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研习中的三层次对话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演史料研习,三层次对话,历史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6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8)11-0031-04
  “史料研习”是指学生对史料进行研究学习,通过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进而获得历史知识。这种学习活动,适宜采用三层次对话模式。该模式视历史学习为对话,即学生与历史的对话、学生与他人的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①
  学生与历史的对话,其基本的中介就是史料,对话的缘起是问题。学生感到困惑,对史料及作者提出问题,迫使作者进行回答,对话就此产生。故此,对话的艺术就是提问的艺术。这种对话,是一种认知性对话,或称“文化性实践”,有助于深化历史认识、提升思维品质。
  学生与他人的对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一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学识却远在学生之上。学生之间亦具有不平衡,因家庭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具有不同的视域,他们对史料各有理解。这种对话,是一种“社会性实践”,是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的。
  学生与自我的对话,是指学生在上述两层次对话的基础上,返观自我。这是因为,他者即自我。对他者特性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在为自我定位。而对自我的认识,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区分他者的基础上。对于学生来说,史料中的古人、课堂中的老师和伙伴,都是他者。与他者的对话,最终却落在了对自我的认识。这种对话,是过去的我与今天的我的对话,是一种“反思性实践”,②要解决的是意义问题。
  在三层次对话模式中,以史料为媒介,历史思维能力的四大要素——时间、证据、理解、意义均涵盖于其中。前两个层次的对话,解决的是时间、证据和理解的问题;学生与自我的对话,解决的是意义的问题。故此,史料研习不是一个纯粹的智力活动,而且还关乎学生人格的成长。
  第一层次对话的关键在于理解史料。教师提供若干主干材料,一定要有一手材料,也可以有二手材料,指导学生从来源、语境等入手,对主干材料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尽可能地把握材料的丰富内涵。这个阶段学生往往以个体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层次对话的关键在于换位思考。学生往往要结成各种小组,进行历史角色体验。历史如同现实,人们分属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基于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从而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种换位思考,能让学生体验到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要善于倾听并理解他们。
  第三层次对话的关键在于建立意义。这个阶段学生又回到个体形式,因为意义是因人而异的,且只能落实到个体身上。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与现实或自身密切相关的活动,进而实现意义化。
  为说明三层次对话模式的必要性,下面就从一则案例开始说起。
  案例:教师呈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让学生“根据宣言内容”讨论宣言的作用,学生从调动北方积极性,推动逃亡黑奴参军,瓦解叛乱阵营、稳定为叛乱的蓄奴州三个角度回答。
  师: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当林肯公布宣言的那一刻,实际上连一个黑奴也没解放,叛乱的州不愿执行,没叛乱的州不必执行,这个宣言只是一张有待兑现的支票。林肯为何要如此规定呢?我们也许可以从他曾经的一封信中得到答案:“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度,亦非推毁奴隶制度。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
  正是因为这个宣言打出了为自由和正义而战的旗帜,林肯政府得到了英、法等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从而迫使他们的政府最终放弃了武装干涉美国内战的企图。①
  这个案例呈现了两则材料,一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一是林肯的一封信。教师针对前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实际上连一个黑奴都没有解放?②然后用后者去解释这个问题,认为林肯以拯救联邦为首要目标,奴隶制对其来说无关紧要(手段而已),故此颁布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宣言,希望靠自由的名分去换取外国的不干涉。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可以商榷。第二个材料是一封信,既然是信,写作的时间、对象和动机就极为重要,但是教师对此并没有介绍,这封信就成为了“无时间”“无对象”“无语境”的“三无”作品。正因为来源和语境不详,对这则材料的理解就容易流于表面。
  为更好地理解这两则材料,我们先整理出一个大事记:
  1862年7月22日,林肯向内阁成员宣读了他起草的废奴文件,决意废奴。
  1862年8月20日,废奴主义者霍勒斯·格里利在《纽约论坛报》上发表了写给总统的长篇公开信,敦促林肯廢除奴隶制度。
  1862年8月22日,林肯将其回信公开发表在《全国通讯报》,信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我在此是根据我对我的政府职责的理解来阐明我的目标的;我丝毫无意于修改我经常表达的个人愿望,那就是,任何地方的所有人都是可以获得自由的。”
  1862年9月22日,林肯正式公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由此可见,理解这封信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早在致霍勒斯·格里利信之前的一个月,林肯就决意废奴。他为何不在信中告诉霍勒斯·格里利?
  第二,林肯将其信件公开发表,肯定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他希望美国国民知道什么?
  第三,林肯在信中说他的政府职责和个人愿望是不一致的,如何理解?
  第四,整整一个月后,林肯就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如何理解?
  如果这几个问题没弄清楚,就很难谈得上理解这封信的意义。
  如果采用三层对话模式,就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层次:学生与历史的对话。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理解历史。
  步骤1:教师呈现材料:
  在这场斗争中,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不是保全奴隶制或推毁奴隶制。如果我在不解放任何奴隶的情况下就能拯救联邦,我愿意这么做;如果我可以通过解放所有奴隶才能拯救联邦,我也愿意这么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同样愿意这样做。   ——林肯①
  问题:根据材料,林肯对奴隶制度持什么态度?
  意图:故意呈现无来源、无语境且断章取义的史料,让学生初步进行判断,以便与后面的思考形成反差。这种反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好途径。
  步骤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相关信息:
  在这场斗争中,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不是保全奴隶制或推毁奴隶制。如果我在不解放任何奴隶的情况下就能拯救联邦,我愿意这么做;如果我可以通过解放所有奴隶才能拯救联邦,我也愿意这么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同样愿意这样做。……我在此是根据我对我的政府职责的理解来阐明我的目标的;我丝毫无意于修改我经常表达的个人愿望,那就是,任何地方的所有人都是可以获得自由的。
  ——林肯②
  问题:你的看法发生改变了吗?为什么?
  意图:该步骤是想让学生明白,要在文本的内在语境(即上下文)中理解话语的意义。如果只看到三言两语就轻下结论,很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步骤3: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提供史料的来源和语境信息:
  1862年7月22日,林肯举行内阁会议,向内阁成员宣读了一项命令,决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在仍被南部同盟控制的“任何州内的所有奴隶从那以后将永远获得自由”。③
  1862年8月20日,废奴主义者霍勒斯·格里利在《纽约论坛报》上发表了写给总统的长篇公开信,题目是“两千万人的祈祷”,敦促林肯执行《第二部敌产没收案》,包括其“解放奴隶的条款”。④
  1862年8月22日,林肯把给霍勒斯·格里利的回信发表在《全国通讯报》,内容如上。
  问题:第一,早在致霍勒斯·格里利信之前的一个月,林肯就决意废奴。他为何不在信中告诉霍勒斯·格里利?
  第二,林肯将其信件公开发表,肯定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他信件中写的内容。他希望美国国民知道什么?
  第三,林肯在信中说他的政府职责是拯救联邦,而他的个人愿望是解放黑奴,你认为哪个是他的真心话?
  第四,除以上问题外,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林肯?
  意图:该步骤旨在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置身林肯写信的语境,尝试着理解林肯写信之意图。
  第二层次:学生与他人的对话。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饰演不同角色。
  步骤4:教师呈现材料,学生分组回答问题。
  温德尔·菲利普斯在写给废奴主义者盖伊的一封信中称,林肯的回信是“迄今来自自由人民的首领那里的最可耻的文献”。盖伊本人却很乐观,他写道,北部的普遍印象是,林肯很快就会宣布,为了拯救联邦,“摧毁奴隶制”是必要的。⑤
  小组1(霍勒斯·格里利):你对林肯的回信感到满意吗?
  小组2(温德尔·菲利普斯):你为什么对林肯感到失望?
  小组3(盖伊):你为什么感到非常乐观?
  小组4(南方的奴隶主):当你看到林肯的公开信时,你有什么感想?
  小组5(一个主张维护联邦统一,但却歧视黑人的白人):当你看到林肯的公开信时,你有何感想?
  意图:林肯是全体美国人的总统,他的信既然公开发表在报纸上,就是给全体美国人看的。因此,他在措词的时候,应该是反复斟酌,考虑到美国各个阶层的可能反应,并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支持。林肯的措词非常讲究,也很模糊,可做多种解释,以致温德尔·菲利普斯和盖伊同为废奴主义者,但却做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实际上,只要联系到林肯在写信之前的作为(“不解放任何奴隶”),就不难看出林肯此信的倾向性(“解放所有奴隶”或“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采用这种角色体验的方式,旨在让学生从他者的角度,对林肯的行为再做一番审视。
  步骤5:教师呈现材料,学生分组回答问题。
  1862年9月22日,林肯颁布初步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定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获得解放的黑人可以参军。
  1863年1月1日,林肯颁布最后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称自己“在合众国政府遭受武装叛乱时期,依据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职权,为剿灭上述叛乱而采取适当的与必需的军事手段”,正式解放叛乱各地的黑奴。①
  小组1(废奴主义者):当你看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时,你感到愤怒还是高兴?
  小组2(逃亡的南方黑奴):当你看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时,你想干什么?
  小组3(未叛乱地区的奴隶主):当你看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时,你有何感想?
  小组4:(最高法院法官):你认为林肯有权解放黑奴吗?你可以控告林肯违宪吗?
  小组5(林肯的政敌):林肯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有没有给你留下可以攻击的把柄?
  意图:该步骤与步骤4的意图大致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该步骤增加了另外两个重要的角色——最高法院法官和林肯的政敌。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大法官的制约。按照法律,只有修改宪法才能廢除奴隶制度,但这是国会的权限。所以,林肯刻意强调他是以总司令的职权采取军事措施,是害怕被控违宪,让政敌抓住把柄。
  第三层次:学生与自我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内隐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
  步骤6:写作任务,学生课外独立完成。
  决策训练:设想你是林肯的内阁成员,对林肯忠心耿耿。现在美国因奴隶制而陷入内战,不同利益群体的观点对立严重,有激进的废奴主义者,有坚定的分裂主义者,有顽固的种族主义者,更有大量的中间派别。即使在主张解放黑奴的人中,也有众多意见:有人主张立即解放全部黑奴,有人主张逐步解放黑奴;有人主张给予被解放者平等待遇,有人对黑人与白人平等感到恐惧,还有人主张将其返送到非洲大陆。国会和最高法院随时都有人准备弹劾林肯,行政分支也有人等着看他的笑话或取而代之。请你给林肯写一封信,建议他慎重地处理奴隶制的问题。
  要求:1.主张明确,措施具体。2.有6~8句引文,4~6部参考文献。
  意图:透过当时的一个局外人的眼睛,来看林肯所面临的世界,对林肯的行为再作全面的思考。引文和参考文献是要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论从史出的习惯。这实际上是知识个性化,他们所学到的并不是林肯,“而是他们自己的感受与看法,尽管此时这些感受与看法非常内隐,不易察觉到”。②
  三层次对话模式,通过对古人的理解、对他人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在这种模式中,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透过镜子,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自己。这就是人文科学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张汉林,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关键词 主题教学,教学设计,统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7-0044-08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繁多,如何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并达成教学目标,是一线教师迫切希望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主题教学设计不失为一个可操作模式。何为主题教学设计?就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展开的,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枢
关键词:逻辑性,资源整合,君主立宪,权力制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21-0045-06  思维的逻辑是否清晰、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否得当,极大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效能。就思维的逻辑性而言,“作为一个会批判性思考的人……比较理由时,使用的标准中第一条就是逻辑上的合理性”。①“逻辑”一词的含义之一是“思维的规律性”,而作为历史事件的逻辑性在教科书中通常
关键词课堂立意,家国情怀,罗斯福新政,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23-0062-03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一课因其知识结构清晰、史料多元丰富、与现实联系密切等特点一直成为中学历史教师上各级公开课的宠儿。抛开教师课堂的呈现力不谈,纵观《罗斯福新政》的教学设计却往往乏善可陈,大部分教师的基本设计思路为:背景—内容—特点—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在
独立的简单函数可以让开发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同时由事件驱动的执行可让操作变得更加便宜。  开发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编写代码以解决业务问题。随后,运营团队又要花费大量精力搞明白开发人员编写的代码,并让它们在所有的计算机上运行,然后还要确保这些计算机能够顺利运行。这可以说是一项永远没有尽头的任务,那么为什么不将这部分工作留给别人去做呢?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虚拟机、云计算、容器等众多IT创新一直专
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个遥远的国家,人口众多,但是特别缺少其他国家拥有的物品,所以随时准备无限量地购买别国出售的任何货物。①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这样的:中国既不需要进口,也不需要出口,他们可以没有对外交往而安然独处。中国有肥沃的土壤,能生产各种各样供食用的作物,中国的气候适宜各种果树的生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把农业——提供衣食所需的产业,放在其他一切行业之上,中国不仅有这些,还有更多。因此,外商从事对华贸
受“辉格派”史学的影响,诸多西方学者一直强调中世纪英国盛行限制王权的“法治传统”。然而征诸史实则不难发现,在当时的英国,虽然流行着由日耳曼法、封建法与神法融合而成的“王在法下”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并不能真正地限制独裁的国王。被视为体现这种“法治传统”的议会,虽拥有征税权、立法权,且有上下议院分设、请愿制等制度建构,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基于共同的“利益原则”,这一政治体制的主旨实际上是支撑王权而非
一、问题的生成  在进行完“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学之后,学生问了一个问题:“大萧条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陷入了危机,但当时在南京国民政府治下的民族工业为何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呢?难道当时的中国没有受到大萧条的冲击?”说实话,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多考虑。因为此内容在教材上仅涉及“民族工业在这十年间的较快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两个简要小点。但这里确实存在一个问题,即早在19世纪中叶就
[关键词]英国,GCSE历史学科考试,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1-0063-07    一、英国考试制度的起源与变革    在英国,学校内原本没有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学完一定的课程,学生便可升入上一年级或上一级学校。维系升学、就业、升官的唯一机制,就是社会门第、血统和经济地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业革命兴起,打
关键词 生产关系,封建,资本主义萌芽,剩余产品,产权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3-0026-07   部编初中教材第13课对应2011版课标“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之前的第8、9课描述了西欧庄园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这节课是接叙,而后再接文艺复兴、探寻新航路、早期殖民掠夺、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08-0003-08  采访时间:2019年10月  采访地点:厦门大学图书馆  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王宇谦  问:钞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中接受采访。首先想请您谈谈求学经历,您是如何走上史学研究道路的?  答:我的中学阶段是在家乡陕西省渭南市的瑞泉中学度过的,这是一所位于渭南老城的省级重点中学。那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