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教育的朝圣者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Co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你是父亲,让我有了聆听窗外声音的耳朵;老师,你是太阳,悬挂在我的心里……”这是教师节表彰会上,一位智障孩子献给戚荣的一首小诗,简单质朴的语言让已“知天命”的他潸然泪下。
  戚荣,一身朴素的衣裳,一张平静中凸显睿智的笑脸。30年内,先后担任4所小学校长。他用点点滴滴的平凡诠释着一位师者的本色,用最朴素的方式虔诚守望着乡村孩子美丽的梦。


  为学校,他匍匐而行
  1989年春天,戚荣被调到张掖市小满乡河南闸小学任校长,那一年,他27岁。
  学校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校园是典型的农家四合院,四面是庄稼,围墙是用土垒起的埂。学校连一块像样的黑板都没有,两三个老师轮换坐一套“摇头晃脑”的椅子,四五个娃书包挂在脖子上围坐着一张桌子,上厕所也在庄稼地。
  那天晚上,戚荣失眠了。
  他瞅准了自家修房子的木头。“妈,娃们没桌子写字……我想,把咱家的木头……给娃做课桌。”戚荣说得支支吾吾,都说儿子的心思母亲最懂,“没桌子娃咋上课,捐!”母亲说。
  一个假期后,20套新桌椅搬进了教室,戚荣还拿出一个月工资,购置了10把椅子。
  “戚校长是外村人,都帮咱办学校,咱还有啥舍不得……”看到戚荣的所作所为,村民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纷纷把自家培育的槐、柏等苗木捐给了学校。“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戚荣这样告诉自己。在他极力倡议下,经村民多次讨论,决定重建校舍。当然建校的任务落到了戚荣肩上。为了节省钱,他和老师们搬运土块、砖块,亲自拉着架子车,把老校园的树一车一车地运到新校园,一棵一棵栽上。新学校建成了,村民高兴地说:“我们遇到了一位好校长!”
  后来,戚荣在石桥小学任校长期间,他向村上要了5亩荒地做学农基地。村支书一边办手续一边笑着打趣道:“一群书生能种出庄稼,蚂蚁都能滚到泰山去。”面对质疑,戚荣只是笑了笑,带着老师和同学们开始不断地平地、翻地。
  秋天戚荣把一瓶自己榨出来的菜籽油送到村支书手中,村支书看着他被磨破的双手感慨:“这样办教育,村上支持你!以后学校缺啥,给我说。”
  为学问,他废寝忘食
  戚荣不是“生而知之者”,甚至连“学而知之者”都不是,他说自己既笨又蠢。
  有一次,老支书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戚荣写几条标语,他把人民的“民”中间的一短横写成了一撇。粗识字的老支书说:“小伙子,人民的‘民’字写得不对吧?”并找来一本字典,亲自把这个“民”字查给他看,并语重心长地说:“农民的孩子识个字可不容易啊!”
  这个“一字师”,让戚荣羞愧难当。之后,在他办公桌上多了一块“记事牌”,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是不懂的词语,都一一把它写到记事牌上,然后查字典、问同事。他从几十元工资中挤出一些钱,买来书,制定了读书计划:每月3本杂志、每季读完1到2本理论书籍。就这样,从高中学到中师,再到专科,30多年里,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他从未停止过自我修行。
  “不会教学的校长是不称职的校长。”戚荣说,当了校长就更应该扎根在讲台上。为了备好一节课,放学后戚荣把自己关在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宿舍,反复推敲着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教案写了一遍又一遍,一夜竟用掉了6根蜡烛。“薄薄的一册书,有时怎么也读不懂。”于是,他决定抄书,为了弄懂、吃透书里的内容,他边抄边读,在笔记本上標上各色的注解、记号。
  高尔基说:人世间有两种生命,一种是腐烂,一种是燃烧,戚荣便是这样一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前行的路。30多年中,戚荣带出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任校长20多年间,不仅事无巨细、事必亲躬,还常年任教主课。
  戚荣喜欢在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在教学中,用形象的教具引导学生“稀释”抽象概念,“浓缩”具体事例,让孩子们找到书本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一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一进入戚荣的课堂,就像着了迷。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戚荣辅导的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作品展演活动中多次获奖,他撰写的《心有千千结》等多篇教育随笔、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所在的学校也常成为全镇的示范校、窗口单位,戚荣也连续两届通过竞聘被任命为校长。2012年,50岁的他参加全镇优质课评选获一等奖。
  为孩子,他心无旁骛
  康宁教学点,只有1至4年级的学生,并且90%都是留守儿童。一天,一个老人手里拉着一个孩子找到了戚荣。
  “这不是智障的孩子丽丽吗?大婶,娃为什么不上学?”戚荣问。“娃到古浪小学上学,要跑几公里的路,让娃在这里再上一年吧!”老奶奶惴惴不安地搓着衣角。按常理,丽丽该上初一了。“行,学校帮着照顾,您放心吧。”戚荣没推辞。
  因为丽丽上学,戚荣没少遭老师埋怨,说他自找麻烦的比比皆是。“服从安排。”戚荣回答,“在学校,最起码孩子们可以互相交流。如果在家里呢?”老师们知道,这些孩子都是戚校长的“关系户”,谁也甭想劝动他。下课后,丽丽就来到戚荣办公室,戚荣一句一句教丽丽说话。
  面对那些困难的孩子,戚荣心里沉甸甸的,他知道,一个孩子的幸福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他相信,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次回城,戚荣都会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买些新衣服,还带些本子、课外书。爱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一天早上,丽丽的奶奶找到戚荣,说:“孙子昨天下午回家后,给我洗脚,孩子懂事了。”老人眼里闪着泪花。
  一天,石桥小学的学生偷偷告诉戚荣,同学李欣家承包了果园,家里让李欣去看果园,不上学了。得知消息后,戚荣立刻骑着自行车就去找李欣。到达李欣家天已经黑了,还来不及喘口气便拉着李欣妈妈苦口婆心地劝:“大嫂,你要看远一点,孩子不上学这咋行!只要李欣不上学,我就一天来一趟。”人心是土地,感动是泉水。正如戚荣所说的那样,每天晚上他下了课便会骑车到李欣家里,给她指导功课,披星戴月,风雨无阻。这天,戚荣还是和往常一样来到李欣家,讲完功课已经是夜深,刚准备离开,便看着李欣妈妈迎过来:“戚校长,您别说了,孩子去上学,明天就去。”
其他文献
作 者:梁恕俭  出 版 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5  推荐理由:  “不为名利所迫,不为短期效益所惑;放眼未来,志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治学,刻苦勤奋;教研,精益求精;为人,刚正不阿。……有理、有据、有节地同现实的弊端作斗争;不盲从,不妥协,更不能同流合污。”  《教育诉状与理想教育》一书记录了一名教育人富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思考和实践探索。其中有对当前教育弊病的痛
期刊
2014年3月,梁小红和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其他数百名初三学生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初中未毕业的他们,未参加中考,直接走进了陇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大门。  四川省仁寿县等地的家长称,今年6月才该初中毕业的部分孩子,被学校提前“分流”送去读职业中专,家长们不情愿,却被学校告知:不在职中读满一学期,就拿不到初中毕业证书。  近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一些学校开始动员部分初三学生和家长,在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没有希望的情
期刊
宁波市仁爱中学的刘波老师可谓是阅读达人,一直以来光顾他的博客,得知最新教育动态,推出的新书及时购买,汲取正能量时刻伴随左右。当从博客中得知他的最新力作《教师阅读力》已上市,便立即购得,此书从“教师要成为真正的阅读者”“阅读是成长的必由之路”“推进教师阅读的路线”和“读写结合加快成长步伐”四个方面,探寻教师阅读之道。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曾是对教师普遍的描述,但是,如果仅仅燃烧了自己,却没有新能
期刊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了很多次,最近又重温这本书,我越来越觉得雷夫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教师,他和我们一样会为僵硬的教育体制而烦恼,会为学生而焦虑,为简单的教育方法而担忧!重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教师要——把握当下,做好本职。  教师不应该在体制下抱怨,而是要有带着脚镣跳好舞的精神  从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可以发现:美国的教育环境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也并非那些走马观花的人去美
期刊
2月  教育部今年将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争取把师德考评“落到实处”。对于教师队伍中有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的,发现一起、查處一起,绝不姑息。  4月  高玉华、陈萍、田霞、陈晓倩、廖智……一大批用大爱和责任构筑起新时代教师精神支柱的英雄,给芦山地震灾区的阴霾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9月  3日,教育部制定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破除教师终身制,到2
期刊
今年,“教师虐童事件”“禽兽校长”“论文作假”等一系列跟教师有关的丑闻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刺激着公众的敏感神经,把“教师”这个曾被推上神龛的职业拉下了神坛。也因此使所有的教师被陷入了深深的舆论的漩涡,继“医生”之后成为人们又一个讨伐的焦点。  早在今年二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就表示,教育部今年将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争取把师德考评“落到实处”。希望探索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
期刊
年末岁首,时间走过2013,教育又走过了一年。这一年,是中国教育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在教育领域发生了太多值得关注的事件,或是国家,或是集体,或是具体的个人,都在影响着教育生态变化,影响着教育前进的路径,给人们带来有关教育的思考。  翻开2013年的教育日历,你会发现有许多教育事件,或学生或教师或家长或社会,都给我们带来了思考,李某某事件、虐童事件、“禽兽校长”、中高考淡化英语学科、高考一年多考
期刊
天津吴奇:基础教育要为儿童的成长留白,要使儿童拥有持续学习的兴趣,真正着眼于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又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且人的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容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让人的一切天赋都得到充分发展,就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都得到自由发展。尊重儿童就得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
期刊
多年前,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风俗:一遇喜事会有众多乡邻到新房“看媳妇儿”。说是看媳妇儿,其实是看人家的嫁妆,重点看几床褥子几床被,以评价谁家娶的媳妇家底殷实、嫁妆丰厚。在这种以被褥为“指标”的民间“评比”中,数量固然重要,而被褥的“面子”与“里子”则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大家都会在这两方面下足工夫,好的人家不仅“面子”做得漂亮光鲜,“里子”也会用好的布料以求美观舒适,而家境稍差的只能在“被面儿
期刊
罗春燕:孤岛上无悔的驻守  四川省南部县董家小学,是一所近乎与世隔绝的“孤岛学校”,学校操场中间还有两座坟,孤儿学生在学校每个班级成为一种常态。  2009年,特岗教师罗春燕在这里埋下了教育梦想的种子,并不断地生根、发芽、生长。  董家小学400余名学生中,有近380名学生是留守儿童。大多数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六七年才回一次家。  罗春燕在董家的日子是艰苦的,冬天寒风凛冽,夏天经常有蛇虫光顾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