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f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农村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农村居民思想观念、以文化育人、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等等发生较大变化。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从“点线面体”四个层面来加强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抓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重点”;突出社会结构优化和调整这根“主线”;运用多元化的渠道扩大传播“覆盖面”;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乡风文明;困境;进路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06-0070-06
  一、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较复杂
  当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国外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越来越复杂。
  1.精神信仰的迷失。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对乡风文明的内在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把农村文化建设当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只重形式、不重内涵,而针对农村居民的思想教育措施较少、手段有限、效果也不佳,使得乡风文明建设的精神引领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这就造成了农村居民精神严重“缺钙”,一些人寄托于迷信、宗教等活动,甚至参加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在一些农村地区,盲目信教的农村居民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或因精神空虚寻寄托所致,或因灾难病痛求安慰所致。从W县的调查来看,该县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含固定处所)467个(处),其中佛教230个、道教192个、天主教5个、基督教40个;绝大多数宗教活动场所在农村(408个),占比87.37%;全县农村信教群众约15.57万人,占全县总信教人数的79.85%①。(见表1)无疑,农村这种精神信仰的迷失问题如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则可能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造成巨大的冲击。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
  2.价值标准的迷失。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对物质过分追求、对功利过分崇拜、对欲望过分放纵,农村社会原有的一些价值标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变得支离破碎。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道德迷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不清,对村民的价值观、人生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功利色彩”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更多的是以财富来论英雄。大多数农村居民更多的是关心自身的个人利益而非社区的公共利益,为获取个人短期利益哪怕是蝇头小利而参与公共活动,抱着一种投机心态。[2]例如,少数贫困户想把贫困户的身份一直保留,即使符合脱贫条件了也不肯脱贫,有的不是贫困户的则想方设法找关系争当贫困户。另一方面,“传统美德”淡化。农村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日趋淡薄,一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改善了,攀比之风就盛行起来了。从W县的情况来看,婚嫁、寿宴、丧礼等红白喜事的礼金日趋见涨,具体的情况会根据双方亲疏而调整,然而农村地区平均值也达到200元以上,关系密切的亲戚如娘舅等婚礼礼金可达三五千元。婚礼花费约2万元-6万元,寿宴花费平均1万元-5万元,丧葬费用在1.5万元-3万元左右(详见表2)。此外,还有小部分人不务正业,沉湎于赌博和“买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带来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3.感恩意识的缺乏。感恩是社会和谐的基石。马克思曾作过专门的论述,“恩情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联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3]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极少数农村居民对党和政府缺乏感恩之心。尤其是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乱子,认为都是政府的责任,若没有需要的时候就觉得政府管得太多。对这种现象,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在《哲学的治疗》一书中曾经说过,社会不和谐是从感恩的迷失开始的,社会和谐的重现需要从感恩开始。
  (二)以文化育人愈加“繁难”
   农村居民思想的“复杂”,势必导致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难”。现在农村干部虽然不要收粮收钱了,但是工作反而不好做了,尤其是做农村居民思想工作有时更难。具体表现为“四缺”:
  1.“缺人才”。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文化人才,但现实却是农村文化人才越来越缺。从文化管理人才来看,部分乡镇文化干事、广电站人员专职不专用,文化阵地缺少专职管理人员,乡镇文化站大多只有1-2名专职文化干部,一些乡镇文化站的干部还很难做到“专编专配、专职专用”,行政村和自然村基本没有专门的文化人员。从专业人才队伍来看,人才结构比较单一,不少文化工作者的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足够的活力。从文化人才的流动来看,人才的流出远远多于人才的流入,尤其是青年乡土人才的流失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乡土艺人、民俗文化的传人缺乏自身文化传承的自觉,也缺乏新鲜血液,造成后继乏人。
  2.“缺经费”。近些年來,各级政府都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少地方都建了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还是不够,供需矛盾依然较为突出,与群众的需要还有不少差距,难以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同时,还有些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无法利用,甚至极个别偏远地区出现文化设施“空壳”化现象。
  3.“缺阵地”。文化阵地是乡风文明建设的载体,没有文化阵地,就难以开展文化活动。当前,阵地的缺乏已成为影响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具体包括两种情形:正式的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投入不足,即使有也是设施老化,被闲置或者挪作他用,如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均已被挪用为乡镇食堂、办公楼、宿舍;非正式民间的文化阵地也非常稀缺,如民间自发成立的文娱组织等文化新阵地空间未能得以拓展。   4.“缺活动”。一方面,缺乏定期化的文化活动。需要文化活动但又缺少定期组织,由于文化活动的组织需要大量的人力、精力甚至物力,有的地方长期没有或者很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而农村居民求知、求文、求乐的愿望又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文化活动形式较单一,较为枯燥,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导致农村居民不愿意参与。
  (三)思想教育效果“弱化”
  针对农村居民的思想认识问题,乡镇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效果还不是十分明显,乡风文明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1.农村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活动的积极性在减弱。乡村振兴需要农村居民的有序参与,没有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就会流于形式。然而,农村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譬如,对于修自家祠堂农村居民可以自己出钱,然而认为修文化广场那是政府的责任;村里安排开渠清淤等公共事务活动,如若工钱较低,少数农村居民便不愿意出工,有的宁愿去打麻将也不愿参加公共设施建设。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作用在减弱。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对于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是非常重要的。现有建好的文化阵地设施,如农家书屋、村史馆、体育健身场所、村级广播室等等,有的地方由于缺乏运行管理经费,正常性免费开放工作步履维艰,导致實际用以开展文化活动的较少,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成为一种文化摆设;而有的地方即使有些开展了活动,但由于缺乏适用针对性,导致农村居民去了一两次后便很少或不再光顾,效果也非常有限。
  3.农村积极进步的道德示范效应在减弱。时至今日,受社会大不环境及种种因素的影响,道德示范的接受性和实效性都有所下降。尽管不少乡村每年都会进行好人好事评选,但有不少人认为道德示范现在已不再适用了。这使得乡村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道德支撑力,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二、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选择过程。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点线面体”并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真正使广袤农村形成文明和谐、繁荣兴盛、精神焕发的新气象。
  (一)抓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重点”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4]乡村振兴首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如何,以及作用发挥的如何,这不但是农村脱贫攻坚的关键,也是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正如一位农村基层干部指出,“老百姓出了问题要从党员干部身上找原因;党员干部出了问题要从村两委身上找原因;村两委出了问题要从党支部书记身上找原因”“送钱送物,不如送一个好支部”。这些朴实的话太贴近农村实际了。
  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其一,要让农村党组织“活起来”。要着力解决好农村基层党组织人员的老龄化、弱化和宗族化问题,不断吸收优秀乡村青年入党,这样既可以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又可以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其二,要让村党支部“强起来”。村党支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和“引领者”,要确保选配到素质高、有能力、责任心强的支部书记和委员,发挥好党支部的“火车头”作用。正如农村居民所言,“村支书对一个村到底负不负责任,从村容村貌就能看出来”。其三,要带领农村居民“动起来”。村党支部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和组织力量,把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齐心聚力投身于乡村振兴。[5]
  (二)紧扣社会结构优化和调整这根“主线”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它由基础要素、社会整合、空间分布、生存活动、社会地位等要素所构成。[6]陈规陋习的背后是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要改变当前乡风的现状就必须从农村社会的基础结构开始,这是根本性的工作,而仅仅依靠道德说教是没有用的。
  1.从基础要素层面来看,乡村振兴亟须优化农村的人口结构。当前,农村人口结构出现严重的失衡,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留守人口中老人多、妇女多、儿童多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程度不高、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等问题并存,这对乡村振兴造成深刻影响。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逐渐形成优秀人才到基层去、优秀干部从基层来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二是重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吸引一部分在外工作多年、有技术、懂市场、有实力的农民回乡发展;三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四是强化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劳动技能,解决本地企业用工难问题。[7]
  2.从社会整合角度来看,要加强农村的文化整合和制度规范整合。一方面,文化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其根本就在于人的精神的振兴。针对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陈规陋习,如“送礼风”“大操大办风”“赌博风”“封建迷信风”等,要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乡风的引导,营造一个良好的乡风文化环境,重塑农村思想道德新观念和新秩序。另一方面,刚性的制度可以为柔性的价值观提供最为可靠的保障,要将思想价值观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譬如,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农村居民诚信红黑榜等,从而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8]
  3.从社会地位层面来看,要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物质决定意识,农村居民的道德素质、道德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物质生活水平的制约。“社会成员如不享有最低限度水平的物质福利,任何社会也不能指望长久维持自治”“使公民体力情况恶化并迫使他们主要或完全关心自己家庭生存问题的经济条件,是不可能产生有生气的民主的。”[9]贫困的群众,难以保证其行为的规范性。不能要求人们饿着肚子去顾及体面,讲文明礼貌,讲人格尊严,讲无私奉献。通过改善农村居民的民生来不断提高乡风文明的水平,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持续不断地抓下去,才能抓出成效。   (三)运用多元化的渠道扩大“覆盖面”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有赖于多元化的手段和渠道来系统性的整体推进,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而绝不能仅仅从思想道德层面来思考对策,那只能是“山中看山”,势必也是做不好的。
  1.宣教是关键。首先,利用好學校的教育平台。学校是塑造社会神经系统的所在,是一个社会主流思想文化流注于社会机体各方面的主渠道,可以起到社会思想文化的筛选、净化、调节功能。特别是要加强中小学基础教育,从娃娃开始抓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文明素质。其次,切实把村级“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红色讲堂”等打造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阵地,建设成为广大农村居民群众的“文化殿堂,精神家园”。再次,要将思想道德内容融入地方文化元素。针对宣传内容枯燥,不新不活、收效不大等情况,将思想道德内容与地方文化元素结合起来,在农村家风、族规、村史等方面挖掘闪光点,通过结合地方戏曲、知名艺术等形式,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接地气,便于接受。
  2.典型是动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发挥“关键少数”引领农村文明风尚的作用形成示范效应。针对当前先进典型道德示范效应减弱的现状,改变以往只发挥经济能人带头作用的做法,更加重视读书人、文化人的示范效应,在农村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浓厚氛围,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基因。更加注重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效应,将优秀农村居民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不断培养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既要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树立和宣传公众的先进典型,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带动良好的村风,从而实现“乡风文明”。
  3.媒介是平台。首先,要把宣教内容融进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发挥一村一品的文化特色,积极发动农村文艺爱好者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作品,并把作品制成挂历、水杯、鼠标垫、钥匙扣等日常生活用品向群众免费发放,推动群众了解、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把农村祠堂改造成新型文化阵地。W县蒙山镇改变过去农村祠堂的单一祭祖功能,以农村祠堂为阵地,创建了“农家书屋、假日课堂、好人文化、身边典范”四进祠堂的祠堂文化,有的甚至还在祠堂内建起了村史博物馆。再次,开发乡风文明建设新媒体平台。针对农村年轻人在外较多的情况,对宣教对象进行分类施策,在原有组建QQ群、微信群的基础上,由省或市一级统一开发乡风文明建设APP软件,用于统一发布相关文件、文章以及各类知识,使之成为广大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年轻人实践的新平台。
  (四)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
  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找到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内生力量,使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建设乡风文明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如何发挥好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把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农民,参与其中,享受建设成果,显得至关重要。
  1.乡村“共建”要以农村居民为主体。农村居民是乡村的主要居住者和乡村发展的亲历者,最了解乡村的历史、发展现状、乡村发展最需要什么和农村居民最盼望什么。无疑,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村居民全过程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唯有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才能破解乡村文明建设动力不够、后劲不强、活力不足等问题。当务之急,各地乡村要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风尚出发,通过发动农村居民的广泛参与,制定农村居民普遍认可的乡规民约,并受之约束,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形成良好的文明乡风。
  2.乡村“共治”要以农村居民为主体。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毫无疑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无论是自治、法治还是德治的实现,只有当农村居民能够真正成为这“三治”的主体,担负起乡村治理的实际责任时,乡村振兴中的“治理有效”目标才能实现,才能达致乡村善治。
  3.成果“共享”要以农村居民为主体。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使农村居民分享乡村发展的成果,使其成为主要受益者。这其中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拓宽农村居民的收入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实现“生活富裕”目标。此外,还要加快构建满足农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切实解决好农村居民的水、电、路、上学、就医、生态环境等问题,让农村居民真正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共享有助于增强社会认同,从而促进乡风文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2]陈伟东,姚亮.选举行为背后:投机博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4]习近平.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EB/OL].新华网,2014-01-14.
   [5]曾博文.发挥党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J].党政干部论坛,2018,(5).
   [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9-11.
   [7]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农村人口结构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对策[N].中国人口报,2018-8-23.
   [8]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EB/OL].新华网,2016-12-10.
   [9][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0.
  责任编辑  杜福洲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传统的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转变,管理中心向基層倾斜,更多的参与、合作成为了基层治理的基本诉求,在这一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多种治理困境。本文通过调研成都市的锦绣社区和东路社区,发现在治理过程中均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解决,但相似的解决路径下,两个社区的治理效果却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分别对其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寻找解决效果产生差异的根源所在,最后在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系统全面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是“三农”工作一个被轻视的环节。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江西省S市六镇十村
期刊
[摘 要]智能装备产业在新工业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和检视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研究相关文献,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研究发现:目前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地位、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力等都得到了提升,但是创新实力依然不强,产业的关键技术产品自给率低和产品结构层次低,根本原因在于应用市场尚未完全启动、企业创新动力与能力不足、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不够精准,应对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技
期刊
[摘 要]村级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当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存在资金缺乏、基础薄弱、认识不深刻、经管管理落后等制约因素,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加强资金和人员投入,建立各种管理制度,完善立法,强化管理等。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制约因素;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1
期刊
[摘 要]马克思的平等思想之所以能够超越以往的平等理论就在于他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历史地看待平等。与资本主义交换价值基础上的平等权利相比较,社会主义平等权利保障的是以劳动量为基础的社会产品分配,是对按劳分配关系的反映和维护。“权利不平等”是超越按劳分配平等权利之上的平等境界,是主张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平等是从按劳分配平等权利到“权利不平等”的必然历史过程,我们既不能将
期刊
[摘 要]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也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义。与其他区域脱贫式、整体性乡村振兴不同的是,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立足超大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克服资本下乡的逐利本性,在新时代物品充裕的条件下,探索与重建乡村价值,让上海的乡村成为别样的江南,实现包容性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超大城市;资源禀赋;结构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
期刊
[摘 要]文化与旅游管理部门的整合,将会助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放大旅游的格局与发展空间。“讲故事”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方式,旅游者可以通过品味“故事”增强文化体验,旅游区、景区、景点可以通过“讲故事”提升营销效率。就定位而言,素材是“讲故事”能力的基础,创意是“讲故事”能力的核心,营销是“讲故事”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讲故事;旅游;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是实行农民工市民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考察住房公积金缴纳、住房性质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发现住房公积金使农民工的居留意愿和落户意愿显著提高,自有住房会加强农民工的居留意愿和落户意愿。因此,要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推动作用,必须健全住房保障制度,以此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住房
期刊
[摘 要]湖南高职院校在領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整体结构优化、民主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对湖南高职院校领导班子建设经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着重从制度建党的维度对湖南高职院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制度创新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高职院校;领导班子;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06-0032-06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有必要进行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互联网转向”:把“镜头”对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诸如主客体的融合重构、人类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现实的哲学问题,并在回答这些问题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人向人的本质的全面回归”,推动“人类解放”。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