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我们关注过的那些人……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pp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春燕:孤岛上无悔的驻守
  四川省南部县董家小学,是一所近乎与世隔绝的“孤岛学校”,学校操场中间还有两座坟,孤儿学生在学校每个班级成为一种常态。
  2009年,特岗教师罗春燕在这里埋下了教育梦想的种子,并不断地生根、发芽、生长。
  董家小学400余名学生中,有近380名学生是留守儿童。大多数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六七年才回一次家。
  罗春燕在董家的日子是艰苦的,冬天寒风凛冽,夏天经常有蛇虫光顾她的寝室;董家的交通是闭塞的,进出只能靠坐摩托又坐机动船;董家的日子是枯燥的,没有任何娱乐消遣;董家没有集市,买菜要到富利镇,她只有利用双休日到离学校很远的县城买好一周的菜,甚至吃得发霉;这里更没有浴室,连洗浴都成为了她的一种奢望……
  她妈妈说:“孩子,回来吧!我们另找出路。”然而,罗春燕放弃了到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留在了董家小学,固守对乡村教育的那一份赤诚与宁静。“孩子们有出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就是我一生的愿望吗?人生不就是应该这样去体现它的价值吗?城里农村都是教书,而这里的孩子却更需要我……”
  小编心语
  特岗教师是党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是为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群为理想献身教育事业的年轻逐梦者,用青春和热血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请大家向他们致敬!
  刘浩:山洞里的希望之光
  1个人,1所学校,1个山洞,21个孩子,30年的岁月……他,30年如一日地在山洞教室践行着当初深思熟虑的决定,用30年的行动诠释了“诚信”的意义,点亮了山村教育的希望!
  他,就是自称“山顶洞人”的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明德乡干洞村小学教师刘浩,独自一人传递着大山的希望。
  这里,500平方米的天然山洞是孩子们体育活动的场所;一幢千疮百孔的二层小木楼破破烂烂地立在山洞前;一道歪歪斜斜的水泥墙便是这所学校与外界的分隔符;学校门前五米处,便是高达几十米,让人不寒而栗的深堑。
  在这里,刘浩采用复式教学方式,21名留守儿童便分布在一、三、五这三个不同的年级里,新收的一年级由10名孩子组成,三年级8名学生,而五年级仅仅只有3个孩子。
  刘浩说他离不开这些孩子,他们早已是他心头最沉重的牵绊,是他的魂,没了他们,自己也就没有了信念。可以说,他与这21名留守儿童,互相支撑、相依为命。在他看来,这些孩子需要的是情绪上的释放、心灵上的慰藉、语言上的鼓励、行动上的支持。
  因此,刘浩视每一位孩子为自己知心的朋友,和孩子们保持着密切的交流,渐渐地,原本失落的表情被笑容所替代,安静的大山中再次传出了孩子们爽朗的笑声。
  小编心语
  乡村教师是近年来最受大家关注的群体之一。虽然最美乡村教师的故事也占据了从地方到中央各类媒体的重要位置,但仍不足以全面展现他们的对教育的贡献。这群默默奉献的小人物给了大众太多的感动。谁能想象在如此发达、繁荣的世界里还有着这样艰苦、朴素的地方?谁又能想到在这个略显浮躁,拜金主义价值观横行的空间里还有着这样一类精神上的“苦行僧”。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拒绝如此感人的故事,也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不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再去阅读一次他的人生!
  周鸣烈:“平民教育”的践行者
  成都市新都升庵中学,一所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学校,一所成立仅仅九年的学校,却以其惊人的成长速度成为一道奇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被誉为“升庵现象”。
  周鸣烈,是这所学校的前任校长。他被业界人士赞为雄辩、思维敏捷、见解独到的平民教育家,在“人民教育家论坛”上出尽风头,让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校长刮目相看。
  他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被很多人忽视的“失败者”身上,坚持“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长处”的办学理念,让那个被誉为“特困生集中营”里的师生充满了自豪感和自信心。
  他说:“只要还有着考试,我们便不会放弃给那些所谓的‘失败者’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给他们一个重拾信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机会。这就是升庵,这就是我,这就是我们的平民教育!”
  他呼吁我们关注那些“高考低分者”——
  “每一年,不管你愿不愿意,在人生的重要关口,总会有一部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当我们在享受宠儿的欢欣时,请别忘记,还有同等多的孩子在这场关乎未来的博弈中成为了失败者,沦落在了精英的门外,也就在这一刻起,冰冷的分数在这数百万的孩子身上烙上了失败者的烙印,这个烙印如同一粒朱砂痣一般长在他们的身上,无论今后的他们怎样的富足,抑或怎样的落魄,这粒朱砂痣都将成为他们心中永远无法忘却的痛!这就是高考!”
  这就是他,一位走在平民教育最前线的教育家,一名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长者,一个永不疲倦的教育行者。
  小编心语
  教育的均衡已经成为我们教改的主旋律,不管你是否承认,我们的教育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精英”,但我们的世界是由各个阶层共同组成,这当中,不乏有让人瞩目的精英,看过了太多的励志故事,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社会中那发声的极少数。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以平民的身份活在這个世界上,平民般的生活,平民般的死去。可正是这普通的平民却构建了这个社会的基石,没有了亿万民众在各个普通岗位上的坚守,人类是绝对不会向前迈进一步的。如何让这些“平民”能受到最适合的教育,当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地震英雄:不屈的脊梁
  4月20日8时2分,一个令人揪心的时刻,离汶川大地震5周年纪念日只差22天。
  灾情突发,82秒的摇晃、82秒的恐惧、82秒的天地同悲,再次刺痛了所有人的心!
其他文献
第一次拿到《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只见不算太厚的一本册子,简单素净的封皮,正如书名一样,“静悄悄的”,毫不张扬。翻开阅读,书中平实、淡然的文字,如一幅幅静静的水墨画,让人回味无穷。细细品读,书中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坚深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案例阐述着“静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内涵,字里行间充满了亲切与智慧。反复涵咏,徜徉在佐藤学博士平实的言语之途,撞击心灵的不仅是一次又一次的感动,还
期刊
作 者:梁恕俭  出 版 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5  推荐理由:  “不为名利所迫,不为短期效益所惑;放眼未来,志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治学,刻苦勤奋;教研,精益求精;为人,刚正不阿。……有理、有据、有节地同现实的弊端作斗争;不盲从,不妥协,更不能同流合污。”  《教育诉状与理想教育》一书记录了一名教育人富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思考和实践探索。其中有对当前教育弊病的痛
期刊
2014年3月,梁小红和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其他数百名初三学生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初中未毕业的他们,未参加中考,直接走进了陇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大门。  四川省仁寿县等地的家长称,今年6月才该初中毕业的部分孩子,被学校提前“分流”送去读职业中专,家长们不情愿,却被学校告知:不在职中读满一学期,就拿不到初中毕业证书。  近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一些学校开始动员部分初三学生和家长,在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没有希望的情
期刊
宁波市仁爱中学的刘波老师可谓是阅读达人,一直以来光顾他的博客,得知最新教育动态,推出的新书及时购买,汲取正能量时刻伴随左右。当从博客中得知他的最新力作《教师阅读力》已上市,便立即购得,此书从“教师要成为真正的阅读者”“阅读是成长的必由之路”“推进教师阅读的路线”和“读写结合加快成长步伐”四个方面,探寻教师阅读之道。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曾是对教师普遍的描述,但是,如果仅仅燃烧了自己,却没有新能
期刊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了很多次,最近又重温这本书,我越来越觉得雷夫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教师,他和我们一样会为僵硬的教育体制而烦恼,会为学生而焦虑,为简单的教育方法而担忧!重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教师要——把握当下,做好本职。  教师不应该在体制下抱怨,而是要有带着脚镣跳好舞的精神  从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可以发现:美国的教育环境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也并非那些走马观花的人去美
期刊
2月  教育部今年将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争取把师德考评“落到实处”。对于教师队伍中有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的,发现一起、查處一起,绝不姑息。  4月  高玉华、陈萍、田霞、陈晓倩、廖智……一大批用大爱和责任构筑起新时代教师精神支柱的英雄,给芦山地震灾区的阴霾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9月  3日,教育部制定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破除教师终身制,到2
期刊
今年,“教师虐童事件”“禽兽校长”“论文作假”等一系列跟教师有关的丑闻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刺激着公众的敏感神经,把“教师”这个曾被推上神龛的职业拉下了神坛。也因此使所有的教师被陷入了深深的舆论的漩涡,继“医生”之后成为人们又一个讨伐的焦点。  早在今年二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就表示,教育部今年将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争取把师德考评“落到实处”。希望探索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
期刊
年末岁首,时间走过2013,教育又走过了一年。这一年,是中国教育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在教育领域发生了太多值得关注的事件,或是国家,或是集体,或是具体的个人,都在影响着教育生态变化,影响着教育前进的路径,给人们带来有关教育的思考。  翻开2013年的教育日历,你会发现有许多教育事件,或学生或教师或家长或社会,都给我们带来了思考,李某某事件、虐童事件、“禽兽校长”、中高考淡化英语学科、高考一年多考
期刊
天津吴奇:基础教育要为儿童的成长留白,要使儿童拥有持续学习的兴趣,真正着眼于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又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且人的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容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让人的一切天赋都得到充分发展,就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都得到自由发展。尊重儿童就得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
期刊
多年前,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风俗:一遇喜事会有众多乡邻到新房“看媳妇儿”。说是看媳妇儿,其实是看人家的嫁妆,重点看几床褥子几床被,以评价谁家娶的媳妇家底殷实、嫁妆丰厚。在这种以被褥为“指标”的民间“评比”中,数量固然重要,而被褥的“面子”与“里子”则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大家都会在这两方面下足工夫,好的人家不仅“面子”做得漂亮光鲜,“里子”也会用好的布料以求美观舒适,而家境稍差的只能在“被面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