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特点培养想象能力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089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总目标”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教研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唤起想象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同样也是唤起学生想象的先导。一般来说,课文中描述得具体、形象、生动的地方可以先引导学生品味,再把他们带人情境,领会文中写实与想象融为一体的妙处,从而唤起学生对想象的追求。如《草原》一文,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多处用了贴切传神的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使人读来觉得妙趣横生。学生默读后,老师提出这样几组句子:  1 ①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2 ①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3 ①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②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
  老师要求学生看完句子后进行比较:哪一种写法好,为什么?学生经过反复朗读、品味,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意境。认为书上写得逼真,还找出了对应的比喻关系。例如,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绣在绿毯上可以流动的白色大花;把小丘的柔美线条比作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把奔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飞动的彩虹。这些生动的比喻构成了生机勃勃的草原风光图,使人读了如临其境。接着老师又问: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有的说因为作者观察得仔细,有的说比喻用得传神到位。在学生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引导:作者不但善于观察,而且善于想象,从所见的景物中想到了与其某种特征相似的另一种事物。学生听后,不仅懂得了要使文章传神,让人读来入境,还得进行合理的想象。
  
  二、指导观察。启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画》一课时,老师可以这样做:将书上的插图变成彩图指导学生观察。先请学生观察图中画了些什么,再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中的景物。首先,学生从具体形象的图画中初步感知了图中有山、泉水、花、鸟,获得对图画的整体印象,再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语言,表达观察得出的结果。其次,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①图中高山流水下的泉水是什么样的?画中是什么花?这个季节还有些什么花?②图上画的是什么鸟?你还看到过什么鸟?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较为具体、细致,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唤起他们头脑中的表象。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提问:“你们想一想,从这里你看出花、鸟各有什么特点?”学生的答案不一,如“花有开有落”“鸟怕人,人走近了鸟会飞”。在此过程中,老师先利用学生思维形象性强的特点唤起表象,再引导学生联想,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抓形象化的描写。展开想象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教材中的形象化的描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例如,教学课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时,在学生朗读了“董存瑞冒着战火冲到桥下”这段后,老师在黑板E分别写下“抱”“背”“夹”“跃”“冲…‘滚”“匍匐”等动词。先让学生想象这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姿态,然后再把这些不同的动作联系起来,这样,在学生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幅连续的紧张的战斗场面,这样对险恶的战斗环境和董存瑞的英勇机智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写道:“更夫点了点头,夹起扬科,像夹一只小猫似的。”“孩子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也许是吓坏了,只是瞪着眼睛。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像夹一只小猫”“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这是怎样可怜的情景,体会两个句子含义的异同。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把想象中的小扬科“既可怜又可爱”的模样写出来。在讲读课中,启发学生想象,把说与写结合起来,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形象化语言的理解。
  
  四、以读为本,丰富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把指导朗读、语言训练与激发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打下了基础。在教学课文《再见了,亲人》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谁同谁再见?为什么把朝鲜人民说成是亲人?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接着再问:从哪些例子可以看出朝鲜人民是亲人?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送别时的场面,“一列火车缓缓开动了,站台两边挤满了送别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挥着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大娘左手不停地擦着眼睛,右手提着衣裙,追着列车奔跑,时而呼喊着什么……列车的窗口挤满了志愿军战士,有的伸出了手,有的探出身子,有的尽情地向亲人招手,有的呼唤着大娘……他们眼睛里都含着激动的泪花。”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使他们在情感的渲染中回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告别场面,感悟浓浓的亲情。
  
  五、巧设疑难,推理想象
  
  在教学中,老师要抓住“课眼”,巧设疑问,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使学生不仅知道内容“是什么”,而且进一步懂得“为什么”。如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文字含蓄,意境深远,想象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疑布点,展开推理想象。例如,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分别出现了哪些幻觉?第一次擦火柴,她眼前为什么会出现“装点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的大火炉?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眼前为什么会出现“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鸭”正向她走来?第三次擦燃火柴,她面前为什么会出现美丽的圣诞树彩色画面?第四次擦燃火柴,她面前为什么会出现唯一疼爱她的奶奶?第五次擦燃火柴,她为什么会觉得奶奶正带着她“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些仅仅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但结果怎样呢?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愿望为什么不能实现?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联系现在的幸福生活,通过对比、推理想象,使学生明白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命运,领悟作者是基于现实进行合理想象的写作方法,对当时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从而做到由感知想象到推理想象,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想象能力的培养,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大有益处。但启发学生想象要有依据、有限度,不能让学生毫无根据地空想、漫无边际地瞎想,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想象指导,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脑海中积累多种不同的知识和表象。
  (责编 欧孔群)
其他文献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发现有不少学生认为化学属于难学学科,其中有部分学生更是难以把握化学学科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失去化学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深究之,不难发现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存在诸多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是被动者,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
界定了高职课程评价的内涵,并给出了更精确的定义;通过对高职课程评价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了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并分析了评价模式和机制,完善了
体育舞蹈是集体育、音乐和舞蹈为一体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健身、娱乐、竞技、审美、消遣等功能。通过身体充满生命活力的韵律活动,达到抒发内心情感、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在各种行业中。未来的射频技术出现新的趋势,阅读器被集成到移动设备中。而移动射频的技术的使用者是大量的普通用户,用户的安全和隐私是移动射频技术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眉一皱、头一点、手一扬,学生就能心领神会,若有所悟。其成功奥秘,就在于合理地使用了非言语因素。  非言语因素是指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识信号系统。一个教师如能掌握并善于使用非言语因素,则可以把更多的信息输送给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通过大量的测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言语因素只占学生获得信息总效果的45%;而非言语因素则占信息总效果的
英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互动、进行合作教学、训练技能的形式之一;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