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回头率”,班级管理的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e5ne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头率”,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回头的概率和频率。或者说,是指学生在上课期间将头转向窗外的人数和次数。
  一堂40分钟的课,务必要有既定的学习任务,有教师的倾情讲授,更有班集体形成的竞争氛围,按理学生应该是神情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的眼神应该是与教师进行心灵的对话,传递的是领会、喜悦或者是疑惑的信号;耳朵里传来的是教师娓娓道来的天籁之音;大脑里是教师创设的情境和自己领悟的遐想;手中笔尖流淌的是心灵美妙的音符。学生的眼、耳、脑、手合一,紧紧围绕课堂的学习目标,开展紧张、繁忙的学习活动。在课堂的那一刻,学生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无论教师的讲授是如何的精彩,也无论教学内容怎样的丰富,只要外面走过一个人,或者窗外飞来一只觅食的麻雀,总会有少许学生,立即将兴趣从黑板转向窗外——回头,他们注意的重心也在一刹那间转移到教室外面的世界了。事实上,青年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好奇心是浓重的,兴趣也是很容易转移的。有教师形容学生到了“窗外飞过一只苍蝇,学生都想知道雌雄”的地步。情况严重的班级,一节课有50%的回头率,他们关注窗外的一切,甚至还要目送过往远去的人影。
  如果一堂课出现了较高的回头率,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课堂教学有一整套的行为规范,大目标在于使学生养成专注的习惯,使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小目标就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效能最大化。
  减少回头率,虽然需要任课老师加强课堂的控制,但班主任的日常管理,或者说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才是最迫切和最根本的。高中生反应敏锐,有很强的感知能力和充沛的精力,但对外来信息不加选择,容易分散注意力,对外来诱惑的抵御能力弱又是其突出特点。对此,班主任决不可以任其发展,也不能止步于批评、指出问题的层面,应该将其提高到使学生增强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形成持久专注的意志品质的认识上来,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抓课堂“回头率”的小事着手,实现培养学生毅力的大目标。
  要晓之以理。通过班会等集体教育机会,指出“回头率”的危害。并给学生条分缕析:一节课,你回头虽然只有一两次,但分散了课堂注意力,也许几秒钟的分神就错过了弄清疑难的机会,作业增加了难度,以后要补上只有花更多的精力。如果不能及时补上,就可能掉队甚至因此影响考试中的竞争力。这是一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社会。青年如不能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不能坚持做利己利人的事情,很容易就会被社会上的不良环境所吸引,无数的事例证明,绝大多数青年演绎的人生悲剧皆源自于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抵御不了来自外界的诱惑,而这种诱惑往往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加强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持续的训练,培养毅力,强化注意力。注意力的持续能力是可以通过一定方式的训练来提高的,比如银行柜台的点钞工作,须在人声嘈杂的环境中排除外来干扰,专心致志地准确清点钞票的数目;如戴听诊器的医生,在无数的声音中找寻患者的心律,如果被外来的因素所干扰就可能人命关天。训练可以循序渐进的展开,先是五分钟、十分钟等一个时间段的专注练习,要求学生只许将眼神集中在黑板或者书桌上;然后是整堂课的要求;再后是人为制造干扰,让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响动来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最后是坚持不懈的巩固训练成果,可以偶尔由班主任在窗外制造动静或者委托他人产生干扰,班主任长期检查,如此长抓不懈,达到学生注意力持久的目的。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将净化学生心灵,铸造学生高尚人生的长期目标落实到日常管理的一时、一事中,只有这样,班主任的日常管理才是丰满的、充实的,否则就有陷入空洞、说教、言之无物的境地。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稳定、最基本的单元,班主任肩负班级管理的职责,对班级几十人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既有婆婆妈妈式的唠叨,又有先贤圣人式的启迪。班级管理的经验证明: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决定了他的工作方式,而工作方式又决定了班级管理的成败,班级管理的成败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持续发展,在高中——人生最重大的选择关头,尤为如此。■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乐余高中)
其他文献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课文都比较长,只有古诗和部分短课文可以在一课时完成,大部分课文一般需要两节课乃至稍多的时间完成。但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合理分配课时,往往在公开教学时第一课时容量很大,求多、求全、求完整,想把课文所有的内容都学完,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如蜻蜓点水,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很多公开教学都超时,也影响了学生休息的权利;而日常教学第一课时的容量又比较小
六位学区工作伙伴共同收集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从他们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    新教师代表们从我手中接过用订书器订在一起的一打纸。“这是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老师在接受我们的调查时所说的情况。你们怎么理解?”我对他们说。  我们认为这些调查得来的资料包含着一系列扶持新教师的策略以及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总结,接受调查的老师们还把对他们来讲很重要的事情按次序排了队。    重要的策略  
所谓范式是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范式不是静态的,而是通过应用不断完善和拓展的,它是在一个迫切的新环境下进一步清晰和细化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某个范式初步形成之后,其后的研究者所做的工作往往是使之更加完善和丰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新的范式又将以竞争的姿态出现,通过新的实践选择,新的范式可能会取代旧有的范式,而成为学科的公认范式,这就叫范式转换。可见,课堂上是没有一承不变的学习范
如何走出“满堂问”的误区?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少一些问题,多一些话题,将课堂中的问题,想方设法变成我们师生交流的话题。    下班走在路上,不经意地问孩子:“今天语文课上举了几次手?”孩子兴高采烈地回答:“42次!老师问了42个问题,每一次我都举手了。”我愕然。这看起来好似一个笑话,但也反映出语文课堂的“满堂问”弊端: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教师连续发问,学生或
近几年,一说起学校教育,谈论比较多的是校本课程、师本理念、生本思想、人本主义等。这些都是对的,但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其实,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我觉得,要树立大教育观,也就是“立体教育观”——魅力校长、卓越团队、阳光教师、快乐学生、和谐家庭、宽松社会。  魅力校长。尽管有诸多争论,但我还是信奉被多年的经验教训证明了的那句话: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我当了26年
俗话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敬服的声誉和威望,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权威产生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
课改以来,小学科学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种理念,叫“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所谓“一英寸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内容要尽量少一些、精一些。“一英里深”是指具体到每一个教学内容要充分展开,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同时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突出了探究的深度。    矫枉过正的现状    相比较于我国传统的科学(自然)教学中过于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过于追求课堂知识掌握的效率,忽视学生
我的一个朋友,他是一位从业20多年的资深律师。一次,我打电话让他告诉我qq号,这样我们可以相互聊聊天。他回答说:“对不起,很抱歉,我没养‘小企鹅’。我没时间,我养不起!”  朋友的这句话引起了的深恩。这使我想起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崔琦。他远离政治,整日浸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甚至在诺奖桂冠加冕的当天,他还如常地到实验室工作。、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堂堂的诺奖得主的大科学家至今
中学时期是个体从儿童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理发育的高峰阶段,又是自我概念、价值观、各种社会技能的发展由不成熟、不稳定到成熟、稳定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外在世界进行的探索日益增多,开始发展独立的思考能力,扩大自主权的要求日益增长,不愿遵从父母和老师的要求,进入到“叛逆期”。由于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没能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无法处理好如何与子女恰当沟通的问题,不仅出现了严重的亲子对立现
在乡镇高中,学校的微机房的计算机配置比较低,像我们学校使用的还是九八年买的计算机,到现在微机损坏率很高,当时投入比较大,学校现在基本不可能再更新机房了。 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谈话调查,一个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有家用电脑,并且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学生开始对计算机都比较感兴趣。但在开学初,我却发现有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聊天、下载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