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从“结构性活动”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091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的教学从以“学科知识”为本位到以“探究活动”为中心的变革,实现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参与和体验,极大地提升了科学学习的效率和科学探究的意义。从国际前沿的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来看,小学科学教学不仅仅从“知识认识”发展到科学作为探究的“过程技能”阶段,更重要的是实现将探究活动作为自己认识自然世界的“桥梁”,达到理解科学探究活动,实现理解后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世界的目的。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变,应该成为科学老师在实践中探索的课题。
  一、将活动操作转变为科学探究历程
  结构性活动视野下的探究被分解成一个个活动,在活动的历程中实现教学技能的熟练。小学生由于独立探究的能力差,他们往往需要教师从指导性探究走向开放性探究,在指导学生进行假设,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对活动能够顺利展开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流程,于是许多时候,实验设计中的教师指导,友情提醒,优秀学生的告知,成为探究活动得以展开的“脚手架”,课堂一旦离开这些“脚手架”,许多学生便不知道该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干。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将目光放在探究活动上,未能获得对探究教学的真正理解,忽视了实验的目的性,这类教学活动更多从一个活动转移到新的活动,缺少对活动背后的整体思路的关注,探究教学的思维和计划得不到发展。
  在教学《简单电路》时,许多老师会组织学生将电线、开关、灯泡组成一个电路,可缺少的是不同的组装的背后的共同特征的探究,只有当所有的电路形成闭合的回路时,灯泡才会亮起来。“灯泡亮起来”和“闭合的电路让灯泡亮起来”这是两个不同的思维程度,前者充其量是操作活动,后者是为归纳思维搜集的事实,只有从活动到发现规律的转变,才能实现探究的深入。那种忙忙碌碌走进教室,模模糊糊走出教室的探究只能是参与,而缺少参与后的体验。
  二、将活动探究提升为寻找证据的历程
  探究活动的结构性主要是一个个教学活动连接而成的,由于受活动完成就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固定思维的影响,所以教师很多时候会将目光停留在探究活动的流程上。从科学本质的角度来说,科学就是观察到若干相同现象后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再用若干证据检验相关现象,得到一定的结论的过程。学生所完成的科学探究活动仅仅是为学生寻找科学证据的一个载体,这个载体是“外壳”,寻找到这个载体的“内质”,才是科学的活动,才能赋予活动生命力。
  要实现从活动到寻找证据的提升,教师需要关注的首先是观察的到位程度,有目的的观察是寻找证据的基石,学会观察的技巧,学会有目的地观察,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证据从而验证自己的设想,而不是观察越仔细越好,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只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作出决策,对于科学探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其次是要关注将观察与问题进行对接,寻找观察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信息,让问题与结论实现对接。最后要关注证据的承认程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对证据的寻找上来,坚持可靠的证据作为质疑和讨论的基础,实现证据说明事实的目的。
  三、将活动汇报化解为论据展示的历程
  探究活动中的汇报,是对学生探究的自我总结和评价展示,学生会将本小组的实验结论和自己视野里的独特发现呈现给大家。这样的过程中,应该实现对科学的深度追求。一是在汇报中变个体汇报为小组汇报,这样从小组不同的视角完善对一个现象的解释,特别是应对其他小组的争辩过程中,实现证据的补充。二是在质疑中完善自己的实验结论,交流汇报实际是从一个有限的空间走向更大的空间的展示,科学的结论必然会得到更多的质疑,这种质疑是证据针锋相对的过程,各个小组和个体应该在别人的质疑和交流启迪中完善自我的结论,实现证据的优化。
  四、将活动结论提炼为解释世界的历程
  活动结论是一个对活动过程进行提炼的阶段性展示,很多时候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探究结论就结束的场面,其实学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学习了科学看世界的眼光就不同。探究活动不是为了锻炼探究技能而探究,不是为了活动结论而探究,探究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用科学的眼光看自己周围的世界,用自己活动得出的结论解释周围的世界。学习了《折形状》一类的课程,不是要知道改变形状,物体的承受力会增加,而是知道为什么植物的茎是圆形的,筒形大桥为什么这样建造的原理,快餐盒的边缘为什么要折叠成两层。
  要实现从关注结论到关注解释世界的转变,要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立活动与解释之间的“桥梁”关系,设计活动的时候就要提前整合需要解释的事实,实现无缝对接。二是关注解释过程中的探究知识运用,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解释。三是关注解释的自我观点的体现,不是重复性地“再解释”别人的说法,体现一种主动性的解释。
  五、将探究活动发展为探究能力的锤炼
  只有学生充分理解了探究活动的程序和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学生的探究才是深度的探究。探究活动中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如数据统计异常,教师理答不到位,关注证实不关注证伪等问题,教师要充分理解科学,引导学生从完成活动向孩子的科学天地进发。例如:对于数据异常问题,我们可以发挥“错误”的建设性作用,在学习中充分发挥“错误”的作用,舍得在“犯错误”——“反思错误”上花时间,使学生理解错误的价值。对教师理答不够的现象,学会引导学生进行讨价还价式的交流,促成针锋相对的交流、建立冲突的交流机制,不要形成“你说我说大家说,而没有加以区别”的汇报,这种交流的结果要形成一种建设性的对抗。
  当学生从教师的指导性探究中,分析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并深入思考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学会认识世界是如何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时候,就超越了对科学技能的掌握,获得了对科学理解性的探究认识,这样的认识才是长远意义的科学教学追求。
其他文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因此抓住题目或是其中关键的词语,无疑就是抓住了文章最核心的部分,找到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标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教师所忽视,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明白课文题目的独特作用,这是对标题教學资源的一大浪费。那么,怎样才能挖掘出课文标题的教学价值呢?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课堂导入的切入点入手  一节课有
好课堂是思维激荡创生的训练场,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好阵地,而好课程才是好课堂的根本,是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沃土。语文“三自课程”聚焦学生自主发展需求,以识字教学为根,以阅读教学为源,以作文教学为本,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为魂,对自主识字、自我阅读、自能作文优化整合,使教学过程切实由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中心,真正使课程发展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识字、阅读与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三个重要部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1~7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  设计理念:以“转化”策略为主线,突出“四性”:即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及探索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和回顾以往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转化的含义,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应用价值。  
“数据分析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的数学核心概念之一,其目标的达成与具体课程内容的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所涉及的许多教学素材为学生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结合具体情境作出相应分析、判断和预测”的任务。随着数学学习目标、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于这一教学内容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当下教学的
上周,学校两位老师上的一节六年级研讨课《景阳冈》中一个环节的设计,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简单梳理了课文的层次后,在屏幕上出示了这样一个学习提示:  写下初读感受并交流(建议15分钟左右)  1.写初读感受(建议6分钟)  2.交流初读感受(建议9分钟)  (1)小组内交流:由组长负责,依次交换,默读。  (2)小组之间交流:将每个人的学习卡片平放在自己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激发教育的内在生命因素,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意义为宗旨的教育理念。生命化音乐课堂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命教育得以落实的重要路径之一。生命化音乐课堂以促进师生生命发展为根本,将教学原则、方法、形式和技术与生命教育的理念有机融合,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师生生命和谐、自由、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一、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本质特征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能否一一落实,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如期同步,这是大家尤其职教战线极为关注的。6月23日,改革开放以来第七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这也是同类会议第三次由国务院召开。教育战线在总结这次大会时,从“领导重视”“改革力度”“部门协作”三个方面用了“前所未有”这样表意极为强烈的词汇。  应该说,这次会议,有诸多处可圈可点。  一是时机恰。从经济角度讲,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4年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已在南宁成功举办了九届,形成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南宁渠道”。过去八届,贸易、投资、海关、质检、科技、交通、电信、金融、文化、医药卫生、出版、体育等行业部门,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举办了10多个论坛。2012年开始举办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填补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没有教育论坛的空白,这是教育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服务国家部委和各省(
本期关注:主导与主体  策划人语:课改十年,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使主导与主体和谐化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下面这一组文章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所得,期望给广大教师以借鉴和帮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我的外婆是1935年生人,从教育战线上退休多年,如今已至耄耋。  外婆习惯每天上午都和老街坊们逛街买菜,那些老太太们都唤她“姚先生”。这位姚先生隔三岔五便购得些“奇物”:比如两只碧油油,毛茸茸的“进口唐老鸭”;一把背上生出锯齿的切菜刀;或者半篮灰灰白白,蔫头耷脑的“野草”……  我也习惯了外婆的这些小癖好,所以当这小山般的“野草”堆放在茶几上时,我照例去问两句,好让她的话匣子打开。“这啥?”我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