生语言、内容、表达、思维能力等语文素质的综合展现。所以老师在开展“口头表达活动”之初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体系。
1.系统性
即把“口头表达活动”纳入整个语文教学,构建一个“大系统”。每个年级每个学期应制定出明确的开展计划,包括具体的阶段目标、内容、形式等。如初一安排“讲故事”(或笑话、见闻等),初二安排“话题辩论”、“名言警句阐述”等,初三安排“名著欣赏”等。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按阶段逐步提高口头表达水平和能力。
2.形式多样性
口头表达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下面简单罗列一些常见的例子。
(1)竞争式。即围绕同一话题,每节课可由两位同学講,比比谁说得好,如介绍我的父(母)亲等。
(2)辩论式。即精选一个话题,每节课由两位同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如辩论“近墨者黑”等。也可以设置情境:学校旁边的建筑工地,在学期末考试前照常施工,噪音很大,影响了同学们复习,而工地负责人以工期紧为由,拒绝同学们暂停施工的要求。让学生分别从正反两方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据理力争,通过争辩,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3)表演式。即表演较短的课本剧、相声等。如学完短剧《放下你的鞭子》,可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出短剧。编短剧活动意在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3.指导性与评价性
老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活动”应在确定内容、提供话题、创设情境、组织安排、表达技能、姿态气质上都要有具体的指导。并且在学生表达结束之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做到“趁热打铁”。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以肯定、鼓励为主,让他们有安全感、宽松感、愉悦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二是对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不要歧视、挖苦,而应帮助他们敢说、多说,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掌握临场应变能力,处变不惊,当现场“风云突变”之时,一定要冷静、沉稳、理智;三是尽量结合每节课的实际情况,安排并选择好表达内容,力争课前的口头表达内容与本节讲课内容联系起来,成为有机整体;四是说好普通话,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努力使对方理解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指导性与评价性是“口头表达活动”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处理得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操作环节。
三、“口头表达活动”成果的延续性
当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时,老师可以通过语文科组把“口头表达活动”向高层次拓展,形成一种演讲动力。如组织“演讲比赛”或“设论坛”,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施展舞台,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开发他们的口头表达潜力。
1.开展全年级或全校的“演讲比赛”,让“口头表达活动”中的佼佼者到更大的舞台上锻炼。
2.在校内设“论坛”,由一主持人组织,让学生畅所欲言,就他们关心的问题自由讨论。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