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学方法 “活”学历史知识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历史新教材的使用,特别是新课改的深入推广,历史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什么样的教学才能适应21世纪人才成长的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变化?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法。本文就如何营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培养德才兼备新世纪人才谈一点做法。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在组织教学后,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吸引到新课上来,从而为上好这一堂历史课打下基础。比如,用诗歌做导入语讲“红军战略大转移”,引用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这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复出写的第一首词,也是毛泽东一生写得最好的词之一。通过对词的上下阕内容的吟咏和解读,揭示当时刚闭幕的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它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同时也揭示出毛泽东政治生涯的转折,以及政治军事上的胜利、战争的惨烈和对未来发展既信心十足又难以预料的复杂心情。这样的导入语,用艺术手法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比平铺直叙史实更胜一筹。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抽象的历史事件具体形象化。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为一体。利用多媒体素材,可以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剪辑电影《开国大典》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无比自豪。讲述“抗美援朝”,用课件展现美国第七舰队进逼台湾海峡、朝鲜三千里江山的浓烟烈火、麦克阿瑟在朝鲜登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等历史画面。历史画面的再现就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行,化枯燥为有趣,变静态为动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被动受教育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首先进行分组,每组4—6人,让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配,尽量使每组的综合实力相当。每小组选好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维持学习秩序、学习评价与反馈等。小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小组成员要踊跃发言或实行轮流制度,避免出现旁观者,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然后教师一定要认真设计好讨论提纲,并用多种方式提出问题,要突出重点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发现规律性问题。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1853年英法美为什么提出“修约”的要求?谁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后形成本组观点,并在班上轮流发言,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欣赏同学的学习成果,为别人的成功由衷地感到高兴,并反思检查自己,激励自己,树立信心。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感受到、体验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认知,得到成功的喜悦感。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提高,他们变得爱学习、会学习、会合作,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渗透德育教育,更好地树德育人
  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历史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比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读史使人明智”,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的杰出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比如,以统一大业为己任,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就有许多例子:康熙帝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巨大贡献:平定准噶尔部葛尔丹的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还击战,击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我国东北边疆的统一;1683年又收复台湾,使宝岛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这些成为我们历史课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素材。
  总之,教无定法。初中历史教师要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在新教材的运用过程中,采用各种适应新形势、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建设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俗称“小高考”一贯坚持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学习潜能强、知识全面的优秀考生(得A),又要有利于中学教学改革和稳定的原则。2013年历史“小高考”试卷充分体现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坚持能力立意,凸显了新课标的要求。试卷秉持“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旨在考查学生对主要史实的了解状况、历史思维能力和必备的人文素养。高考试题从来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使课堂变得更大、更活、更新。“一国两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解决复杂的历史问题的一个伟大创新,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考虑了港、澳、台的现状,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坚定为祖国统一而奋斗的信念。  一、课前准备  在学习“一国两
近几年高考历史选择题成为众多考生无法翻越的“雷区”“暗礁”,错误率居高不下。选择题之所以成为雷区,笔者认为复习和平时训练中陷入太多误区是关键因素。笔者结合近两年的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部分代表性试题加以分析。  误区一:做题脱离“纲本”。“纲”即大纲,“本”即教材。近几年随着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力度不断加大,已经突破了广大中学生所能承受的极限。历史学科平均分在文综各科
轮滑运动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和休閑性,随着阳光体育的不断推进,轮滑运动正以燎原之势风靡校园,深受高中生的喜爱。有研究表明,轮滑运动是一项低冲击的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地促进高中生身体形态的发育,能够提高高中生的呼吸系统和心脏的机能,因此轮滑运动非常适合高中的体育教学。那么,究竟如何进行轮滑教学呢?  一、加大师资建设  目前,高中轮滑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充
我校是美术特色高中,长期以来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不足,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态度偏激,缺乏应有的恒心和毅力,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根据笔者的研究和实践,认为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学习动机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影响学生地理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而ARCS动机模型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探索该模型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ARCS
差异化教学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方向和教育理念,也是目前正在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此理论提出,教育教学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从差异出发,为了差异发展,开展有差异的教学。不言而喻,学生的主体性在差异化教学中是关键。如何从学生主体出发,实施思想品德课程的差异化渗透,实施差异化教学,挖掘学生的差异化资源一直是笔者在苦苦思考的问题。为此,现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探析,以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
教师支持材料是教师在实施本单元(课题)教学时要使用的多媒体演示文稿或网站。教师支持材料包括:本单元(课题)的简单介绍,对本单元(课题)出现的新概念或主题的介绍,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项目的安排,本单元(课题)教学活动的安排,向学生提供的本单元(课题)所需使用的网站的链接和说明,向学生提供的本单元(课题)的参考文献或资料。  笔者创建的《中国的疆域》教师支持材料,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形式。  第一部分:使
有效的教学建立在教学双方高度认同的基础之上,并且包涵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对所学科目的认同、学生对执教老师的认同、教师对学生的认同、教师对科目的认同。美术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得成功与学生学得成功两个方面,这是辨证的两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只要双方和谐统一,那么美术教学就能取得成功。因此,美术教师必须以“教得好”来带动“学得好”,从而使美术教学更加有效、高效。现笔者谈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多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对法律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材与超越教材、立足课堂与超越课堂等关系成为我们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脱离教材和以本为本两个极端。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呢?  一、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教材中的资源  通读新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类的活动
现在高中课堂普遍容易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特点,不根据学生的态度、需要和兴趣情况,而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且方法简单、形式单一,这样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如何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是高中学校应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EEPO有效教学的学习方式训练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改进高中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MS—EEPO有效教育的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