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练习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数学 感悟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
一、在生活的素材中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借助学生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再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先让学生站起来报数,告诉学生这就是他们的学号,接着按我的要求:1.除2外,学号有约数2的学生坐下来;2.除3外,学号有约数3的学生坐下来;3.除5外,学号有约数5的学生坐下来;4.除7外,学号有约数7的学生坐下来。其余的学生就会很疑惑:为什么老师不让我们坐下来呢?这时我让学生思考:站着的同学学号与其他同学的学号有什么不同?这样很自然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初步了解自然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二、在生活的动手中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送给同桌的学生两辆纸模型车。左边学生统一拿客车,右边学生统一拿货车。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手上都拿着客车或货车,大家来猜一猜,今天老师准备扮演一个什么角色?”生1:“客车司机?”师:“不对。”生2:“货车司机?”师:“也不对。”生3:“罪犯?”学生哈哈大笑。师:“都不对。今天我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位交通警察。”学生马上产生好奇感,老师为什么要扮演一位交通警察呢?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就开始来了。接着我就扮演交通警察指挥同桌的同学拿着客车和货车同时相对而行,再现客车和货车同时行走和相遇的整个过程。在两车同时相对而行中,我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两车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如:(1)两车相遇地点在哪里?(2)甲、乙两地的路程就是谁和谁的路程的和(总路程=客车行走的路程 货车行走的路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轻松又愉快,手口并用,我把抽象的应用题简单再现,使它能成为学生的亲身经历。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学习百分率时,我带着学生深入面粉厂、榨油厂和某些其他的工厂去了解出粉率、出油率和产品合格率等。
经实践证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生活的感悟中发现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如特级教师林富良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细节:师:日光灯管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人们通常怎么表述?生:人们通常用长来表示。师:一元的硬币也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人们通常怎么表述?生:人们通常说成是“厚”。师:我们家里挖的水井同样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人们又怎么说它的“高”呢?生(迫不及待地):深。林老师很充分地沟通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畏的。
四、在生活的应用中提升
多年以来,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我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数学 感悟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
一、在生活的素材中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借助学生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再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先让学生站起来报数,告诉学生这就是他们的学号,接着按我的要求:1.除2外,学号有约数2的学生坐下来;2.除3外,学号有约数3的学生坐下来;3.除5外,学号有约数5的学生坐下来;4.除7外,学号有约数7的学生坐下来。其余的学生就会很疑惑:为什么老师不让我们坐下来呢?这时我让学生思考:站着的同学学号与其他同学的学号有什么不同?这样很自然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初步了解自然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二、在生活的动手中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送给同桌的学生两辆纸模型车。左边学生统一拿客车,右边学生统一拿货车。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手上都拿着客车或货车,大家来猜一猜,今天老师准备扮演一个什么角色?”生1:“客车司机?”师:“不对。”生2:“货车司机?”师:“也不对。”生3:“罪犯?”学生哈哈大笑。师:“都不对。今天我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位交通警察。”学生马上产生好奇感,老师为什么要扮演一位交通警察呢?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就开始来了。接着我就扮演交通警察指挥同桌的同学拿着客车和货车同时相对而行,再现客车和货车同时行走和相遇的整个过程。在两车同时相对而行中,我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两车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如:(1)两车相遇地点在哪里?(2)甲、乙两地的路程就是谁和谁的路程的和(总路程=客车行走的路程 货车行走的路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轻松又愉快,手口并用,我把抽象的应用题简单再现,使它能成为学生的亲身经历。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学习百分率时,我带着学生深入面粉厂、榨油厂和某些其他的工厂去了解出粉率、出油率和产品合格率等。
经实践证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生活的感悟中发现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如特级教师林富良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细节:师:日光灯管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人们通常怎么表述?生:人们通常用长来表示。师:一元的硬币也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人们通常怎么表述?生:人们通常说成是“厚”。师:我们家里挖的水井同样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人们又怎么说它的“高”呢?生(迫不及待地):深。林老师很充分地沟通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畏的。
四、在生活的应用中提升
多年以来,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我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