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中德治的路径建构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2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乡村文明建设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分析了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当前乡村文明的建设现状,指出了存在建设主体“空心化”、农村传统美德受到冲击、农村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继承和保护不到位等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追溯了德治在我国的历史渊源,明确了德治在当前我国乡村文明建设中的现实意蕴和重要作用,提出了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中德治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乡村文明;德治;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D42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7-025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7.064
  Abstract Promoting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s a great strategy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overall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t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uch problems as the hollowing out of the major population of construction, the concussion on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in the countryside, the inheritance and inadequate protect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mo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rule virtue in China, clarifies the realistic implication and important role of the rule virtue in the current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advances some paths for realizing the rule of virtue in the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The new era;Rural civilization;Rule of virtue;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2018年《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1]。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乡村文明就是指乡村人口与乡村自然在日常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事物与现象的总和[2],它建立在乡村这个有机的社会空间上,既包含了政治、文化习俗、精神风貌等上层领域,也包含了经济、环境等基础领域,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它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1 当前乡村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使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3],乡村文明建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局面。
  1.1 积极方面
  1.1.1 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推动了乡村文明的物质基础。自从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在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扶持,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观。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2020年我国有5 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 500亿kg以上,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4]。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更为全面的提升,这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1.1.2 基层党组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凸显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事物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乡村建设中,广大党员干部不仅心系农民群众,而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准确掌握农村工作的要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基层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但能准确把握上面的“千条线”,而且在充当“一根针”时头脑灵活,使国家政策在村民之间得到有效的落实,为乡村文明建设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   1.1.3 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底蕴。历史底蕴深厚的农耕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道德文化,它们以不同的形式遍布在广大乡村地区。它们既包括有形的文化,例如纪念馆、村史、地名史、历史遗迹,也包括无形的文化,例如神话故事、乡村名人典故、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文学作品、手工艺、歌曲、乐器等,这些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背后,都潜藏着强大的道德文化教化力量。
  1.1.4 纯净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文明建设的本色。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引领下,广大农村地区开始退耕还林还草,休养河流湖泊,农村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乡村拥有的绿水青山、洁净的空气、怡人的自然风光更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原生态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了许多人的梦想,农田、谷场、羊肠小路、黄牛、石磨无不散发着纯净的乡土气息,牵动着现代人的乡情。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为陶冶道德情操提供了一片净土。
  1.2 存在问题及原因
  社会转型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特征,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取向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社会转型大时代的辐射下,乡村文明建设在向好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问题。
  1.2.1 乡村文明建设主体的“空心化”。农民是乡村社会的主体,乡村文明的建设也离不开农民这一主体。但是当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巢现象,农村主劳力大量流向城市,引发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问题,妇女、儿童、老人都是乡村社会中的边缘化群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能担当起乡村建设的重任。这些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而产生的。与农村相比,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更多的赚钱谋生机会对农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凡有才识、有能力的村民都更愿意去城市谋职发展,乡情难以留住乡民,乡村逐渐人气散尽,走向凋敝。
  1.2.2 农村传统美德遭到冲击。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与生俱来的,并由此衍生出农民淳朴的性格,农村淳朴的风气。伴随着现代交通、信息、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农村与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一些不良思想乘机涌入农村,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冲刷着乡村的价值观;市场规则潜入“熟人社会”,转而代之的是“利益人社会”,诚信、责任等传统美德日渐式微,“杀熟”现象令人生畏。“人际交往附带了商品属性,朝着利益化发展,为了利益和好处,道德感、羞耻感、荣辱感正在逐渐褪去”[5]。
  1.2.3 陳规陋习、封建迷信并未根除。改革开放的深入使我国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追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在农村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单调的精神生活,使一些农民沾染上了赌博、酗酒等不良嗜好;不少农村地区的攀比之风也有所抬头,或为乘机敛财,或为满足虚荣心,婚丧嫁娶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严重;日益加重的人情礼金成为不少农民的负担;封建迷信思想也有死灰复燃的迹象,生病找司婆巫神,升学求职结婚生子去烧香求神算卦。这些腐朽思想与当代主流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相去甚远。
  1.2.4 农村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继承和保护不到位。在传统农耕文明的继代发展中,产生了大量诸如《道德经》《吕氏乡约》《颜氏家训》等具有优秀品质的道德文化,这些道德文化构成了每个村庄独特的维持其内部平衡发展的特殊结构和精神内核。但乡村社会的变迁,以及青壮年人口大量的外流,使乡村记忆发生了断裂,一些承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物质载体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一些能凝聚向心力的仪式被淡忘;再加上留守农村人口的知识文化素养偏低,缺乏对道德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意识,因此,大量有价值的道德文化资源被碎片化,最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1.2.5 村民环保意识不足。乡村振兴战略中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但在现实中,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知识有限,环保意识淡薄,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无意识做出一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行为,例如农药、化肥、塑料地膜的不科学使用造成土地污染恶化,传统粗放式的灌溉造成水资源浪费,随意焚烧秸秆造成空气污染,不科学的鱼类、禽畜养殖造成的河湖污染等;加之农村不完善的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造成村民随意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一些乡镇企业将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气排向自然。这些生产生活理念,给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1.2.6 原因分析。当前农村社会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逐渐由现代社会步入后现代社会,消费、数字化、数据化、信息化、科学技术成为当前社会的显著特征,但与此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全面建立;另外,在原有社会结构上形成的旧道德体系尚未完全瓦解,依旧牵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被不断践行和弘扬,《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正在深入推进,但人们接受和适应这些新道德体系有一个过程,存在一个道德过渡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思想较为保守、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民身上会更为突出,这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展乡村德治的必要性所在。
  2 德治在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6]。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最显著的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而治理好乡村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6]。自此,开启了以“自治为基,法制为本,德治为要”的新时代“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模式。
  2.1 德治的历史渊源
  德治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7],这段话称赞尧以高尚的道德治理国家,使百姓安乐、族人团结,从而达到了政治上的实效。   西周时期,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一方面强调统治者自身要敬德、明德、有德,这样才能配得上天命;另一方面要求统治者要通过道德来教化民众,使万众归心,国定家安。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德治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只有君主自身德行出众,百姓才会团结在他身边,服从其管理和统治。对待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用“德”来引导百姓,配以“礼”来同化他们,这样,民众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知礼、守礼,有归顺之心。
  两汉时期,儒家的德治思想发展到了巅峰。贾谊站在儒家德治思想的立场上,严厉批判法家的严刑峻法,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认为教化是政治的根本,而教化的根本在于道德,因此,道德是统治者实现其政治统治目标的根本[8]。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的德治思想转化为政治实践,自此确立了儒家学说上千年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2.2 德治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现实意蕴
  德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作为一种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方式和理念,在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2.1 德治能够涵育乡民的主观精神。我国的德治来源于传统的农耕文明,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蕴藏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资源,例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向上向善等优良精神品质,这些养分可以通過德治的有效实施,深入到对乡土文化有特殊情感的乡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进而涵养出乡民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
  2.2.2 德治能够凝聚乡土共同体精神。在“熟人”社会里,都会有一套适用于本村习惯的地方规约,而且大多依靠当地“礼俗”推行,由于中国农民聚村而居、人口流动较少的特点,人们相互熟悉,当发生矛盾冲突时,会自然而然地用地方“礼俗”来调节化解。这种规矩不是法律,而“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9],通过“礼俗”,不但能化解矛盾,而且能够维系住这种长时间形成的熟悉的稳定的相处模式,维护住长久以来的共同情感,面对外来威胁能凝聚起乡村内生的共同体精神。
  2.2.3 德治能够对接自治和法治,实现乡村善治。自治、法治、德治所追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自治是村民在法治框架下进行的一种自我管理,是现代乡村治理中法治和德治发挥作用的基本立足点,具有管理成本低、认可度高的特点。一般而言,自治带头人都是村里的德高望重之人,其背后的道德因素是顺利实现村庄治理的重要支撑。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底线,是乡村自治和德治顺利运转的保障,它注重保护个人的合法权利不受到侵犯和社会的基本安全,但存在僵化的可能。道德是乡村治理的高线,是自治和法治发挥效能的“润滑剂”,它依靠地方特有风俗习惯,具有柔性和灵活性,能弥补法治缺失的情感伦理关怀。道德利用“羞耻之心”让人在看不见的地方自我约束,即使能逃脱法网,也逃脱不了内心道德的谴责,涉及的范围更广。法治底线和道德高线将人们的行为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确保自治的顺利开展,保障乡村社会平稳运行。
  3 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中德治的建构路径
  当前经济社会与人们思想观念所呈现出的新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探寻科学系统的德治路径,来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3.1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打牢乡村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丰裕的物质生活是形成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三产的融合发展”[10]。建设乡村文明,需要产业兴旺作为基础保障。要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打破传统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和单一低端农产品营销模式,发展智慧农业,形成一条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完整的现代化服务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降低营销成本,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要培育新产业、发展新业态,充分挖掘农业在观光、休闲、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功能价值,发展创意农业,构建具有品牌特色的旅游文化主题,促进新业态发展,为农民增产创收提供更多机遇,从而为德治创造良好的物质前提。
  3.2 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抓住乡村文明建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并且能够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农村,广大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与乡村文明的实践水平息息相关,决定着乡村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必须激发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活他们创造文化的内生动力,提升精神文明境界。在实践中,首先要让农民群众提升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本领,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入眼入脑,摒弃腐朽落后、不合时宜的思维与实践方式,同时为农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潜移默化地培养农民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生活娱乐方式,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精神,为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根基。
  3.3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夯实乡村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德治中具有领导作用,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重点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不良思想文化清除工作、先进思想文化宣传工作。一方面,要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及时排除意识形态安全隐患,掐断不良思想的萌芽,履行好服务群众、领导群众的重要职责,成为乡村文明建设过程中攻坚克难的坚强堡垒;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村庄的历史特点和村民的不同需求,明确制度性规划、健全基层德治工作体系、建立德治教育基地,并落实相关内容,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的作用,做好服务乡村德治“最后一公里”的工作。   3.4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风尚,聚焦乡村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农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分辨是非、善恶、美丑,为农民的行为活动提供道德遵循准则,提升他们的道德信仰,从而自觉守护社会正义、弘扬社会正气[12]。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治力量,将其融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转化为他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重要的是做好宣传工作,要做到看得见、说得出,让群众理解并掌握其深刻内涵。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有趣的形式进行宣传,利用好文化墙、标识牌、公益广告、宣传册、报纸等宣传载体;利用顺口溜、文艺演出、戏剧、电影、讲座、当地民俗活动等农民喜闻乐道的形式,让农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5 挖掘乡村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资源,传承乡村文明建设的基因根
  要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必须利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这一重要资源。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在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了大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它们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文化,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交往规则,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爱民思想,有“天人合一”“取之有時,用之有节”的人与自然相处之道,这些传统思想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农村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虽然受到现的代的多元文化的影响,但是农民仍然是这些传统道德思想的易受人群,所以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实现德治。因此,对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发掘是乡村德治的必然要求。在挖掘的过程中,要去粗取精,注意防止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之间产生冲突,对它们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与当代先进文明思想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效能。
  3.6 培育德治带头人,打造乡村文明建设的主体队伍
  在乡村文明建设的主体中,不仅包括为数众多的农民群众,而且包括基层干部、乡村精英、先进典型等“关键少数”,他们在乡村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乡村基层干部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领头羊”,他们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乡民的道德评判和价值选择,因此,乡村基层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树立道德威信,引导乡民见贤思齐。乡村精英中包含了新乡贤乡绅、退休党员干部、退伍军人、回乡创业者等人才,他们对新事物有着更强的感知力,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对维持乡村社会秩序具有特殊的功能,因此,要着重挖掘和培养这些乡土人才,让他们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更好地为乡村治理服务。此外,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评选活动,选出道德模范,用群众身边的实际教育群众,用先进模范的行动影响群众。
  3.7 信息技术赋能乡村德治,创新乡村文明建设的方法手段
  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在农村的深入发展,使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乡村德治成为一种必然。首先要建立网络道德监督和管理系统,利用技术手段控制信息来源,甄别和过滤不良思想文化,从源头上避免它们进入乡民的视野;其次要发挥现代网络媒体强大的宣传和教育作用,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人好事等“正能量”思想的宣传,提升农民思想道德底蕴;最后,村民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在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平台进行道德舆论监督和评议,从而增强村民的道德责任感,提升村民的道德紧迫感。要发挥地方学校的科研和教育优势,与农村搭建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引知识引人才下乡,提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社会中的一些主体,诸如企业、志愿者组织、民间艺术团等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隐性思想德育的功能,可以定期在线上线下开展文化活动,让先进思想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 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5.
  [2] 王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现代乡村文明建设的逻辑与理路[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30(5):72-77.
  [3]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Z].北京:新华社,2018.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R].北京,2020.
  [5] 乔惠波.德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求实,2018(4):88-97,112.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2017.
  [7] 慕平,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20.
  [8] 贾谊,杨雄著,卢文昭,李轨,校注.贾谊新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5.
  [9]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9:11.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北京: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2] 欧阳爱权.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Ⅱ)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驻马店市中医院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06例为败血症组,并以1∶1配比抽取同期医院无任何感染症状的106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因子水平,败血症组不同危重程度患儿血清因子水平及败血症组治疗前后血
摘要 分析了福建农产品物流近况与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建立福建特色农产品云平台已成为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云计算技术建设的农产品云平台具有运行可靠稳定、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灵活多样的服务、兼容性高和可扩展性好等优势。以及电子商务模型及采用模型,介绍了云计算概念、云计算3种服务模式和SaaS的优点,最后重点介绍平台模块、开发技术和功能导航。  关键词 农产品电子商务;云服务平台;网上交易系统 
摘要 为构建新形势下河南省夏玉米高产高效轻简化施肥技术体系,积极践行“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自2015年以来,连续多年与河南省玉米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合作,在邓州市砂姜黑土土壤类型上,开展夏玉米不同种类(有机无机配合、生物与无机配合)、不同配比(不同类型氮肥配比)测土、配方、种肥同播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示范发现,在玉米基础配方不变的基础上,掺入一定比例的包膜氮肥,肥料利用率和产量均有
摘要 英国通过鼓励食品安全领域公私部门密切合作,形成了以风险理念、多元协作和社会共治原则为基础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机制,取得了较高的治理绩效。通过对英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动因及主要做法的分析,总结了英国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新时代新型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多元治理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
摘要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是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重要形式,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于合肥市近年来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的实践与做法,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村级集体经济;特点;做法;问题;建议  中图
基于乌兰布和绿洲区林地和农地,系统研究了土壤各形态钾素特征并进行土壤钾素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地类间的速效钾、有效性钾和缓效钾变异系数高于30%,含量高出对照1.1~2.9倍,而矿物钾和全钾差异小(速效钾>缓效钾)、储量钾因子(矿物钾=全钾)和缓效钾转化率;82%的SKI>0.5,51%的SKI>0...
“三全育人”是指主体维度的全员育人、时间维度的全过程育人、空间维度的全方位育人模式。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以“夯实服务技能提供优质服务育人、营造浓厚氛围育人、丰富思政文献育人、阅读推广推进校园文化育人、构建‘四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深化课程思政育人”为抓手,顶层设计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加强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以“天红2号”'3-45,“八棱海棠”“冀砧2号”为试材,研究接穗与中间砧嫁接口部位愈合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各种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期
为有效解决“废弃烟秆污染”问题,以兴国县祥兴烟叶专业合作社为例,全面探究了废弃烟秆回收循环利用促增收发展模式的可行性、运行机制、主要做法、运行成效、运行经验等。该合作社通过“政府+合作社+烟农+企业”模式,建立了循环农业产业园,烟农回收废弃烟秆意识逐步增强,废弃烟秆积制有机肥销售市场逐步扩大,有效实现了废弃烟秆资源化利用,带动烟农增收成效明显。
摘要 以引进的特色经济林品种嘉宝果、巴西樱桃、长果樱桃、针叶樱桃为试材,通过对树体生长量、物候期、开花结实特性、果实品质等进行调查和测定,研究其在云南热区的引种表现。结果表明:供试的4个特色经济林品种均能在云南热区正常萌芽、抽梢、开花、结实,并表现出明显的树种差异;树体能正常生长,树高、冠幅均呈正向增长趋势。4个品种的果形规整,果面光滑,果实颜色艳丽,外观品质较好;果实大小各不相同,单果质量存在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