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幼儿来点挫折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nu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是必然现象。幼儿今后要走的并不都是平坦的路,失败与挫折在所难免,尤其是幼小的孩子,他们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能力十分有限,经历和经验缺乏,更容易遭受失败和挫折。在遭受失败和挫折时,孩子可能会不知所措、失望退缩、丧失热情和信心。因此,幼儿期的孩子就需进行挫折教育——幼儿挫折教育。
  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种情境条件,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使幼儿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家长在幼儿失败和挫折中担当什么角色呢?现在的家长一味呵护孩子,对他们过度保护,天冷怕冻着,天热怕晒着,不放孩子到户外去,怕磕着碰着,控制着孩子和小伙伴交往,怕孩子“吃亏”,不让孩子哭,不让孩子累,给他们提供舒适的教育,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这样,会使他们心理变得过分脆弱,长大以后难以承受社会环境给予的各种压力。
  例如,一名考上大学的孩子,不能适应独立生活,不知道离开父母的安排该做些什么,终日惶恐不安,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最终辍学。这样的呵护,会使幼儿象暖房的花朵,身心孱弱,经不起风霜和挫折,一个人承受挫折能力差,他就会拙于应付随之而来的消极情绪。明白了过分呵护的害处,家长就要舍得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抛开“包办代替”和“过度保护”,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吃苦受累,经受挫折,也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素,能使孩子获得许多知识经验,锻炼得勇敢坚强。
  为了培养幼儿对失败、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要教孩子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泰然处之。
  幼儿能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失败与挫折,它们就可能成为幼儿前进的动力。每个孩子都渴望体验成功,失败常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失败产生恐惧,害怕尝试。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学习知识时,需要成人的帮助。如果幼儿依赖于成人的帮助,就缺乏了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一旦受挫折而达不到预期目标就会产生畏难懒惰情绪,造成学习障碍。因此,幼儿要破除学习上的依赖性,感知各种学习活动中的困难,并为克服困难作出自己的努力,通过故事《爱迪生》、《神笔马良》、《王羲之》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幼儿在失败困难挫折面前,感受挫折,认识挫折,知道比赛总是有输有赢,要胜不骄,败不馁,知道学走路总是要摔跤的,是从摔倒中摸索经验,了解成功是建立在一次次承认失败基础上的,只有学会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才能培养出幼儿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激发了幼儿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其次,培养幼儿对待失败和挫折的正确态度
  幼儿年龄小,对周围事物和人的态度不稳定,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和暗示,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表现出畏缩、退却、逃避等消极行为。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孩子做一些有困难的事情,过一段艰苦的生活,受一点失败或挫折,并教育幼儿学会正视困难、失败等挫折,勇敢地承担一切后果,并迅速从沮丧、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孩子振作精神再尝试一次,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幼儿明白失败一次并不要紧,只要能吃苦耐劳,具有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方法适当,总会取得成功的。当幼儿成功以后,那么愉快的感情比简单的成功体验延续更久,烙印也更深,也使他更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
  再次,设置受挫情境,培养幼儿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教师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随机地进行设置,模拟受挫情境,让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故意设置障碍,培养幼儿更好地分析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如综合体育游戏《穿过封锁线炸碉堡》在幼儿前进道路上教师设置了多种障碍,幼儿只有完成了走平衡木、侧滚翻、钻、爬、跳等练习后,才能炸毁敌人的碉堡,成为优胜者,让幼儿去小卖部买东西,让幼儿独自睡觉,让幼儿在集体面前承认错误等等。
  当幼儿不能完成受挫情境时,教师要避免消极否定的评价和中性评价,应采取积极肯定的评价,“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劲,你一定能找到办法。”这样我们客观地承认孩子的失败,又看到了孩子的努力,还为孩子提供继续努力的方向和动力,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幼儿产生危难退缩心理,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人应鼓励孩子尝试,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要受到肯定,不必害怕失败,从而学会承受提高挫折和应付各种失败,老师设置的受挫情境应当是幼儿经过多次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象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如果幼儿经常遭受挫折,极不利于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教师在引导幼儿对待挫折时,应调节其承受力和保持其心理健康。
  最后,鼓励幼儿树立抗挫的勇气
  爱模仿是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喜爱模仿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幼儿就如一面镜子,将我们的一言一行照得清清楚楚,老师和家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态度对幼儿影响甚大,如有的家长怕毛毛虫,一见到就吓得哇哇大叫,那他的孩子在他的几次惊吓后,就非常害怕,以至终生惧怕带毛的虫子,所以老师和家长在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一定要冷静,要勇敢,才能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同龄的小伙伴更容易成为模仿的对象,学习同伴的良好行为,利用榜样的力量,增强幼儿抗挫的勇气,“别的小朋友行,你一定行”,“某某小朋友能作到,你也能做到”。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幼儿一定能做到,用积极的情緒感染他,使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信心,努力完成。
其他文献
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不重视这门课程。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我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快速转型的新时期,新形势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小学德育 问题 策略  本文在分析了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一、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1)来自社会的一些不利因素。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的时期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理想道德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学科,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政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德育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掌握政治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其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
教育的主要恩物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客堂教学中,有效性往往在知识上表现为学会,在能力上表现为会学在情感上为学得有趣,这也是所有教养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深圳可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它主要是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着重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強调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推行素质教育的
研究背景: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虽然某些类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己被证实是宫颈癌发生中的重要因素,但感染者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如果说,“普九”使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数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而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前提条件,那么可以说,“课改”将使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质量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几年来,实验区所发生的变化证实了这一点。学生的变化,课堂的变化,教师的变化,管理的变化,学校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具体的
愉快教学,又叫愉悦教学,还有人称之为快乐教学。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问题,而是一种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超的教学艺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爱生的情感,从学科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怎样实施愉快教学呢?  一、创造一个让学生愉快学习的优美的环境  环境
额穆镇中学地处敦化市的西北部,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来自于农民家庭,在这种情况下,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育人原则,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在校园内努力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了让全体师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到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在思想上形成共识,狠抓校风、师容师貌、班容班貌和家庭教育,全面提高教师、家长、学生素质,提升办学品位,学校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