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b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紫砂壶的艺术世界里,壶与人一起经历人生风雨,一起体会世态炎凉,一起体验生命磅礴。一把历经岁月洗礼的紫砂壶,能够让人懂得静观、学会沉思,从而彻悟生命的智慧: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本文拟探析“大漠知秋套壶”的独特寓意。
  关键词 大漠知秋套壶;紫砂;寓意
  宜兴紫砂壶历经数百年发展,形制上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既是历代艺人师法造化所得,又汲取了其它种类陶器的艺术特点,经长期的艰苦实践而最终呈现出这般面貌。淡雅而素净,恬适而从容。现拟探析“大漠知秋套壶” (见图1)的独特寓意。
  1 “大漠知秋套壶”的设计风格
  “大漠知秋套壶”采用原矿段泥制成,泥质细致,茶味醇厚,宜泡宜养。此壶采用了薄胎工艺,因而制作工艺难度高,成形实属不易。此壶的整体造型浑圆敦厚、古朴雅拙,周身褶皱仿树皮,另饰有几片落叶,颇具秋意。纤细的壶把、嘴彼此对应;以兔子的形象为壶钮,与整体比例协调。此壶工艺精湛,无论壶盖的气密性,还是壶嘴出水的劲道,抑或俯视壶把的角度,都极尽完美。另有两杯与此壶配套;杯则老树瘿节,仿佛能闻悲凉秋声,经典而富有灵气。
  2 “大漠知秋套壶”的设计理念
  “大漠知秋套壶”以大漠秋韵为主题设计。由梁入西魏再入北周的庾信在《咏画屏风诗·十一》中写道: “急节迎秋韵,新声入手调。”北宋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中有这样的文字: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清风徐来,落叶,送走炎热的盛夏,带来凉爽的清秋。胡杨在大漠扎根,像是某位经历了诸多风雨的疲惫旅者,陷入沉睡,片片绿叶飘落在荒野和山谷,发出各种声响,仿佛为自己的凋零而哭泣,又好似为来年复苏而振奋。随手拣起一块石子,用力掷向荒野,如水的月光不曾停止流向远方,途中会有迂回曲折,偶尔也会滞留逡巡:仿佛流连喧闹的夏,又像应和复苏的春,更似装点高洁的秋。满载着人们的希望以及自己的追求,它执著不息,未曾停步。景致渐渐变了,秋景显得格外爽朗。弹指间漫山遍野金黄锦簇,从山脚到山顶嵌满金黄,依稀仍有点点绿色,秋景为之增色。原来残绿也有着夏的激情,夏的灵魂留连不舍。路依旧,脚步依旧,人们的心情随着季节变化,唯有信念永恒不变,途中有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气。走过四季,脚踏金秋。秋韵悠扬,金叶飘飞。胡杨生一千年而不死,死一千年而不倒,倒一千年而不朽的精神在此壶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3 结 语
  人们赞扬胡杨巨大的生命力体现在“三个一千年”上,即生一千年而不死,死一千年而不倒,倒一千年而不朽,这种精神折射在“大漠知秋套壶”上尤其引人遐思。胡杨历尽漫长而残酷的生存斗争而幸存,它妩媚的风姿、倔强的性格、多舛的命运无一不激发人们的诗情与神思。古往今来,胡杨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而受到人们的尊崇。“大漠知秋套壶”找回了胡杨顽强的精神,让人在欣赏此壶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更深层次,并在那之后,于黑夜中独自继续前行。
  参 考 文 献
  [1]崔龙君.紫砂“笠盖掇只壶”的禅文化赏析[J].江苏陶瓷.2015,(1):35~36
  [2]向玮玮.二胡曲《秋韵》演奏艺术探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5,(5):55~58
其他文献
紫砂壶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传统手工艺,无论其精湛的制作技艺还是丰富的装饰内容,无不体现出这一艺术的独特风格。与此同时,紫砂壶本身又往往成为情感的载体。因此,一件完美的紫砂壶作品,必须能够充分展现出其美学价值的语言和取向,既要满足实用需求,还要陶冶情操、开悟心性,带给人美的感悟和精神上的愉悦。  紫砂泰斗顾景舟曾将紫砂壶艺的境界十分精妙地总结为“形、神、气、态”四字,意即只有形神气态俱备、
期刊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古老姓氏常与“女”字结合在一起,上古八大姓中姚、姜等流传至今。每一个姓氏都包含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是持续不间断的,它揭示了历史进程中中华姓氏体现的血统文化和生命遗传规律。中华姓氏的地域分布反映了同姓人的生活习惯和他们彼此间的亲密关系。异姓,或隔至少三代的同姓,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更是把中华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间有“千里姻缘
期刊
摘 要 宜兴方言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生动地展现了宜兴的历史、地理、民俗和人文特点,是蕴藏了宜兴悠久地域文化的宝库。将宜兴方言的寓意融入紫砂“四方的角壶”的创作中,演绎出了不一样的美与艺术风格。  关键词 四方的角壶;紫砂;宜兴方言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方言是一个地方的语言名片,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宜兴方言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早在32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泰伯南迁,定居太湖之东,辟荒兴农
期刊
摘 要 艺术源于生活,悟于生活,又超脱于生活,紫砂的创作也是如此。“春蕾壶”以自然中的春蕾为题材,展示其形态的同时,彰显了初春花蕾急欲绽放的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升华了自然、生命的人文意境,是一款兼具艺术形象和人文内涵的作品。  关键词 紫砂;春蕾壶;造型设计;人文寓意;筋纹器  紫砂壶造型变化万千,品类繁多,主要可以分为筋纹器、花塑器、光素器。筋纹器是一种制作难度较高的器型,最早是
期刊
摘 要 作为一类造型简朴的紫砂壶,光货虽没有华丽的外表,却因古朴自然的造型与茶文化的淡泊相契合。因而在紫砂壶的众多品类中,光货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本文拟以“汉玉壶”为例,探析紫砂光货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 汉玉壶;紫砂;艺术价值  紫砂壶沉静素雅,以它拙朴独显高洁,一般可分为光货、花货、筋瓤货,其中以光货最为常见。经过漫长的发展,紫砂艺术终于蔚为大观。有人称光货为几何体,它是由各种几何形态
期刊
如何做好一把紫砂壶?这是自古以来紫砂艺人都免不了要思考的问题。明初废团茶兴散茶,饮茶风俗的改变直接推动了紫砂作为茶器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不再是单纯的茶器,同时也兼具了艺术欣赏价值。当代紫砂艺术溯其本源,一路有过高峰,有过低谷,但其工艺与文化却始终不绝如缕,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离不开代代紫砂艺人的坚持,也离不开紫砂文化的兼收并蓄、尊重传统的特点。  紫砂艺人都是从模仿开始学习制作紫砂壶,紫
期刊
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成就了艺术。确然,生活在一个宽广的世界中,种种历史文化、人文情怀都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所在。紫砂艺术自其发展伊始,历尽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提升、潮流导向的转变,却自始至终为世人所青睐。其中,最大的缘由便是紫砂艺术总能紧跟时代的脉搏,在现实中寻求创新的灵感。一把紫砂壶的诞生总是可以探究其内涵和情怀,不论是寄情于自然山水,抑或是抒发满腔爱国情怀,紫砂泥在灼灼的火焰中饱含深情。紫砂
期刊
江南初夏烟雨苍茫,每到这时节,宜兴南山的万亩竹林风姿婆娑、随波摇曳。对于随处用心的紫砂创作者而言,竹自然成了一种无尽的向往,一种创作素材。匠人融情于景,选用上等泥料,辅以巧思精工,“竹林七贤组壶”(见图1)便由此诞生了。以外在的强劲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表明竹和壶“佳偶天成”,又用作品内在的精、气、神、韵,深情诉说魏晋的人文故事,寻找一种悠远的情怀。  1 “竹林七贤组壶”的造型  一抔土、一张
期刊
摘 要 “卧虎提梁壶”充分借鉴了传统虎文化,外观形态上很好显示出赫赫虎威;内在气质也不俗,酝酿出了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气韵生动,溢于器表。  关键词 卧虎提梁壶;祥瑞题材; 造型;生动气韵  自然界中的虎是传统文化中一种吉祥的象征,也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的创作题材。这把“卧虎提梁壶”(见图1)在造型设计中融入了传统文化中的虎形象,展现出威风凛凛、豪迈雄健的虎威,吉祥的寓意溢于器表,呈现出某种
期刊
摘 要 中国人性格像茶壶,心中装载着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和睦友好。紫砂壶蕴含着和谐与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准绳,这与中国人的性格极为契合。本文以“和谐壶”为例,探析其所蕴含的中国人的中庸性格。  关键词 和谐壶;紫砂;性格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清代茶人陈鸣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