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摆渡者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rdo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驱车前往永远小学的途中,车驶过一段又一段泥泞的小路。因为颠簸,身体几度离开座位,但我的思绪却一直停留在即将开始的采访上,没有因为车身的摇晃而中断。在此之前,我已经听过她很多的故事——
  她叫王朝霞,内江市高级教师,出生在六十年代内江市高桥镇的一个教师家庭;
  她原本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却义无反顾地选择扎根农村,一呆就是25年;
  她是数百名学生的老师,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一声:王妈妈;
  她是一个妻子,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今她的儿子,也走上了和她一样的三尺讲台。
  ……
  也许对一个人的背景了解得过多,提问时反而不知从何切入。但当我开始和王朝霞聊起她的故事时,一切变得那么自然。


  人生的前25年,她在一个充满爱的小家中成长,父母、哥哥、姐姐的爱,让她顺风顺水地走过了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人生的第25年,她原本应该按照既定的轨迹,在一所条件优越的小学任教,过着舒适的生活。然而,在“舒适”与“艰苦”之间,她却选择了后者——
  用人生的又一个25年,扎根农村,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这片叫做“永远”的土地上,像江心的摆渡者,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带到梦想的彼岸。
  采访末了,我问她:“你后悔过吗?”她说:“我不后悔。”简洁有力。
  人生的抉择 她短暂踌躇
  橘红色的外套,身体略显消瘦,今年50岁的王朝霞和多数同龄妇女一样,头发利落的绑在脑后,简单、干净。她笑起来的时候让人感觉很亲切,但是脸上的皱纹却无情地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衣着朴素,上课富有激情是王朝霞给我的第一印象——
  初见王朝霞,她正在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我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坐下,便一下子被活跃的课堂氛围所吸引。讲台上的王朝霞,声情并茂,神采奕奕;讲台下的学生们,端坐在课桌前,却不拘束,颇有激情地与王朝霞进行着互动。眼前的景象与我们脑海中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截然不同。
  “你们好,辛苦了,大老远过来看我。”也许事先就知道我们会来,王朝霞并没有惊讶,简短的寒暄后,她带我们来到她的办公室坐下。
  这是一间教室改装的集体办公室,两排浅黄色陈旧的老式木质办公桌椅,王朝霞的办公桌在中间,桌上依次整齐地摆放着两排学生的作业本和一摞试卷,正中间有两个简易花瓶,是王朝霞利用废旧的矿泉水瓶做成的。瓶子里面插着叫不上名字的野花,是学生上学路上采来送给她的。
  就是这样一间简单、干净的办公室,没有任何电子办公设备,相对于城市学校现代化的办学条件,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子里,一切都那么简朴。
  “我今年50岁,刚来‘永远’的时候,我才25岁。”简短地交流后,王朝霞讲起了她职业生涯的“辛酸史”。
  1982年,高考落榜的王朝霞,回家当了一名民办代课教师。80年代的生活条件相比如今而言,只能用“艰苦”二字形容。“哪个学校缺老师,我就到哪个学校上课。”王朝霞回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所限,她往往都是去到偏远的山村小学。因为偏远,没有老师愿意去。
  “最远的学校,来回要走上3个多小时。”王朝霞说。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对那时的她来说,是一种近乎残忍的锻炼。那年,她只有18岁。
  198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朝霞参加了民师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也许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次成绩让她踏上了长达25年的村小教师之路。那一年,她23岁。
  1989年8月,因为当年优异的民师考试成绩和两年里出色的教学成绩,她参加了当地的民师分配。那次分配,将她分到了永远小学,她的职业生涯也从这里开始进入到第二个阶段。那年,她25岁。
  “刚被分配到永远小学时,条件远远比想象中艰苦得多。”王朝霞说。那时的她和丈夫带着两个碗、两双筷子住进了学校分配的十余平米的小屋里,屋里放下一张床和一个衣柜后再也放不下其他东西。屋里没有厨房,丈夫便自己搭建一个临时的灶台;没有卫生间,他们每天都要走到很远的公用厕所。不仅如此,这里买菜也极不方便。
  “学校附近只有零散的几个农户卖菜,去晚了就什么都没了,用水要自己去水井挑。”王朝霞说。阴天,房间地板会返潮,地面常常鼓成蘑菇状;雨天,地面干了,屋顶又开始漏雨……一切的“艰苦”与“不方便”,构成了那时王朝霞的生活。而她的肚子里,已经怀了几个月大的孩子。
  一次,王朝霞去水井边打水,水桶顺着井边滚落到田坎下,她挺着肚子,行动不便,但是需要喝水,终究是要把桶捡回来。于是王朝霞挺着大肚子,一步一歇、小心翼翼地下到田坎下,捡回了桶。而类似这样的事情,还发生了很多。
  “面对这种环境,我的心里拔凉拔凉的。”说这句话时,王朝霞眼里噙着眼泪。这样的生活条件对于出生教师世家,父亲是小学校长的王朝霞来说,太过辛苦,甚至让她几近崩溃,她挣扎着寻找机会离开。
  “这里条件太艰苦了,我萌生了离开的想法。”王朝霞说,“当时我的父亲是高桥小学的校长,我嫂子在东兴区教育局上班,我的哥哥姐姐也都是教师。”王朝霞告诉我,当时正赶上她的父亲退休,子女可以有顶班的机会。“家里人积极给我协调调动一事,我有很大机会可以走。”王朝霞说。
  但是,世间的万事仿佛总让人始料不及。让王朝霞和家人没有想到的是,她不但没有离开永远小学,反倒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王朝霞的孩子出生了。她、丈夫和孩子,一家三口在这个十余平米的小窝里,生活了二十多个年头。
  人生的转折 她没有后悔
  有时候人做出一个决定、下定一个决心,只是因为一件小事。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王朝霞改变了主意,让她甘愿留在边远的乡村小学?又究竟是什么,让她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在永远小学一呆就是25年?   “是很多点点滴滴的小事,让我最终选择了这里。”用王朝霞自己的话来说,是“爱”让她留了下来。
  1989年8月,天气正当炎热,身怀六甲的王朝霞对周围的一切都极不适应。在那个年月,做饭烧水需要用蜂窝煤,蜂窝煤必须用煤票购买。刚来学校工作的王朝霞什么都没有,怎么办?
  一天,永远小学时任副校长严盛元夫妇到她家串门,得知她没煤票后,严盛元二话没说,把自家的煤票送给了王朝霞,还帮忙联系了拉煤的师傅。不久,满满的一车煤拉来了,一年的燃料问题得到了解决,这让王朝霞夫妻俩欣喜若狂。但是,天色已晚,堆在操场的煤像一座小山一样,足足有两千块!光靠夫妻俩手搬肩扛,得搬到猴年马月啊?正当王朝霞夫妇为此犯愁时,得知王朝霞难处的学校的老师们,带着自己家属来到她家。大人用筐挑、用桶抬,小孩子用双手两个、四个地捧,来回穿梭于操场和王朝霞的住处之间。在大家的帮助下,不出半小时,一车煤搬完了。
  “大家甚至没留下来喝一口水,就默默回家了。”王朝霞说。望着大家离去的背影,她思绪万千:那么多老师都能拖家带口在这里扎根,自己真的要当逃兵吗?
  那晚,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嫂子告诉她,关于“调动”一事,已经有了着落。她明白,回到哥哥、嫂子都在任教的高桥小学,生活条件和经济条件都能得到不少改善。然而,此时此刻她的脑海中却有太多景象挥之不去——副校长夫妇慈祥的样子,同事们热心帮助后离去的背影,学生们纯真的脸……太多的东西让她放不下,让她舍不得。是走还是留?两种声音一直在耳边萦绕,此消彼长。最终,也许是因为留念,也许是因为不舍,也许是因为……王朝霞做了一个决定——留在永远小学,和这里的师生一样坚持下去,把大家对她的爱传递下去。
  然而,对于王朝霞的决定,她的嫂子、哥哥、姐姐都很反对。“嫂子对我的爱,是让我过舒适的生活。”王朝霞明白。面对哥哥、嫂子的反对,为教育事业奉献了几十年的父亲成了王朝霞坚定信念的支撑。“父亲对我的爱,是让我扎根山村,热爱学生,把教育和爱传递下去,完成他未完成的教育事业。”王朝霞说。
  于是,每天上课、下课,与学生们互动,与老师们讨论教学方法,与家长们交流学生学习情况,成了王朝霞生活的重心。
  “做了留下的决定,你后悔过吗?”面对我的疑问,王朝霞笑了。“条件好的地方未必适合我,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我觉得很开心,无论是校长、同事、学生还是附近的乡亲,都对我很好。”王朝霞说,“我没有后悔。”
  “那如果现在给你个机会让你离开这里,去一个条件更好的学校教学、生活,你愿意吗?”我继续追问。王朝霞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
  她说:“我不走。”
  人生的道路 她在三尺讲台上走过
  王朝霞没有走,那晚的一个决定,让她在永远小学一呆就是25年。25年间,她把自己感受到的爱,传递给每一个她教过的学生。
  “有一次中午我清点学生人数,发现少了一个学生。”王朝霞讲述起教学生涯中发生过的故事,“那个学生叫张新超,发现他不在班上,我非常着急。”王朝霞说,她冲出教室,一个班一个班地去问,“有人看见张新超没有?”王朝霞自己也记不清楚,这句话她那天说了多少遍,直到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吞吞吐吐地说:“张新超哥哥在路上……脚上流了好多血……”
  王朝霞飞快地奔出学校,四处寻找,最终在学校外的阶梯上找到了张新超。“他双手捧着脚,地上流了一滩血。”王朝霞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眉头紧锁,“我什么话也没有说,背起他就向医院跑去。”
  清洗玻璃渣、打麻药、缝针、包扎……王朝霞陪着张新超,完成了40多分钟的治疗后,又背着他回到教室。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王朝霞的身上发生过太多。学生徐凯在下雨天滑进水潭里,她把像“落汤鸡”一样吓呆的徐凯揽进怀里,带到自己家里换上儿子的衣服;学生杨春梅在课间操时,脸色煞白,发了高烧,她背起学生送到镇上的卫生院,由于没有电话,她无法联系到杨春梅的家长,便临时承担起家长的责任,一会儿给杨春梅讲故事、告诉她要勇敢,一会儿摸摸她的额头、看看嘴唇、量量体温,打了针吃了药后,又把杨春梅背回学校……
  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是王朝霞25年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25年里,她教过6届毕业班,数百个学生的名字她通通记得。
  如今,王朝霞教过的学生,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和她一样爱岗敬业的老师;有的已经开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一个企业的老板;有的还在大学里深造,为着人生美好的未来奋斗……无论她的“桃李”如今在什么地方,从事着什么工作,孩子们总是一批又一批地回来,电话一个又一个地打来。
  一年365天,她有320天呆在学校里,写教案、研究教学方法、给学生授课、批改作业……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辛勤的付出总有回报。王朝霞在永远小学25年的教学生涯中,教育教学成绩年年名列前茅。1992年,她代表凌家区教办参加东兴区小学数学优质课程竞赛获得凌家区第一名;1997年,代表朝阳镇参加内江市中区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获二等奖;1998年,在内江市小学数学教研组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中获二等奖,同年成为小学数学高级教师;1999年被评为“内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002年,她主研的《减轻农村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益》课题获得内江市三等奖……
  现在的王朝霞,就像她的名字“朝霞”一样,像一个爱的发光体。20多年前,是校长、老师对她的关爱,是学生对她的喜爱,像可以让坚冰融化的阳光,像可以让枯草发芽的雨露,融化了她纠结的心。
  而如今,曾经感召着她的爱,就像一支神奇的接力棒,传递到她的每一个学生身上,又传递到了她的儿子身上。
  “我的儿子段熙2013年从四川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现在已经走上了三尺讲台,任教于四川文轩职业学院。”王朝霞说,“当年父亲把爱传递给了我,如今我又把这神奇的爱传递给了我的儿子。”
其他文献
年末岁首,时间走过2013,教育又走过了一年。这一年,是中国教育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在教育领域发生了太多值得关注的事件,或是国家,或是集体,或是具体的个人,都在影响着教育生态变化,影响着教育前进的路径,给人们带来有关教育的思考。  翻开2013年的教育日历,你会发现有许多教育事件,或学生或教师或家长或社会,都给我们带来了思考,李某某事件、虐童事件、“禽兽校长”、中高考淡化英语学科、高考一年多考
期刊
天津吴奇:基础教育要为儿童的成长留白,要使儿童拥有持续学习的兴趣,真正着眼于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又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且人的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容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让人的一切天赋都得到充分发展,就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都得到自由发展。尊重儿童就得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
期刊
多年前,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风俗:一遇喜事会有众多乡邻到新房“看媳妇儿”。说是看媳妇儿,其实是看人家的嫁妆,重点看几床褥子几床被,以评价谁家娶的媳妇家底殷实、嫁妆丰厚。在这种以被褥为“指标”的民间“评比”中,数量固然重要,而被褥的“面子”与“里子”则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大家都会在这两方面下足工夫,好的人家不仅“面子”做得漂亮光鲜,“里子”也会用好的布料以求美观舒适,而家境稍差的只能在“被面儿
期刊
罗春燕:孤岛上无悔的驻守  四川省南部县董家小学,是一所近乎与世隔绝的“孤岛学校”,学校操场中间还有两座坟,孤儿学生在学校每个班级成为一种常态。  2009年,特岗教师罗春燕在这里埋下了教育梦想的种子,并不断地生根、发芽、生长。  董家小学400余名学生中,有近380名学生是留守儿童。大多数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六七年才回一次家。  罗春燕在董家的日子是艰苦的,冬天寒风凛冽,夏天经常有蛇虫光顾她的
期刊
“老师,你是父亲,让我有了聆听窗外声音的耳朵;老师,你是太阳,悬挂在我的心里……”这是教师节表彰会上,一位智障孩子献给戚荣的一首小诗,简单质朴的语言让已“知天命”的他潸然泪下。  戚荣,一身朴素的衣裳,一张平静中凸显睿智的笑脸。30年内,先后担任4所小学校长。他用点点滴滴的平凡诠释着一位师者的本色,用最朴素的方式虔诚守望着乡村孩子美丽的梦。  为学校,他匍匐而行  1989年春天,戚荣被调到张掖市
期刊
【名家档案】  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两课”重点学科研究员,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哲学、道德教育、乡村教育、大学教育研究,国内知名青年教育学者。  最近,西安某区的一些教育现象,让我的心里很沉痛。最近两个月内某区,大概有七起与生命相关的事件,有老师自杀的,有学生跳
期刊
3月27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区检察院、区法院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联合启动“庭审进校园”活动。  针对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冲动不计后果等特点进行针对性法制教育,在第一站——机投中学教室内,200名师生一齐观摩了巡回法庭的审理过程。相关工作人员依据现行法律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定罪量刑,揭示犯罪行为给当事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后果,从而告诫青少年要提高法律意识,自觉
期刊
20××年11月26日  天气/晴 星期四  今天的早读课刚刚开始,一位家长来找我,未语泪先流。稍作安抚,她哽咽到,她的孩子这几天总是在问她一个同样的问题:“妈妈,如果您死掉了,我不能赚钱怎么办?”无论她怎样回答,孩子每次都被这个问题折磨得哭上半天才肯罢休。  这是一个七岁的一年级男孩子问的问题,太成熟。所以家长感到害怕、求助于我。在教室门口,我透过窗户看到他在教室里东张西望,惴惴不安的眼神追随着
期刊
《孩子,你得自己走》是一本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这本书的作者苏拉是位中文博士,书中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她自己是如何在儿子海洋从出生到小学毕业期间一步步地锻炼着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的。苏拉认为,在所有亲密关系里,唯有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的。家长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如果家长是在真正地、理性地爱孩子,就必须学着放开孩子。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学会独立和自强,这是一种能力,谁也夺不走的能力,这才
期刊
儿童是谁?  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儿童是探索者、思想家、艺术家……  儿童是自然之子,历史之子……  甚至儿童是成人之父,成人之师……  儿童是文化的创造者……  当我读着刘晓东老师的《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正如魔术般的不可思议,自己天天面对的,有时让自己厌、让自己烦、让自己伤,更有时让自己头痛的这帮小家伙这么厉害吗?  儿童,你是谁?我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你,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