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成长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c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形态、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这就向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这场变革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教师成了左右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促进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不断成长,已刻不容缓。
  
  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信息意识
  
  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是对传统教师的一种超越。它要求教师在具备传统教师所要求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敏感的信息意识。教师要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善于从他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信息中发现信息的意义所在;教师要善于收集、筛选、整合信息,善于从诸多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替代那些机械记忆、重复演练的教学内容,加强有效教育的力度;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等等。总之,教师的信息意识对其自身的信息行为起着必然的控制性作用,教师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信息行为效果,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信息意识的成长。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知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科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信息源研究、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它不仅体现着教师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教师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当然,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知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也不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信息能力最终体现在教师是否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由于教学软件、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被大量运用,教师的许多工作,如教学准备、课堂讲授和解疑答难等,都可以有选择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辅助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掌握使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技术,并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完美整合,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充分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效能。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丰富的信息知识和高超的信息能力,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感召和引领作用,会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恰恰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一。
  
  三、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信息道德
  
  教师的信息道德是指教师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与信息相关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许多信息基本上是没有经过检查过滤的,这就极易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和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使教师的信息活动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并严格遵循信息法律与法则,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恰当使用并合理发展信息技术。在具体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教师应该学会对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其次,教师应具有正确的科学观。科学技术向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每项科学技术成果都具有两面性,作为科技成果之一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比如,同一条信息被不同的人使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教师应科学地对待,正确分析其正面效应及负面影响,确保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避免其负面影响。而教师在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中所构筑起来的信息“防火墙”,能够对学生的信息道德主动构建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曾说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锻炼信息能力,规范信息道德,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时代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责任编辑杨博
其他文献
尽管我们很不愿意针对正在发展、成长着的小学生提及“差生”、“学困生”这样的字眼,但我们确实也回避不了这类学生的存在。我们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完成规定的学习任伤,掌握好各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就必须寻找到一种切实有效的教育转化他们的对策。    一、了解学生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撬不开锁
形式与实效的和谐统一,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形式上的五彩纷呈,实效上的“香远益清”,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多地追求形式上的五彩纷呈,却忽视了教学实效的“香远益清”,最终“形式”与“实效”的处理本末倒置。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一、过程与目标的失策    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有序性,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如苏教版三年的数学《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的导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仅仅靠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延伸必须吃透教材    新课程语文教材大都是经提炼的名篇佳作,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生理生化过程,其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新陈代谢的定义和基本过程出发,结合到生活实际,对生物新陈代
旅游资源开发应满足可持续性要求,而"可持续性"又需形成区域植根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旅游项目在实践中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生态旅游项目应充分释放自身的自然资源、人
旅游业是劳动与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旅游人力资源调查数据结果的分析,总结出以下现状:从业者以中青年为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