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词、虚词是高考文言文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同学们如何有效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呢?
一、分析归纳,注重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紧扣教材反复阅读积累并熟练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以及15个文言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当会对我们解题以至学好文言文有莫大的帮助。
在积累的同时,还应注意分析归纳,探寻规律。如文言实词主要考查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语的活用现象、偏义复词,等等;在积累词类活用、分析归纳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否定副词(“不”“弗”等)+名词,能愿动词(“能”等)+名词,那么名词即活用为动词。
二、掌握技法,学会推断
要正确判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最终要落实到对文言词的推断上,推断有技巧。介绍如下。
1.利用句式结构推断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句有很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根据这种特征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而腰白玉之环”中“腰”与“戴”对应,据此可推断“腰”为动词,意为“腰间佩戴”。又前后两个分句皆为动宾结构,写一个人的装束,据此可推断“而”为连词,表并列。
2.利用语法结构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可以推知它的词义。如“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有势者”为主语,“门”和“之”分别为名词和代词做宾语,据此可推断“朱丹”“黝”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 “漆成红色”“涂成黑色”。
3.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或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绝不能离开它依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解题的钥匙。如“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中可知“意不自得”是结果,“適去”是原因,据此可推知“適”同“谪”,形近通假;“以”为连词,表原因,意为“因为”。
4.利用教材、成语推断
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或教材,通过联想法来推断其意义。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字意义就可以联想《陈情表》中的成语“日薄西山”来推断,可知“薄”是接近、迫近的意思。“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是”可联想成语“唯利是图”来推断,“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实战演练
一
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明主莅正,有功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为也。……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尚语于王乎?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覆于王前耶?
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已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耶!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
书上,秦王说之,因谢王稽说,使人持车召之。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有能者不得不官()
(2)功多者其爵尊()
(3)要不足以待钺()
(4)独不重任臣者()
(5) 独不足以厚国家乎()()
(6)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
(7)将贱而不足听耶()
(8)秦王说之()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范子因王稽入秦 ②因谢王稽
B.①使以臣之言为可 ②使人持车召之
C.①则久留臣无为也 ②而为天下名器
D.①则诸侯不得擅厚矣 ②非若是也,则臣之志
二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臣奉使遄行()
(2)适遇亢旱()
(3)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4)仰给东南,商贾惊散()
(5)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6)诚恐今日所言()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荷锄者有菜色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B.国家建都于北
徘徊于斗牛之间
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三
雷于粤为最远郡。崇祯初,金陵人某,以部曹出守。舟入江遇盗。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而群诡为仆人,莫能察也。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其寮属及监司使,咸诵重之。
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乃能严介若此也。
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诘朝,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子悟曰:“噫!是盗矣。”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监司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捽之。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贼数十人卒起格斗,胥逸去,仅获其七。狱具如律,械送金陵杀之。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也。
东陵生闻而叹曰:“异哉!盗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非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其贼守,盗也;其守而贤,即犹愈他守也。”
(清•徐芳《雷州盗记》)
5.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
(2)亡何,守之子至()
(3)胥逸去()
(4)知其禁也,心惑之()
(5)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
(6)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
6.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雷于粤为最远郡/新竹高于旧竹枝
②乃能严介若此也/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意思均不同
7.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以部曹出守/则无宁以盗守矣
②否者虽至戚必坐/就坐捽之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入境,无敢舍者/以卒环太守舍
②其卒之环守者/贼数十人卒起格斗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用法意思不同
B.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用法意思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参考答案
1.(1)名词活用为动词,授予官职。
(2)高。
(3)通“腰”。
(4)推举
(5)难道 使……富强。
(6)符合。
(7)低微。
(8)通“悦”高兴。
2.D(A①通过、凭借②于是、就;B①假如②派;C①作为、作用②成为;D都是表转折的连词)
范睢通过王稽之助来到秦国,他献上一封信给昭王说:“我听说明君主政,有战功的不会不得到奖赏,有能力的不会不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俸禄多,战功多的爵位高,能治理民众的官位高。没有才能的不会让他任职,有能力的不会被埋没。假如大王认为我说得在理,就请大王施行它,它有益于国家的治理。如果明知其有利而不施行,那我即使久留于秦也无能为力,……现在我的胸膛挡不住杀人用的垫板,我的腰板抵不住利斧,我怎敢拿毫无把握的计策献给大王呢?我虽然身份低微而使得(你)看轻我,大王难道会认为举荐臣的人(指王稽)胆敢欺诈大王吗?
我听说周有砥卮、宋有结绿、魏有悬黎、楚有和璞。它们都是为璞所遮的美玉,最初都被玉工错误辩别,(但是)历经波折最终成为天下名器。既然这样,那么圣王所遗弃的人难道就不能使国家富强吗?我听说善于治家的,在国内招致人才;善于治国的,到诸侯国中寻觅良臣。正因为天下有明君贤主,各诸侯国才不可能专有贤士。……至关重要的言语,我不敢写在这封信里;那些肤浅的话语又不值一说。(我)猜测,是我愚昧无知,使得言语不符合王的心意呢,还是因为推荐我的那个人,出身低微(大王)认为他的话不值得相信呢?如果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我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稍微腾出一点游览观赏的时间赏赐我,我将当面到大王这里(说说我的想法)。”
这封自荐的奏书献上后,秦王十分高兴,就向王稽表示了荐举贤才的谢意,再派车马去召请范睢。
3.(1)遄:速疾。
(2)适:恰好。
(3)载:充满。
(4)供给。
(5)容:包庇。
(6)实在。
4. C (A项“者”是“……的人”,B项“于”是“在”,C项“以”前者为“因为”,后者为“来”,D项“所”与后面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臣奉命急行,恰好遇到大旱。天津一路,夏天的麦苗已枯,……拉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裳,扛锄头的面有饥色。盗贼遍地,青州更加厉害。南方来的人说,江南、浙东流亡的人满路都是。……国家建都于北方,仰仗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大都不是很小的原因。更有织造内官,纵容群小打人,闸河官吏没有不惊骇奔逃的,商贩和穷困的老百姓到处骚动不安,这又是臣亲自看到的。
郡县的情况,朝廷不能知道;朝廷的情况,深宫中的皇帝不能知道。开始于包庇隐瞒,形成于蒙蔽。包庇隐瞒的祸患开始很小,被蒙蔽之后祸患就很深了。臣在山东,听说陛下因灾异多次出现,敕令群臣畅所欲言,不要隐讳。虽然诏令多次下发,奏章都陈述了,而事情关涉内廷、贵戚的,动不动就被牵制,长年累月,都被遏制罢除。臣实在担心,今天所说,又成为空文。
(作者:陈忠良,湖南省浏阳市第六中学)
5.(1)“聪明”而狡猾,此指狡猾。
(2)没有多久,不久。(亡,通“无”)
(3)逃跑。
(4)意动用法,感到疑惑。
(5)告诉,禀告。
(6)以前的,先前的。
6. D(①在/比②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却、反而,竟然/才)
7. A(①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②犯法,这里是治罪或加罪、判有罪、判刑、让…坐牢的意思/同“座”,座位。)
8.D(①留住,留宿,提供住宿,让…住宿/住宅,住处,住所 ; ②士兵/同“猝”,仓促 。)
雷州在广东是最远的一个郡。祟祯初年,有一个金陵人,以部曹的身份(去雷州)出任太守。船进入长江时遇到强盗。强盗知道他是太守,就把他杀了,同时把他的随从也消灭了,只留下他的妻子和女儿。群盗让同伙中一个最聪明而狡猾的人做假太守,拿着公文前往(雷州上任),而其余的强盗装做仆人,人们都不能察觉。到达雷州过了一个月,伪守非常廉洁能干,地方出现了大治的景象。雷州人都互相庆幸得到了好太守,他的部下以及监司使都称道并很器重他。
不久,“太守”贴出告示:禁止游客,所管辖的地方不能接待一个金陵人,不然的话,即使是太守最亲密的人,也-定要治罪。于是雷州人更加信服新太守竟能如此的严格耿直。
没有多久,太守的儿子来到雷州,入境以后,没有人敢留宿(他)。他问起这件事,才知道是太守有禁令,心中很感疑惑。次日早晨,“太守”出来了,太守的儿子在路边一看,不是他的父亲;讯问“太守”的籍贯、姓名,可都跟父亲-样。太守的儿子明白了,说:“唉,这是强盗啊。”可是不敢公开说,只好秘密地把这件事报告了监司使。监司使说:“别声张,我明天请太守吃饭,并且让你出来见他。”于是使官吏戒备,派兵包围“太守”的住宅,并在吃饭的地方埋伏下武装士兵。第二天,“太守”进来拜谒监司使。监司使请他喝酒,让太守的儿子出来对证,“太守”不能辨认。“太守”很难堪,想要起来作乱,于是埋伏的士兵立刻出动,在座位上揪住了他。那些包围“太守”住宅的士兵,也攻破官署冲了进去,几十个强盗仓促起来搏斗一番,都逃跑了,只抓住了其中七个人。按法律定了案,带上枷锁,押送金陵杀了他们。于是雷州的人们才知道以前的太守不是真太守,是强盗。
东陵生听到这件事叹息着说:“奇怪呀!强盗竟能做这样的太守?现在的太守不是强盗,可是他们的行为很少不像强盗,就不如用强盗做太守了。那个贼太守,是强盗;他做太守做得很好,还胜过了其他的真太守。”
一、分析归纳,注重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紧扣教材反复阅读积累并熟练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以及15个文言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当会对我们解题以至学好文言文有莫大的帮助。
在积累的同时,还应注意分析归纳,探寻规律。如文言实词主要考查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语的活用现象、偏义复词,等等;在积累词类活用、分析归纳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否定副词(“不”“弗”等)+名词,能愿动词(“能”等)+名词,那么名词即活用为动词。
二、掌握技法,学会推断
要正确判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最终要落实到对文言词的推断上,推断有技巧。介绍如下。
1.利用句式结构推断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句有很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根据这种特征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而腰白玉之环”中“腰”与“戴”对应,据此可推断“腰”为动词,意为“腰间佩戴”。又前后两个分句皆为动宾结构,写一个人的装束,据此可推断“而”为连词,表并列。
2.利用语法结构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可以推知它的词义。如“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有势者”为主语,“门”和“之”分别为名词和代词做宾语,据此可推断“朱丹”“黝”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 “漆成红色”“涂成黑色”。
3.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或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绝不能离开它依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解题的钥匙。如“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中可知“意不自得”是结果,“適去”是原因,据此可推知“適”同“谪”,形近通假;“以”为连词,表原因,意为“因为”。
4.利用教材、成语推断
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或教材,通过联想法来推断其意义。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字意义就可以联想《陈情表》中的成语“日薄西山”来推断,可知“薄”是接近、迫近的意思。“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是”可联想成语“唯利是图”来推断,“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实战演练
一
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明主莅正,有功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为也。……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尚语于王乎?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覆于王前耶?
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已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耶!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
书上,秦王说之,因谢王稽说,使人持车召之。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有能者不得不官()
(2)功多者其爵尊()
(3)要不足以待钺()
(4)独不重任臣者()
(5) 独不足以厚国家乎()()
(6)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
(7)将贱而不足听耶()
(8)秦王说之()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范子因王稽入秦 ②因谢王稽
B.①使以臣之言为可 ②使人持车召之
C.①则久留臣无为也 ②而为天下名器
D.①则诸侯不得擅厚矣 ②非若是也,则臣之志
二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臣奉使遄行()
(2)适遇亢旱()
(3)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4)仰给东南,商贾惊散()
(5)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6)诚恐今日所言()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荷锄者有菜色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B.国家建都于北
徘徊于斗牛之间
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三
雷于粤为最远郡。崇祯初,金陵人某,以部曹出守。舟入江遇盗。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而群诡为仆人,莫能察也。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其寮属及监司使,咸诵重之。
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乃能严介若此也。
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诘朝,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子悟曰:“噫!是盗矣。”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监司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捽之。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贼数十人卒起格斗,胥逸去,仅获其七。狱具如律,械送金陵杀之。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也。
东陵生闻而叹曰:“异哉!盗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非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其贼守,盗也;其守而贤,即犹愈他守也。”
(清•徐芳《雷州盗记》)
5.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
(2)亡何,守之子至()
(3)胥逸去()
(4)知其禁也,心惑之()
(5)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
(6)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
6.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雷于粤为最远郡/新竹高于旧竹枝
②乃能严介若此也/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意思均不同
7.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以部曹出守/则无宁以盗守矣
②否者虽至戚必坐/就坐捽之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入境,无敢舍者/以卒环太守舍
②其卒之环守者/贼数十人卒起格斗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用法意思不同
B.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用法意思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参考答案
1.(1)名词活用为动词,授予官职。
(2)高。
(3)通“腰”。
(4)推举
(5)难道 使……富强。
(6)符合。
(7)低微。
(8)通“悦”高兴。
2.D(A①通过、凭借②于是、就;B①假如②派;C①作为、作用②成为;D都是表转折的连词)
范睢通过王稽之助来到秦国,他献上一封信给昭王说:“我听说明君主政,有战功的不会不得到奖赏,有能力的不会不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俸禄多,战功多的爵位高,能治理民众的官位高。没有才能的不会让他任职,有能力的不会被埋没。假如大王认为我说得在理,就请大王施行它,它有益于国家的治理。如果明知其有利而不施行,那我即使久留于秦也无能为力,……现在我的胸膛挡不住杀人用的垫板,我的腰板抵不住利斧,我怎敢拿毫无把握的计策献给大王呢?我虽然身份低微而使得(你)看轻我,大王难道会认为举荐臣的人(指王稽)胆敢欺诈大王吗?
我听说周有砥卮、宋有结绿、魏有悬黎、楚有和璞。它们都是为璞所遮的美玉,最初都被玉工错误辩别,(但是)历经波折最终成为天下名器。既然这样,那么圣王所遗弃的人难道就不能使国家富强吗?我听说善于治家的,在国内招致人才;善于治国的,到诸侯国中寻觅良臣。正因为天下有明君贤主,各诸侯国才不可能专有贤士。……至关重要的言语,我不敢写在这封信里;那些肤浅的话语又不值一说。(我)猜测,是我愚昧无知,使得言语不符合王的心意呢,还是因为推荐我的那个人,出身低微(大王)认为他的话不值得相信呢?如果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我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稍微腾出一点游览观赏的时间赏赐我,我将当面到大王这里(说说我的想法)。”
这封自荐的奏书献上后,秦王十分高兴,就向王稽表示了荐举贤才的谢意,再派车马去召请范睢。
3.(1)遄:速疾。
(2)适:恰好。
(3)载:充满。
(4)供给。
(5)容:包庇。
(6)实在。
4. C (A项“者”是“……的人”,B项“于”是“在”,C项“以”前者为“因为”,后者为“来”,D项“所”与后面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臣奉命急行,恰好遇到大旱。天津一路,夏天的麦苗已枯,……拉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裳,扛锄头的面有饥色。盗贼遍地,青州更加厉害。南方来的人说,江南、浙东流亡的人满路都是。……国家建都于北方,仰仗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大都不是很小的原因。更有织造内官,纵容群小打人,闸河官吏没有不惊骇奔逃的,商贩和穷困的老百姓到处骚动不安,这又是臣亲自看到的。
郡县的情况,朝廷不能知道;朝廷的情况,深宫中的皇帝不能知道。开始于包庇隐瞒,形成于蒙蔽。包庇隐瞒的祸患开始很小,被蒙蔽之后祸患就很深了。臣在山东,听说陛下因灾异多次出现,敕令群臣畅所欲言,不要隐讳。虽然诏令多次下发,奏章都陈述了,而事情关涉内廷、贵戚的,动不动就被牵制,长年累月,都被遏制罢除。臣实在担心,今天所说,又成为空文。
(作者:陈忠良,湖南省浏阳市第六中学)
5.(1)“聪明”而狡猾,此指狡猾。
(2)没有多久,不久。(亡,通“无”)
(3)逃跑。
(4)意动用法,感到疑惑。
(5)告诉,禀告。
(6)以前的,先前的。
6. D(①在/比②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却、反而,竟然/才)
7. A(①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②犯法,这里是治罪或加罪、判有罪、判刑、让…坐牢的意思/同“座”,座位。)
8.D(①留住,留宿,提供住宿,让…住宿/住宅,住处,住所 ; ②士兵/同“猝”,仓促 。)
雷州在广东是最远的一个郡。祟祯初年,有一个金陵人,以部曹的身份(去雷州)出任太守。船进入长江时遇到强盗。强盗知道他是太守,就把他杀了,同时把他的随从也消灭了,只留下他的妻子和女儿。群盗让同伙中一个最聪明而狡猾的人做假太守,拿着公文前往(雷州上任),而其余的强盗装做仆人,人们都不能察觉。到达雷州过了一个月,伪守非常廉洁能干,地方出现了大治的景象。雷州人都互相庆幸得到了好太守,他的部下以及监司使都称道并很器重他。
不久,“太守”贴出告示:禁止游客,所管辖的地方不能接待一个金陵人,不然的话,即使是太守最亲密的人,也-定要治罪。于是雷州人更加信服新太守竟能如此的严格耿直。
没有多久,太守的儿子来到雷州,入境以后,没有人敢留宿(他)。他问起这件事,才知道是太守有禁令,心中很感疑惑。次日早晨,“太守”出来了,太守的儿子在路边一看,不是他的父亲;讯问“太守”的籍贯、姓名,可都跟父亲-样。太守的儿子明白了,说:“唉,这是强盗啊。”可是不敢公开说,只好秘密地把这件事报告了监司使。监司使说:“别声张,我明天请太守吃饭,并且让你出来见他。”于是使官吏戒备,派兵包围“太守”的住宅,并在吃饭的地方埋伏下武装士兵。第二天,“太守”进来拜谒监司使。监司使请他喝酒,让太守的儿子出来对证,“太守”不能辨认。“太守”很难堪,想要起来作乱,于是埋伏的士兵立刻出动,在座位上揪住了他。那些包围“太守”住宅的士兵,也攻破官署冲了进去,几十个强盗仓促起来搏斗一番,都逃跑了,只抓住了其中七个人。按法律定了案,带上枷锁,押送金陵杀了他们。于是雷州的人们才知道以前的太守不是真太守,是强盗。
东陵生听到这件事叹息着说:“奇怪呀!强盗竟能做这样的太守?现在的太守不是强盗,可是他们的行为很少不像强盗,就不如用强盗做太守了。那个贼太守,是强盗;他做太守做得很好,还胜过了其他的真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