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的,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课堂仍然是教师的“教”、“管”、“压”的课堂,于是有专家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主阵地!”新的数学课程教材正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其生命价值,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的教材,但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维度地激活课堂教学要素,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乐学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而情感的因素作用十分明显。教师要将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转化为情感因素,把爱护学生,激励学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活动中的“一条主线”观念更新成“两条主线”,需要教师在充分认识“一条主线”局限性的情况下,并大胆进行教学实践,只有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前提下,“两条主线”教学观才能获得认同,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获得更新与发展。由此可见,创设乐学情境是每个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把学生导向境地的最佳手段。
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我以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唐僧师徒上西天取经,一路上师傅总赞扬孙悟空智勇双全,猪八戒听后很不高兴,嘴巴翘得高高的足可以挂上一只油瓶。于是师傅出了这样一道题“99 99 99 99”,让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人比赛,结果,猪八戒列竖式算到一半时,孙悟空就得出正确答案。当孙悟空把他的正确答案说出来后,猪八戒佩服得五体投地。趁此给学生抛出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是怎样算得又对又快吗?学生听后反应非常激烈,注意力很集中。讲故事是迎合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而故事设置的悬念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由此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又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一开始我给学生出示几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大,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大。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肉眼比较就能找到答案,而第二个问题却有了争议,有的说面积大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大,有的说不一定,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底谁的判断正确呢?这是每个学生都想知道的。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当然,创设乐学情境并不只限于课前导入,而应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如何操作就有赖于教师的能力了。
二、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就要改变过去“主演”的角色,少讲、少做,把机会让给学生。凡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就应取消老师演示学生看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做;凡是能让学生动口说道理的,就应取消老师概括学生听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凡是学生能通过动脑筋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想,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圆周长的教学,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并按如下程序进行教学。
1.准备一个铁丝圈,让学生明确圆的周长是哪一部分,并想办法量出它的长。(学生把铁丝圈展开,用直尺量出它的长,这是“化曲为直法”。)
2.是不是所有的圆周长都可以用上面的方法量出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和几个圆形硬纸片,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周长。提示:可以用滚动法。(类似“化曲为直”法。)
3.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问:用刚才的方法能不能量出它的周长?(不能。)
4.引导学生量出硬币及一些圆形纸片的直径(周长已经量出),并把直径与周长进行对比、测算。学生惊奇地发现: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约3.14倍),从而总结出圆周长=直径×圆周率。
5.让学生用量直径的方法计算几个大小不同的圆进行验证。
以上过程中,全部由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思考、总结,完全取消了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凭借自己和同学的力量发现了数学规律,牢牢地掌握了数学知识,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同时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为进一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方法强得多。
再如,应用题数学中有这样一例:一张纸2角钱,小明用1元钱买4张纸。还剩多少钱?
二年级的小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会出现两种解法。
解法一:1元=10角解法二:10÷2=5(张)
2×4=8角5-4=1(张)
10角-8角=2角 2×1=2(角)
第一种解法显然是完全正确的,而第二种解法虽然也能解决问题,但却有些不妥之处。这时,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先肯定学生的这种“独特见解”,然后让两种解法的学生口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再让全体学生讨论、比较两种解法哪一种科学。这样学生通过说理、辨别,不但理清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把握了解答应用题的策略,而且也锻炼了“说理”及思维能力。而教师在其中仅仅是个“组织者”而已。
三、把实践引入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自己去发现”,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探究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如案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实物进行自主研究、探索,并与同学交流,从而有效地巩固几何形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
四、让学生拓展,丰富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能使人聪明。当学生学会一个数学知识点后,教师要对数学题目进行改编,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还要对知识进行整合,显示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在知识体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趣题和数学史话,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进行适当补充。当然,让学生自己去拓展,是丰富思维的最好途径。比如数学课题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查课外书、互联网搜索、现场调查,自己进行专题研究,然后得到一些心得与体会,拿到课堂上讲,毋庸置疑,这样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总之,课堂应当是学生的课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乐学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而情感的因素作用十分明显。教师要将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转化为情感因素,把爱护学生,激励学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活动中的“一条主线”观念更新成“两条主线”,需要教师在充分认识“一条主线”局限性的情况下,并大胆进行教学实践,只有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前提下,“两条主线”教学观才能获得认同,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获得更新与发展。由此可见,创设乐学情境是每个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把学生导向境地的最佳手段。
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我以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唐僧师徒上西天取经,一路上师傅总赞扬孙悟空智勇双全,猪八戒听后很不高兴,嘴巴翘得高高的足可以挂上一只油瓶。于是师傅出了这样一道题“99 99 99 99”,让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人比赛,结果,猪八戒列竖式算到一半时,孙悟空就得出正确答案。当孙悟空把他的正确答案说出来后,猪八戒佩服得五体投地。趁此给学生抛出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是怎样算得又对又快吗?学生听后反应非常激烈,注意力很集中。讲故事是迎合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而故事设置的悬念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由此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又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一开始我给学生出示几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大,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大。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肉眼比较就能找到答案,而第二个问题却有了争议,有的说面积大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大,有的说不一定,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底谁的判断正确呢?这是每个学生都想知道的。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当然,创设乐学情境并不只限于课前导入,而应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如何操作就有赖于教师的能力了。
二、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就要改变过去“主演”的角色,少讲、少做,把机会让给学生。凡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就应取消老师演示学生看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做;凡是能让学生动口说道理的,就应取消老师概括学生听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凡是学生能通过动脑筋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想,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圆周长的教学,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并按如下程序进行教学。
1.准备一个铁丝圈,让学生明确圆的周长是哪一部分,并想办法量出它的长。(学生把铁丝圈展开,用直尺量出它的长,这是“化曲为直法”。)
2.是不是所有的圆周长都可以用上面的方法量出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和几个圆形硬纸片,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周长。提示:可以用滚动法。(类似“化曲为直”法。)
3.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问:用刚才的方法能不能量出它的周长?(不能。)
4.引导学生量出硬币及一些圆形纸片的直径(周长已经量出),并把直径与周长进行对比、测算。学生惊奇地发现: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约3.14倍),从而总结出圆周长=直径×圆周率。
5.让学生用量直径的方法计算几个大小不同的圆进行验证。
以上过程中,全部由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思考、总结,完全取消了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凭借自己和同学的力量发现了数学规律,牢牢地掌握了数学知识,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同时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为进一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方法强得多。
再如,应用题数学中有这样一例:一张纸2角钱,小明用1元钱买4张纸。还剩多少钱?
二年级的小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会出现两种解法。
解法一:1元=10角解法二:10÷2=5(张)
2×4=8角5-4=1(张)
10角-8角=2角 2×1=2(角)
第一种解法显然是完全正确的,而第二种解法虽然也能解决问题,但却有些不妥之处。这时,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先肯定学生的这种“独特见解”,然后让两种解法的学生口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再让全体学生讨论、比较两种解法哪一种科学。这样学生通过说理、辨别,不但理清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把握了解答应用题的策略,而且也锻炼了“说理”及思维能力。而教师在其中仅仅是个“组织者”而已。
三、把实践引入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自己去发现”,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探究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如案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实物进行自主研究、探索,并与同学交流,从而有效地巩固几何形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
四、让学生拓展,丰富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能使人聪明。当学生学会一个数学知识点后,教师要对数学题目进行改编,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还要对知识进行整合,显示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在知识体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趣题和数学史话,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进行适当补充。当然,让学生自己去拓展,是丰富思维的最好途径。比如数学课题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查课外书、互联网搜索、现场调查,自己进行专题研究,然后得到一些心得与体会,拿到课堂上讲,毋庸置疑,这样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总之,课堂应当是学生的课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