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大致情况是:学校里爱好数学、成绩好、学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其中有课程标准要求过高的原因,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整齐、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有现行评价体制的原因。
课程标准是左右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行动性纲领,是指挥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和家长形成数学教育观念的魔棒。在教育普遍受重视的今天,课程标准的制订更是关乎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新标准要求中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完全正确的,也完全符合数学文化素质的内涵。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我们必须统一认识,为发展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而达成共识。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从教育的效果来看,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必须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作认真的研究。
首先,教师要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再次,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学生接受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数学教师还要掌握新的技能,具备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能力,具备课程的设计、整合开发的能力,具备广泛利用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课改》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结论是怎样归纳得到的。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有的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探索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把握好、引导好的前提下,学生走上讲台,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此举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都是行之有效而且意义深远的。
《课改》中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如何获得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学习经历感知—概括—应用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才华个性和创造成果的过程。因此我们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如在数学定理公式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早地给出结论,而要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接受这个结论。这样我们的数学思想才能渗透到教学之中,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之中,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师生关系的转型
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创建新课标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坦诚和求实精神,这种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适应新课程的一项措施。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间通过真诚交流,让师生关系成为培养学生人格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场所,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并给予恰当的指导;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新课程中的课堂学习内容,使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与自己已有知识的联系,营造一个互相合作激励探索加深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表达交流,并分享成功的喜悦。
总之,有了新教材,便会有相应的新素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课程标准是左右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行动性纲领,是指挥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和家长形成数学教育观念的魔棒。在教育普遍受重视的今天,课程标准的制订更是关乎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新标准要求中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完全正确的,也完全符合数学文化素质的内涵。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我们必须统一认识,为发展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而达成共识。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从教育的效果来看,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必须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作认真的研究。
首先,教师要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再次,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学生接受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数学教师还要掌握新的技能,具备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能力,具备课程的设计、整合开发的能力,具备广泛利用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课改》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结论是怎样归纳得到的。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有的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探索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把握好、引导好的前提下,学生走上讲台,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此举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都是行之有效而且意义深远的。
《课改》中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如何获得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学习经历感知—概括—应用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才华个性和创造成果的过程。因此我们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如在数学定理公式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早地给出结论,而要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接受这个结论。这样我们的数学思想才能渗透到教学之中,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之中,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师生关系的转型
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创建新课标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坦诚和求实精神,这种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适应新课程的一项措施。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间通过真诚交流,让师生关系成为培养学生人格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场所,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并给予恰当的指导;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新课程中的课堂学习内容,使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与自己已有知识的联系,营造一个互相合作激励探索加深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表达交流,并分享成功的喜悦。
总之,有了新教材,便会有相应的新素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