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hiji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的,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课堂仍然是教师的“教”、“管”、“压”的课堂,于是有专家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主阵地!”新的数学课程教材正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其生命价值,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的教材,但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维度地激活课堂教学要素,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乐学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而情感的因素作用十分明显。教师要将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转化为情感因素,把爱护学生,激励学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活动中的“一条主线”观念更新成“两条主线”,需要教师在充分认识“一条主线”局限性的情况下,并大胆进行教学实践,只有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前提下,“两条主线”教学观才能获得认同,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获得更新与发展。由此可见,创设乐学情境是每个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把学生导向境地的最佳手段。
  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我以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唐僧师徒上西天取经,一路上师傅总赞扬孙悟空智勇双全,猪八戒听后很不高兴,嘴巴翘得高高的足可以挂上一只油瓶。于是师傅出了这样一道题“99 99 99 99”,让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人比赛,结果,猪八戒列竖式算到一半时,孙悟空就得出正确答案。当孙悟空把他的正确答案说出来后,猪八戒佩服得五体投地。趁此给学生抛出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是怎样算得又对又快吗?学生听后反应非常激烈,注意力很集中。讲故事是迎合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而故事设置的悬念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由此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又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一开始我给学生出示几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大,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大。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肉眼比较就能找到答案,而第二个问题却有了争议,有的说面积大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大,有的说不一定,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底谁的判断正确呢?这是每个学生都想知道的。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当然,创设乐学情境并不只限于课前导入,而应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如何操作就有赖于教师的能力了。
  二、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就要改变过去“主演”的角色,少讲、少做,把机会让给学生。凡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就应取消老师演示学生看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做;凡是能让学生动口说道理的,就应取消老师概括学生听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凡是学生能通过动脑筋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想,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圆周长的教学,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并按如下程序进行教学。
  1.准备一个铁丝圈,让学生明确圆的周长是哪一部分,并想办法量出它的长。(学生把铁丝圈展开,用直尺量出它的长,这是“化曲为直法”。)
  2.是不是所有的圆周长都可以用上面的方法量出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和几个圆形硬纸片,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周长。提示:可以用滚动法。(类似“化曲为直”法。)
  3.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问:用刚才的方法能不能量出它的周长?(不能。)
  4.引导学生量出硬币及一些圆形纸片的直径(周长已经量出),并把直径与周长进行对比、测算。学生惊奇地发现: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约3.14倍),从而总结出圆周长=直径×圆周率。
  5.让学生用量直径的方法计算几个大小不同的圆进行验证。
  以上过程中,全部由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思考、总结,完全取消了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凭借自己和同学的力量发现了数学规律,牢牢地掌握了数学知识,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同时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为进一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方法强得多。
  再如,应用题数学中有这样一例:一张纸2角钱,小明用1元钱买4张纸。还剩多少钱?
  二年级的小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会出现两种解法。
  解法一:1元=10角解法二:10÷2=5(张)
   2×4=8角5-4=1(张)
   10角-8角=2角 2×1=2(角)
  第一种解法显然是完全正确的,而第二种解法虽然也能解决问题,但却有些不妥之处。这时,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先肯定学生的这种“独特见解”,然后让两种解法的学生口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再让全体学生讨论、比较两种解法哪一种科学。这样学生通过说理、辨别,不但理清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把握了解答应用题的策略,而且也锻炼了“说理”及思维能力。而教师在其中仅仅是个“组织者”而已。
  三、把实践引入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自己去发现”,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探究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如案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实物进行自主研究、探索,并与同学交流,从而有效地巩固几何形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
  四、让学生拓展,丰富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能使人聪明。当学生学会一个数学知识点后,教师要对数学题目进行改编,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还要对知识进行整合,显示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在知识体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趣题和数学史话,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进行适当补充。当然,让学生自己去拓展,是丰富思维的最好途径。比如数学课题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查课外书、互联网搜索、现场调查,自己进行专题研究,然后得到一些心得与体会,拿到课堂上讲,毋庸置疑,这样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总之,课堂应当是学生的课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健词: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有效性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特别是伴随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愈发得到人们的重视、关注。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清晰的讲解、科学的组织、饱满的热情,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高效地利用时间,激励学生
为了进一步实施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我和其他老师一行15人,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通过学习,我感悟较深。他们的数学课堂是这样上的:首先是老师给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写出对问题的解法,然后和本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彼此之间取长补短,这样就得到了许多不同的解法。然后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预习成果,在展示过程中,每个小组分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教学“重结果轻参与”的弊病验证了主体参与型数学学习的必要性,而新课程自身也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参与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自主探究”中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开发数学学习的思维和情感。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开展数学主体参与型学习的比较明确的可行的实施策略,因此在实践中探索出有效可行的数学主体参与型学习策略和实施方法是应对教育体验性学习需求、解决
一、教学回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电脑打出已学过的五种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后用手去抚摸桌面和书面,再次感觉到这些面是平的,教师随即板书:“平面图形”。  1.出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后问:这个物体叫什么?当学生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文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随即发现这是一个多面体——长方体。教师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