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q789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2001—2014年间中国作者旅游类国际期刊论文的检索和统计,分析发现:(1)近两年来,中国大陆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增幅尤为明显;(2)中国大陆作者独立发表的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但大陆学术机构的贡献度及论文被引频次仍较低;(3)中国学者在TM上发表的论文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4)国际论文的数量来看,中国港澳地区学者发表旅游类SSCI论文数量略多于中国台湾学者;(5)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高被引文章比例较高,在国际旅游学界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时期论文的关键词分析提取出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发现,中国作者的旅游研究总体从宏观转向微观,并且对旅游者行为的态度和感知研究更加深入,将对国际旅游学术界的相关领域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
  [关键词]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国际旅游期刊;中国旅游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10-0033-12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10.014
  引言
  学术论文是从事科研的人员展示与传播其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学者的学术论文被国际学者所借鉴、引用,或是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中国学者所引用都体现了科研成果的传播及其在学术上的影响力。伴随我国学者科研能力不断地提高、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的逐渐深入以及国际论文产量的增加,中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及学术期刊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有部分国内学者对我国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进行了分析:戴维民从我国国际学术论文的流向、国外大型检索系统收录我国学术期刊情况、引文从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1];余新丽对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论文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并为“985工程”高校全面加大国际科研合作力度提出建议[2];刘筱敏等以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论文为对象计算合作出版指数,对中国科学院在国际合作论文的贡献度进行量化[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研究已经初具规模。旅游学者逐渐将定量研究方法应用到文献分析中,通过对数据进行搜集、统计,分析旅游学科研究内容、作者时空分布以及国内外对比,得出我国旅游研究发展的启示[4-11]。关于如何对旅游学术国际影响力进行测度,较早地关注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力概念的是陈钢华、黄远水,他们认为期刊论文数量、被引频次可以测度,并对中国的两岸四地与韩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度现状进行对比,研判了中国本土旅游研究走向国际的形势,也开启了与西方的对话[12]。张凌云则在探讨我国旅游研究国际化问题中指出,中国在地域多样性、旅游资源及旅游市场规模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将为旅游学科新理论的出现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室”[13]。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创建的三大引文数据库SCI、A&HCI、SSCI所收录的文献能全面囊括世界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由此也获得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被SCI、A&HCI、SSCI所收录论文的多寡通常被看作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科研水平、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科技实力及学术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指标[14]。2011年SSCI收录论文总量24.18万篇,包括中国大陆论文6380篇,占2.6 %,按其收录数进行排序,中国在世界上位列第8。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中,第一署名机构是中国机构的论文有2954篇,占46.3% [15]。本文是对SSCI数据库中和旅游有直接关系的期刊进行选取来分析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也是继《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分析——基于对2001—2012年国内外旅游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载《旅游学刊》2013年第7期,以下简称“前文”)[16]之后的延续研究,并更新了旅游类SSCI期刊论文的数据,旨在通览2001—2014年中国学者(含港、澳、台)对国际旅游研究贡献,即国际期刊中中国学者的论文发表,从而探讨大陆学者与香港、澳门、台湾学者在学术影响力及其研究领域间存在的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发展趋势。探索拓宽我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的有效路径,希望能为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特别是大陆学者)所借鉴。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选刊标准
  由于旅游研究具有学科交叉特性,因此,其研究领域具有广泛性,涉及的期刊种类也会比较多,有地理、酒店、游憩、经济等。本文对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和旅游有直接关系的期刊进行选取,选出20种期刊,涵盖了以上领域。为了对数据来源进行统一,本文参照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默认的分类库进行选刊,像《服务业杂志》《乡村研究杂志》《国际遗产研究杂志》等其他的与旅游相关的SSCI期刊并不在本文中涉及。截至2015年11月份,体育(sport)、酒店(hospitality)、娱乐休闲及旅游类(leisure & tourism)期刊共有43种,含体育运动类21种;2014年有影响因子的旅游类SSCI期刊有22种(图1),《旅游者研究》(Tourist Studies)与《目的地营销与管理》(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是新近入选SSCI库的期刊,可选文章样本量很少,为了与“前文”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这两本期刊暂不入选,仍维持“前文”中的20种旅游期刊。
  1.2 检索统计方法
  对Web of Science(SSCI)数据库进行检索,发表年份选取“2001—2014年”、作者机构地址含有“China or Taiwan”,检索日期为2015-04-18,检索得到上述的20种SSCI收录刊物共有1481篇文献,文献的类型有书评、期刊文章、编辑资料、研究笔记(book review、article、research note、editorial material),不包含更正。进行检索获得的统计结果既包含文章标题、作者、作者机构、发表日期及文章关键词,也包含截至到2015年4月18日相关论文的被引情况。   1.3 关键词分析法
  通过使用ROSTCM6文本处理工具将检索文章的关键词做分词处理,可以获得系列关键词,为确保英文词组完整,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提取,把中国(China)、台湾(Taiwan)、香港(Hong Kong)等地名剔除以及如hotel/hospitality(酒店/住宿业)、tourism(旅游)、development(发展)等频次极高的关键词剔除,将同类关键词进行合并,如把tourist satisfaction、satisfaction和customer satisfaction合并为tourist satisfaction;用ROSTCM6的词频分析模块与excel做词频分析,可以透视出研究领域的热点以及变化趋势。
  2 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学术成果分析
  2.1 中国学者发表国际论文的数量变化
  2001—2014年20种期刊的刊文总量为9859篇,包含书评及编辑资料,中国学者共发表旅游类SSCI论文1481篇,占20种期刊的刊文总量的15%。其中有225篇1来自中国的大陆机构作者,占中国作者发表旅游类SSCI论文总量的15%;有516篇来自台湾地区的作者,占中国作者发表旅游类SSCI论文总量的34.8%;有520篇是香港及澳门地区作者发表的,占中国作者发表旅游类SSCI论文总量的35.1%;其余论文的第一作者均为国外机构。对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在2008年之前,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有旅游期刊种类11种,但后来随着SSCI旅游期刊种类不断增多,我国学者发文量也在迅速增加,由2007年33篇增加到2008年的89篇,其间,中国大陆学者发文量为17篇,比上一年增加了143%;2013年和2014年这两年的论文数549篇,占2013—2014年20种期刊总刊文量的21%,占2001—2014年检索中国作者论文总量的37%(表1)。
  可以将20种旅游类SSCI期刊分成6类:(1)旅游学及其分支学科类,包括JTCC、JST、TE、TG;(2)游憩休闲类,包括JLR、LS1、LS2;(3)区域性旅游类,包括APJTR与SJHT;(4)旅游管理与市场营销类,包括JTTM与TM;(5)酒店类,包括CHQ、IJCHM、JHTR及IJHM;(6)综合类,包括CIT、ATR、JHLSTE、JTR及IJTR。分析不同种类期刊、不同地域学者发表论文数量可以发现(图2):对于不同刊物在2001—2014年间所刊发的论文总量,中国学者发表论文数量占总量的百分比大于30%的期刊有:APJTR,占53%,最多;JTTM,占30%;以及IJHM,同样是占总量的30%。
  在中国大陆作者的225篇SSCI旅游期刊论文中,2001—2012年中国大陆作者独立发表的论文只有30篇,只占发文总量的1.5%;2013年和2014年由大陆作者独立发表的论文已有46篇(3%),其他论文则是通过与港澳台地区、国外机构的学者合作完成的。
  2.2 被引频次分析
  2001—2014年被引频次前10位的论文全部来自TM,其中,被引频次列于首位的是台湾曹胜雄(Tsaur, SH)等有关航空服务质量模糊多决策模型评价的文章,被引频次高达251次[17],香港理工大学罗振雄(Rob Law)与合作者的关于信息技术及旅游管理进展的研究则被引用了231次[18],同样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宋海岩和英国萨里大学的合作者李刚的旅游需求模型和预测的综述研究被引204次[19](表2)。被引频次排名Top 100的旅游类SSCI论文大陆作者见表3。
  2.3 论文研究主题与趋势分析
  从论文中提取出来的关键词是能够代表全文主题信息的单词或词组,学者可以通过它们所传达的相关信息,洞察到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而跟踪前沿主题。对2008年之前、2009—2012年和2013—2014年3组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并分析,得出3组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表4),从中可以观察到如下变化:在2008年以后,我国学者对旅游的研究开始总体从宏观渐渐向微观转变;从宏观层面的旅游预测、旅游规划向游客满意度、游客动机转变,生态、文化旅游与目的地形象成为了研究领域新热点。2013—2014年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业态的出现,“在线/社交媒体”“信息技术”成为高频词,中国作者对旅游者行为的态度和感知研究更加深入,将会对国际旅游学术界的相关领域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因此,不同时期的旅游学术论文会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产生国际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分析的持续研究,在“前文”检索的932篇论文基础上(2001—2012年),又增加检索了2013—2014年SSCI数据库20种期刊上中国作者发表的549篇论文,经研究初步得出下列几点结论:
  (1)随着SSCI数据库旅游期刊种类的增加,中国作者在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越来越多,其国际贡献正在逐年增加,特别是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的旅游学者,其成果已经在国际旅游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2001—2014年两岸四地中大陆作者发表的论文所占比例最少,只有15%;从时间上看,自2008年后论文数量增长加速,2013—2014年论文数量占37%;从刊物分布来看,中国香港作者在各个刊物的分布较均匀,中国台湾作者则在休闲研究领域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大陆作者在TM和IJHM发文量较大。此外,APJTR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在所有中国作者论文中占比最高;
  (3)对被引频次排名Top 105的旅游类SSCI论文的中国大陆作者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学者正在以学术交流和学生联合培养的方式合作发表论文并引用中文旅游学术期刊文章从而使之产生一定国际影响力;虽然中国大陆作者独立发表的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但学术机构的贡献度及论文被引频次总体偏低。因此,对我国的大陆机构及学者而言,既要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刊物发表的范围,继续增加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又要致力于中文期刊的国际化,从而加快国内旅游学术共同体1和其优秀学术成果走出去的步伐,获得国际旅游界认可。   由于本文是以特定时段、特定的主题词和分词为检索条件,因此得出的结果可能与一些学术数据库(如,ISI Web of Science, Scopus, Google Scholar/百度学术)提供的论文被引频次结果不完全相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没有对此一一进行比较。同时,为了保证与“前文”的一致性,本文界定的中国旅游研究者仍特指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机构的学者,没有考虑将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发表的旅游学术文章,但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成员,这部分新生力量也不容忽视,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有潜力成为未来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也将会关注这一群体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Dai Weimin.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J]. Journal of Fud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4,(1): 111-118. [戴维民.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1): 111-118.]
  [2] Yu Xinli.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per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J].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4, 12(1): 49-54. [余新丽. 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论文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 复旦教育论坛, 2014, 12(1): 49-54.]
  [3] Liu Xiaomin, Cui Jianying, He Lina. Analysi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institutions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per: 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ences[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12,(12): 77-80. [刘筱敏, 崔剑颖, 何莉娜. 国际合作论文中机构贡献度分析——以中国科学院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12): 77-80.]
  [4] Wu Bihu, Song Zhiqing, Deng Lihua.14 years of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Academic trend reflected by Tourism Tribune[J]. Tourism Tribune, 2001, 16(1): 17-21. [吴必虎, 宋治清, 邓利华. 中国旅游研究14年——《旅游学刊》反映的学术态势[J]. 旅游学刊, 2001, 16(1): 17-21.]
  [5] Wang Degen, Lu Lin, Liu Changxue. Literature analysis of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in recent 20 years[J]. Tourism Tribune, 2003, 18(1): 68-75. [汪德根, 陆林, 刘昌雪. 近2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分析[J]. 旅游学刊, 2003, 18(1): 68-75.]
  [6] Wang Degen, Chen Tian, Wang Jinlian. Comparis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m research in 1980—2009[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1): 535-548. [汪德根, 陈田, 王金莲. 1980—2009年国内外旅游研究比较[J]. 地理学报, 2011, 66(1): 535-548.]
  [7] Dai Guangquan, Bao Jigang. Literature analysis of Western event and event tourism research literature[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03, 12(4): 78-83. [戴光全, 保继刚. 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文献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03,12(4): 78-83.]
  [8] Lve Shuai. Foreign tourism image research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of TM and ATR in 1996-2007[J]. Tourism Science, 2009, 23(1): 38-43. [吕帅. 国外旅游形象研究及其对国内的启示——基于1996-2007年TM和ATR所载文献[J]. 旅游科学, 2009, 23(1): 38-43.]
  [9] Guo Wen, Huang Zhenfang, Wang Li. Research on film and television tourism: A proper depth of academic attention: A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film and television tourism in 20 years[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0): 85-94. [郭文, 黄震方, 王丽. 影视旅游研究: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20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J]. 旅游学刊, 2010, 25(10): 85-94.]   [10] Yang Hong, Brunt P.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foreign periodical literature in China during 2000—2010[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1): 89-95.[杨红, Brunt P. 2000—2010年中国旅游研究国外期刊文献统计分析初步[J]. 旅游学刊, 2011, 26(1): 89-95.]
  [11] Jiang Jinbo, Gao Jua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China’s tourism innovation: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J]. Human Geography, 2011, 26(4): 29-34. [江金波, 高娟. 中国旅游创新的回顾与展望:基于文献的研究[J]. 人文地理, 2011, 26(4): 29-34.]
  [12] Chen Ganghua, Huang Yuanshui.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ways of improvement[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5): 91-96. [陈钢华, 黄远水.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比较分析与提升途径[J]. 旅游学刊, 2008, 23(5): 91-96.]
  [13] Zhang Lingyu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academic journals and papers’ topic selection in recent years[J]. Tourism Science, 2008, 22(3): 63-72. [张凌云. 近年来国际旅游学术期刊和论文选题的特征分析[J]. 旅游科学, 2008, 22(3): 63-72.]
  [14] Nie Zhenzhao.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0, 12(1): 1-3. [聂珍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状况分析[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12(1): 1-3.]
  [15]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Chinese Scientific Papers in 2011[R].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2011.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R].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1.]
  [16] Sun Yehong, Wei Yunjie, Zhang Lingyun. A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a’s tourism research: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apers on the core journal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2001-2012[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7): 118-122. [孙业红, 魏云洁, 张凌云. 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分析——基于对2001—2012年国内外旅游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J]. 旅游学刊, 2013, 28(7): 118-122.]
  [17] Tsaur S H, Chang T Y, Yen C H. The evaluation of airline service quality by fuzzy MCDM[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2): 107-115.
  [18] Buhalis D, Law R. Progres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 years on and 10 years after the internet: The state of eTourism resear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4): 609-623.
  [19] Song H Y, Li G. Tourism demand modelling and forecasting: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2): 203-220.
  [20] Polanyi M. Self-government of science [A] // Polanyi M. The Logic of Libert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1: 57.
其他文献
[摘 要]概念是人类在其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跨越中对事物本质的抽象与概括,因此对它的厘定就成了构建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基于概念所依托的语言载体是词或词组,所以国人在研究旅游学科和旅游业时,进一步厘清“旅游”与“tourism”等的概念,将会十分有益。文章五章,前后两章是小引和结语; 其第二、三两章先后从传统词源学和认知语言学切入探问,从跨语言的比较语义学的角度,剖析了“旅游”与“tourism”
期刊
[摘要]生活、旅游、美,都是复杂的概念,其内涵在实践领域不断被拓展,其本质在理论领域不断被重新认识和探究。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起点“美是生活”,到实践论美学,再到美学的生存论转向,以及美学“生活论”回归,这些都为研究本体论视角的旅游审美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当代的旅游审美趣味是多元和世俗的。在生活美学视野中,旅游之美在于天人合一,在于能动超越。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和审美方式的
期刊
[摘要]目前,采用GPs追踪技术获取旅游者时空行为轨迹数据的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旅游行为研究中,但是对基于GPS数据的旅游时空行为的分析仍然停留在描述分析和模式聚类阶段。如何深入挖掘空间尺度上精确至米、时间尺度上精确到秒的GPS数据,文章尝试运用ArcGIS技术在对GPS轨迹点实现时空路径三维可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路径长度、游览时间、游览速度、覆盖面积和椭圆周长5项量化评价指标,并提出了具体的
期刊
[摘要]顾客在参展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企业的不同部门,各部门能否很好地协作直接影响服务效果。国内外现有服务管理中关于部门协作的研究可以归纳为技术和非技术两个框架。技术框架能够详细说明一次完整的服务需要哪些部门配合,但无法提供捉使部门有效合作的动力机制;非技术框架分析了责任及授权的重要性,但未能说明权力和责任该如何分配。文章以深圳会展中心为例,对公司召开的部门协调会议进行录音,并整理成文字,运用扎根理论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下旅行社能否识别企业潜在的电子商务能力决定其互联网转型的方式,也是新时期旅行社创新创业的重要形式。尽管很多研究探索了互联网赋予传统企业的创业驱动力,但是基于旅游业的研究较少。文章目的是探索旅行社高管的创业感知维度以及如何借此识别企业潜在电子商务能力。根据主观创业理论关于创业经验的分类,提出了旅行社高管的3种创业感知类型,并基于外部市场和内部资源两类驱动力,构建了识别
期刊
[摘要]文章以北京市金叶级绿色饭店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对消费者选择入住绿色饭店的决策机制进行了分析,以期发现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内在因素。总的看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经过修正后,运用于绿色饭店的消费者购买意向研究中,修正模型对行为意向的解释和预测作用较好。结果表明:(1)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3个因素会显著影响顾客是否选择入住绿色饭店的行
期刊
[摘要]游客空间行为及其情感体验研究,对目的地规划管理、游客满意度提升和拥挤引导分流非常重要。文章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三清山游客(N=510)的120种轨迹概括为7种游览路径,不同游客群体的空间行为和路径选择存在较大差异,第2次游览更愿意尝试新建栈道,散客更容易出现折返并选择游赏体验较差的路径。文章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把游览路径与体验质量联系起来,深化了游线复杂的山岳型景区这一特殊小尺度空
期刊
[摘 要]旅游地安全氛围营造和游客安全行为引导,已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仍值得探讨。文章建构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选择并获取滨海旅游地的研究数据,实证检验了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游客安全态度对游客安全行为的作用中,部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摘要]突发危机事件严重影响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内客源市场是中国旅游目的地市场构成的主体,研究国内客源市场受危机事件的空间影响规律,有助于增进理论认识并为恢复目的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指导。文章以经历过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九寨沟景区为例,以国内客源市场为研究对象,以地震前后第一手抽样调查资料为数据源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客源市场半径、距离累计曲线等方法,引入“冲击波”的思想,对不同距
期刊
[摘 要]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性已受到广泛认可,但目的地形象研究开展40余年,国内关于不同群体的目的地形象比较研究依然较少。结合中国当代社会巨变催生的具有独特性的XX后,文章选择国内典型旅游目的地杭州为案例,以一手调查数据对不同代际的目的地形象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目的地形象因子评价方面,当代中国社会中的50后、60后和70后之间差异较小,他们对杭州的目的地形象评价显著高于80后和90后,表现出一定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