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形态、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这就向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这场变革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教师成了左右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促进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不断成长,已刻不容缓。
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信息意识
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是对传统教师的一种超越。它要求教师在具备传统教师所要求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敏感的信息意识。教师要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善于从他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信息中发现信息的意义所在;教师要善于收集、筛选、整合信息,善于从诸多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替代那些机械记忆、重复演练的教学内容,加强有效教育的力度;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等等。总之,教师的信息意识对其自身的信息行为起着必然的控制性作用,教师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信息行为效果,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信息意识的成长。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知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科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信息源研究、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它不仅体现着教师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教师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当然,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知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也不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信息能力最终体现在教师是否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由于教学软件、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被大量运用,教师的许多工作,如教学准备、课堂讲授和解疑答难等,都可以有选择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辅助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掌握使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技术,并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完美整合,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充分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效能。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丰富的信息知识和高超的信息能力,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感召和引领作用,会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恰恰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一。
三、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信息道德
教师的信息道德是指教师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与信息相关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许多信息基本上是没有经过检查过滤的,这就极易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和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使教师的信息活动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并严格遵循信息法律与法则,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恰当使用并合理发展信息技术。在具体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教师应该学会对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其次,教师应具有正确的科学观。科学技术向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每项科学技术成果都具有两面性,作为科技成果之一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比如,同一条信息被不同的人使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教师应科学地对待,正确分析其正面效应及负面影响,确保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避免其负面影响。而教师在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中所构筑起来的信息“防火墙”,能够对学生的信息道德主动构建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曾说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锻炼信息能力,规范信息道德,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时代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责任编辑杨博
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信息意识
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是对传统教师的一种超越。它要求教师在具备传统教师所要求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敏感的信息意识。教师要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善于从他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信息中发现信息的意义所在;教师要善于收集、筛选、整合信息,善于从诸多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替代那些机械记忆、重复演练的教学内容,加强有效教育的力度;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等等。总之,教师的信息意识对其自身的信息行为起着必然的控制性作用,教师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信息行为效果,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信息意识的成长。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知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科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信息源研究、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它不仅体现着教师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教师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当然,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知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也不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信息能力最终体现在教师是否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由于教学软件、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被大量运用,教师的许多工作,如教学准备、课堂讲授和解疑答难等,都可以有选择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辅助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掌握使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技术,并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完美整合,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充分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效能。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丰富的信息知识和高超的信息能力,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感召和引领作用,会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恰恰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一。
三、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信息道德
教师的信息道德是指教师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与信息相关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许多信息基本上是没有经过检查过滤的,这就极易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和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使教师的信息活动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并严格遵循信息法律与法则,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恰当使用并合理发展信息技术。在具体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教师应该学会对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其次,教师应具有正确的科学观。科学技术向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每项科学技术成果都具有两面性,作为科技成果之一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比如,同一条信息被不同的人使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教师应科学地对待,正确分析其正面效应及负面影响,确保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避免其负面影响。而教师在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中所构筑起来的信息“防火墙”,能够对学生的信息道德主动构建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曾说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锻炼信息能力,规范信息道德,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时代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