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技巧 夯实基础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1984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词、虚词是高考文言文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同学们如何有效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呢?
  
  一、分析归纳,注重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紧扣教材反复阅读积累并熟练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以及15个文言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当会对我们解题以至学好文言文有莫大的帮助。
  在积累的同时,还应注意分析归纳,探寻规律。如文言实词主要考查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语的活用现象、偏义复词,等等;在积累词类活用、分析归纳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否定副词(“不”“弗”等)+名词,能愿动词(“能”等)+名词,那么名词即活用为动词。
  
  二、掌握技法,学会推断
  
  要正确判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最终要落实到对文言词的推断上,推断有技巧。介绍如下。
  1.利用句式结构推断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句有很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根据这种特征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而腰白玉之环”中“腰”与“戴”对应,据此可推断“腰”为动词,意为“腰间佩戴”。又前后两个分句皆为动宾结构,写一个人的装束,据此可推断“而”为连词,表并列。
  2.利用语法结构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可以推知它的词义。如“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有势者”为主语,“门”和“之”分别为名词和代词做宾语,据此可推断“朱丹”“黝”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 “漆成红色”“涂成黑色”。
  3.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或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绝不能离开它依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解题的钥匙。如“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中可知“意不自得”是结果,“適去”是原因,据此可推知“適”同“谪”,形近通假;“以”为连词,表原因,意为“因为”。
  4.利用教材、成语推断
  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或教材,通过联想法来推断其意义。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字意义就可以联想《陈情表》中的成语“日薄西山”来推断,可知“薄”是接近、迫近的意思。“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是”可联想成语“唯利是图”来推断,“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实战演练
  一
  
  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明主莅正,有功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为也。……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尚语于王乎?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覆于王前耶?
  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已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耶!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
  书上,秦王说之,因谢王稽说,使人持车召之。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有能者不得不官()
  (2)功多者其爵尊()
  (3)要不足以待钺()
  (4)独不重任臣者()
  (5) 独不足以厚国家乎()()
  (6)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
  (7)将贱而不足听耶()
  (8)秦王说之()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范子因王稽入秦 ②因谢王稽
  B.①使以臣之言为可 ②使人持车召之
  C.①则久留臣无为也 ②而为天下名器
  D.①则诸侯不得擅厚矣 ②非若是也,则臣之志
  二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臣奉使遄行()
  (2)适遇亢旱()
  (3)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4)仰给东南,商贾惊散()
  (5)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6)诚恐今日所言()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荷锄者有菜色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B.国家建都于北
  徘徊于斗牛之间
  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三
  雷于粤为最远郡。崇祯初,金陵人某,以部曹出守。舟入江遇盗。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而群诡为仆人,莫能察也。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其寮属及监司使,咸诵重之。
  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乃能严介若此也。
  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诘朝,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子悟曰:“噫!是盗矣。”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监司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捽之。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贼数十人卒起格斗,胥逸去,仅获其七。狱具如律,械送金陵杀之。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也。
  东陵生闻而叹曰:“异哉!盗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非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其贼守,盗也;其守而贤,即犹愈他守也。”
  (清•徐芳《雷州盗记》)
  5.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
  (2)亡何,守之子至()
  (3)胥逸去()
  (4)知其禁也,心惑之()
  (5)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
  (6)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
  6.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雷于粤为最远郡/新竹高于旧竹枝
  ②乃能严介若此也/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意思均不同
  7.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以部曹出守/则无宁以盗守矣
  ②否者虽至戚必坐/就坐捽之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入境,无敢舍者/以卒环太守舍
  ②其卒之环守者/贼数十人卒起格斗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用法意思不同
  B.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用法意思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参考答案
  1.(1)名词活用为动词,授予官职。
  (2)高。
  (3)通“腰”。
  (4)推举
  (5)难道 使……富强。
  (6)符合。
  (7)低微。
  (8)通“悦”高兴。
  2.D(A①通过、凭借②于是、就;B①假如②派;C①作为、作用②成为;D都是表转折的连词)
  
  范睢通过王稽之助来到秦国,他献上一封信给昭王说:“我听说明君主政,有战功的不会不得到奖赏,有能力的不会不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俸禄多,战功多的爵位高,能治理民众的官位高。没有才能的不会让他任职,有能力的不会被埋没。假如大王认为我说得在理,就请大王施行它,它有益于国家的治理。如果明知其有利而不施行,那我即使久留于秦也无能为力,……现在我的胸膛挡不住杀人用的垫板,我的腰板抵不住利斧,我怎敢拿毫无把握的计策献给大王呢?我虽然身份低微而使得(你)看轻我,大王难道会认为举荐臣的人(指王稽)胆敢欺诈大王吗?
  我听说周有砥卮、宋有结绿、魏有悬黎、楚有和璞。它们都是为璞所遮的美玉,最初都被玉工错误辩别,(但是)历经波折最终成为天下名器。既然这样,那么圣王所遗弃的人难道就不能使国家富强吗?我听说善于治家的,在国内招致人才;善于治国的,到诸侯国中寻觅良臣。正因为天下有明君贤主,各诸侯国才不可能专有贤士。……至关重要的言语,我不敢写在这封信里;那些肤浅的话语又不值一说。(我)猜测,是我愚昧无知,使得言语不符合王的心意呢,还是因为推荐我的那个人,出身低微(大王)认为他的话不值得相信呢?如果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我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稍微腾出一点游览观赏的时间赏赐我,我将当面到大王这里(说说我的想法)。”
  这封自荐的奏书献上后,秦王十分高兴,就向王稽表示了荐举贤才的谢意,再派车马去召请范睢。
  3.(1)遄:速疾。
  (2)适:恰好。
  (3)载:充满。
  (4)供给。
  (5)容:包庇。
  (6)实在。
  4. C (A项“者”是“……的人”,B项“于”是“在”,C项“以”前者为“因为”,后者为“来”,D项“所”与后面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臣奉命急行,恰好遇到大旱。天津一路,夏天的麦苗已枯,……拉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裳,扛锄头的面有饥色。盗贼遍地,青州更加厉害。南方来的人说,江南、浙东流亡的人满路都是。……国家建都于北方,仰仗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大都不是很小的原因。更有织造内官,纵容群小打人,闸河官吏没有不惊骇奔逃的,商贩和穷困的老百姓到处骚动不安,这又是臣亲自看到的。
  郡县的情况,朝廷不能知道;朝廷的情况,深宫中的皇帝不能知道。开始于包庇隐瞒,形成于蒙蔽。包庇隐瞒的祸患开始很小,被蒙蔽之后祸患就很深了。臣在山东,听说陛下因灾异多次出现,敕令群臣畅所欲言,不要隐讳。虽然诏令多次下发,奏章都陈述了,而事情关涉内廷、贵戚的,动不动就被牵制,长年累月,都被遏制罢除。臣实在担心,今天所说,又成为空文。
  (作者:陈忠良,湖南省浏阳市第六中学)
  
  5.(1)“聪明”而狡猾,此指狡猾。
  (2)没有多久,不久。(亡,通“无”)
  (3)逃跑。
  (4)意动用法,感到疑惑。
  (5)告诉,禀告。
  (6)以前的,先前的。
  6. D(①在/比②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却、反而,竟然/才)
  7. A(①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②犯法,这里是治罪或加罪、判有罪、判刑、让…坐牢的意思/同“座”,座位。)
  8.D(①留住,留宿,提供住宿,让…住宿/住宅,住处,住所 ; ②士兵/同“猝”,仓促 。)
  
  雷州在广东是最远的一个郡。祟祯初年,有一个金陵人,以部曹的身份(去雷州)出任太守。船进入长江时遇到强盗。强盗知道他是太守,就把他杀了,同时把他的随从也消灭了,只留下他的妻子和女儿。群盗让同伙中一个最聪明而狡猾的人做假太守,拿着公文前往(雷州上任),而其余的强盗装做仆人,人们都不能察觉。到达雷州过了一个月,伪守非常廉洁能干,地方出现了大治的景象。雷州人都互相庆幸得到了好太守,他的部下以及监司使都称道并很器重他。
  不久,“太守”贴出告示:禁止游客,所管辖的地方不能接待一个金陵人,不然的话,即使是太守最亲密的人,也-定要治罪。于是雷州人更加信服新太守竟能如此的严格耿直。
  没有多久,太守的儿子来到雷州,入境以后,没有人敢留宿(他)。他问起这件事,才知道是太守有禁令,心中很感疑惑。次日早晨,“太守”出来了,太守的儿子在路边一看,不是他的父亲;讯问“太守”的籍贯、姓名,可都跟父亲-样。太守的儿子明白了,说:“唉,这是强盗啊。”可是不敢公开说,只好秘密地把这件事报告了监司使。监司使说:“别声张,我明天请太守吃饭,并且让你出来见他。”于是使官吏戒备,派兵包围“太守”的住宅,并在吃饭的地方埋伏下武装士兵。第二天,“太守”进来拜谒监司使。监司使请他喝酒,让太守的儿子出来对证,“太守”不能辨认。“太守”很难堪,想要起来作乱,于是埋伏的士兵立刻出动,在座位上揪住了他。那些包围“太守”住宅的士兵,也攻破官署冲了进去,几十个强盗仓促起来搏斗一番,都逃跑了,只抓住了其中七个人。按法律定了案,带上枷锁,押送金陵杀了他们。于是雷州的人们才知道以前的太守不是真太守,是强盗。
  东陵生听到这件事叹息着说:“奇怪呀!强盗竟能做这样的太守?现在的太守不是强盗,可是他们的行为很少不像强盗,就不如用强盗做太守了。那个贼太守,是强盗;他做太守做得很好,还胜过了其他的真太守。”
其他文献
一、高考英语听力题的特点简析    1. 命题意图  高考听力题是检查听的各项微技能的综合运用的试题,力图从各个方面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根据所提供的不同生活实际环境下的境况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微技能考查  领略主旨、要义的能力;获取详细的事实性信息的能力;对谈话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断的能力;理解说话者意图、观点或态度的能力。  3. 语料和题干特点  10段语言材料题
期刊
代数式有关的试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常客,与之相关的代数式变形能力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考生能否解决问题的关键.随着高考复习深入,考试渐多,考生逐渐感觉到代数试题答题失误率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生代数式变形能力弱导致的.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考生代数式变形能力呢?这里作简要介绍供参考.  一、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中的代数式变形  【例1】(2008江苏卷)设 是正实数,满足 ,则 的最小值是 .  【
期刊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1-20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D中,选出最佳答案,并填在答题卡上。  A  A couple of years ago, I went to a lady’s house to buy some vitamins. Upon entering the house, I___1___that there was an electronic keyboard o
期刊
三角是高考每年必考内容之一,在填空题,解答题中均有可能出现. 填空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公式及其涉及的运算,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等,解答题中以中等难度为主,涉及三角函数部分,解斜三角形,公式较多,易混淆. 所以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树立目标意识,学会差异分析.   差异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差异,并不断减少目标差来完成解题的策略. 使用这种策略通常要求:  (1)通过分析题目的条件与结论所得出
期刊
在高考的阅读理解试题或模拟测试试题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划线部分的句子,要求学生根据划线部分的内容选择一个合适的答案。乍一看,这些内容似乎很简单,因为没有生词。但仔细揣摩却发现并非那么容易理解,其原因是这些句子都有蕴藏着内涵意义,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不解。此时学生应根据上下文的线索以及作者的意图去加以分析,才能理解其正确涵义。现从部分试题中摘取一些加以分析和归纳,旨在学生更好地解题。  1. When I
期刊
1背景介绍  根据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科(江苏卷)考试说明,平面解析几何重点考察直线、圆的方程(均升为C级),而淡化椭圆(降为B级)、双曲线、抛物线(均降为A级)的考察,解答过程一般不涉及韦达定理.为此,平面解析几何大题如何考察成为新高考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就2009届南京市与南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卷)中的两道解析几何大题展开探讨,以供大家复习参考.  2试题评析  
期刊
在平时考试或高考之后学生经常反映:“公式、性质、定理我们都会,为什么就是不会做题”.特别是知道答案之后,又感到遗憾和惋惜.因为用的知识和方法都是学过的.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寻求解题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灌输解题的途径.本文拟对一些常规的解题途径作一个归纳,供同行参考.  一、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寻求解题途径的基本方法  寻求解题途径,首先要深刻理解已知条件,要注意挖掘那些
期刊
任务型阅读要求考生根据阅读文章提供的信息用恰的词语完成与短文相关的图表。做任务型阅读时,我们需要理解文章内容及表格结构,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文章定位到的信息转换成适当形式填入表格中。信息转换时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下面我们来介绍常见的种种转换方法。    一、名词数和格的转换    1.英语中,可数名词表示类别时可以用a/the+单数形式,也可以用复数形式 (这时名词前不
期刊
“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不同的用法”专指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用“……者,……也”“……,……也”“……者,……”“……,……者也”、“……者,……者也”表示判断,有时也用“乃、为、则、皆、是”等表示判断,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未”“无”“莫”等。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四种类型:一是用介词“见”“于”“见……于……”表示被动,二是用“为”“
期刊
1. It is known to us all that China has won ________ most medals in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which offers a good chance for the world to have ________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 the;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