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凛凛气韵浓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IY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卧虎提梁壶”充分借鉴了传统虎文化,外观形态上很好显示出赫赫虎威;内在气质也不俗,酝酿出了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气韵生动,溢于器表。
  关键词 卧虎提梁壶;祥瑞题材; 造型;生动气韵
  自然界中的虎是传统文化中一种吉祥的象征,也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的创作题材。这把“卧虎提梁壶”(见图1)在造型设计中融入了传统文化中的虎形象,展现出威风凛凛、豪迈雄健的虎威,吉祥的寓意溢于器表,呈现出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韵。
  1 “卧虎提梁壶”的吉祥寓意
  “卧虎提梁壶”矮圆形的身筒显示出雄壮宽厚;炉鼎形的三足展现出坚实壮硕;三弯形的壶嘴洋溢着舒卷灵动;扁带形的提梁展示出凌云气势;微坡形的平压盖面上伏着一只既具象又平和的卧虎形壶钮,充满了肃穆端庄。千百年来,人们起初畏虎、忌虎,到后来爱虎、敬虎,虎在人们心目中成了可以辟邪的神兽,被认为是勇武、吉祥的化身。民间有为婴儿穿戴虎头鞋帽的风俗,寄托了婴儿像老虎一样健康活泼、百病不侵的美好愿望。此壶因而被赋予了强壮、神勇、辟邪等吉祥寓意。
  2 “卧虎提梁壶”的造型美感
  “卧虎提梁壶”选用紫砂段泥为原料,烧成后通体呈金黄色泽,显得尊贵、富有而大气。此壶采用泥片拍打围身筒成型的传统工艺成型,壶身下扩,重心下沉,一股英气呼之欲出。主体身筒与嘴、提梁等附件相呼应,衬托出虎“万兽之王”的雄风,又投射出一种传统吉祥物的品性。壶肩宽阔,颈短小精悍,口盖吻合,严丝合缝;三弯嘴自壶身舒展而出,有棱线攀援而上直到嘴端,其矫健敏捷恰如虎扑般迅猛;扁带形提梁自壶肩平起,气势如虹,又如凌云般壮阔,直冲霄汉;压盖坡面上卧艺术加工处理后的虎状钮,祥和安宁,造型上与春秋战国的艺术风格较为接近。洛阳金村曾出土一件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龙虎纹镜,表现三龙三虎交缠搏斗的场景。龙独角四足,身躯硕长,有对称鳞纹;虎则双耳有须,身躯经变形处理与龙一致,饰斑纹。龙虎缠斗,却全无以死相搏的决绝和悲壮,而呈现出生命的律动。此壶既在造型上保留了虎作为猛兽的威武雄壮的豪迈气概,同时又渲染出了虎作为神兽保境安民悲悯好生的一面,把中国人对老虎复杂的情感很好地融入其间。
  3 “卧虎提梁壶”的生动气韵
  紫砂壶作为一种艺术品,除了设计理念务必新颖,制作工艺务必精良以外,内里还需要有一种生动的气韵。此壶在塑造老虎造型的同时,下功夫刻画老虎的精神气质,由此老虎的气韵就生动起来。中国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指出:“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山水画里有音乐的韵律。在汉代,无论绘画、雕塑、舞蹈、杂技,都是热烈生动、虎虎有生气的。画家喜欢画龙、画虎、画飞鸟、画舞蹈中的人物。”
  4 结 语
  此壶运用传统的虎题材,通过对形象的细致刻画以及精神的高度锤炼,其气韵融主观精神与自然宇宙为一体,在呈现出直观形象的同时,也流露出内在的美感,往往使人兴致盎然,从而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吴山.中国紫砂辞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其他文献
摘 要 宜兴紫砂壶在古今茶具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实用价值独特,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特殊功能,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品位,极富文化内涵,是一种耐人寻味、惹人宠爱的手工艺术珍品。  关键词 亚明四方壶;设计理念;国粹  由于紫砂泥材质独特,给紫砂壶增添了理想的实用性。紫砂壶大多手工制作,紫砂壶的从业者充分利用了紫砂泥可塑性强的优势,赋予了作品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紫砂壶作为艺术陶瓷的
期刊
鲤鱼跃过龙门就能化身为龙,遨游于天地间。这一传说与宜兴紫砂结合,造就了一把经典壶的造型——“鱼化龙壶”。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内就藏有一把“鱼化龙壶”,作者为清代末年的制壶高手黄玉麟。黄玉麟擅制“鱼化龙”,他与“鱼化龙壶”之间还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1 鱼化龙的传说  传说中,黄河中的鯉鱼只要跳过龙门(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就能化身为龙,凡是跳不过去的,从天上摔下来磕到额头都落个黑疤,所以现在黄河的鲤
期刊
紫砂壶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传统手工艺,无论其精湛的制作技艺还是丰富的装饰内容,无不体现出这一艺术的独特风格。与此同时,紫砂壶本身又往往成为情感的载体。因此,一件完美的紫砂壶作品,必须能够充分展现出其美学价值的语言和取向,既要满足实用需求,还要陶冶情操、开悟心性,带给人美的感悟和精神上的愉悦。  紫砂泰斗顾景舟曾将紫砂壶艺的境界十分精妙地总结为“形、神、气、态”四字,意即只有形神气态俱备、
期刊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古老姓氏常与“女”字结合在一起,上古八大姓中姚、姜等流传至今。每一个姓氏都包含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是持续不间断的,它揭示了历史进程中中华姓氏体现的血统文化和生命遗传规律。中华姓氏的地域分布反映了同姓人的生活习惯和他们彼此间的亲密关系。异姓,或隔至少三代的同姓,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更是把中华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间有“千里姻缘
期刊
摘 要 宜兴方言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生动地展现了宜兴的历史、地理、民俗和人文特点,是蕴藏了宜兴悠久地域文化的宝库。将宜兴方言的寓意融入紫砂“四方的角壶”的创作中,演绎出了不一样的美与艺术风格。  关键词 四方的角壶;紫砂;宜兴方言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方言是一个地方的语言名片,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宜兴方言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早在32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泰伯南迁,定居太湖之东,辟荒兴农
期刊
摘 要 艺术源于生活,悟于生活,又超脱于生活,紫砂的创作也是如此。“春蕾壶”以自然中的春蕾为题材,展示其形态的同时,彰显了初春花蕾急欲绽放的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升华了自然、生命的人文意境,是一款兼具艺术形象和人文内涵的作品。  关键词 紫砂;春蕾壶;造型设计;人文寓意;筋纹器  紫砂壶造型变化万千,品类繁多,主要可以分为筋纹器、花塑器、光素器。筋纹器是一种制作难度较高的器型,最早是
期刊
摘 要 作为一类造型简朴的紫砂壶,光货虽没有华丽的外表,却因古朴自然的造型与茶文化的淡泊相契合。因而在紫砂壶的众多品类中,光货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本文拟以“汉玉壶”为例,探析紫砂光货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 汉玉壶;紫砂;艺术价值  紫砂壶沉静素雅,以它拙朴独显高洁,一般可分为光货、花货、筋瓤货,其中以光货最为常见。经过漫长的发展,紫砂艺术终于蔚为大观。有人称光货为几何体,它是由各种几何形态
期刊
如何做好一把紫砂壶?这是自古以来紫砂艺人都免不了要思考的问题。明初废团茶兴散茶,饮茶风俗的改变直接推动了紫砂作为茶器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不再是单纯的茶器,同时也兼具了艺术欣赏价值。当代紫砂艺术溯其本源,一路有过高峰,有过低谷,但其工艺与文化却始终不绝如缕,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离不开代代紫砂艺人的坚持,也离不开紫砂文化的兼收并蓄、尊重传统的特点。  紫砂艺人都是从模仿开始学习制作紫砂壶,紫
期刊
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成就了艺术。确然,生活在一个宽广的世界中,种种历史文化、人文情怀都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所在。紫砂艺术自其发展伊始,历尽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提升、潮流导向的转变,却自始至终为世人所青睐。其中,最大的缘由便是紫砂艺术总能紧跟时代的脉搏,在现实中寻求创新的灵感。一把紫砂壶的诞生总是可以探究其内涵和情怀,不论是寄情于自然山水,抑或是抒发满腔爱国情怀,紫砂泥在灼灼的火焰中饱含深情。紫砂
期刊
江南初夏烟雨苍茫,每到这时节,宜兴南山的万亩竹林风姿婆娑、随波摇曳。对于随处用心的紫砂创作者而言,竹自然成了一种无尽的向往,一种创作素材。匠人融情于景,选用上等泥料,辅以巧思精工,“竹林七贤组壶”(见图1)便由此诞生了。以外在的强劲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表明竹和壶“佳偶天成”,又用作品内在的精、气、神、韵,深情诉说魏晋的人文故事,寻找一种悠远的情怀。  1 “竹林七贤组壶”的造型  一抔土、一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