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华:“哲学”有无“历史”?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有“历史”,又在何种意义上无“历史”?就哲学的“境界”而言,哲学无“历史”;就哲学的“实现”而言,哲学则有“历史”。人对自身经验存在的超越,有两种完成的方式:一种是逻辑的完成,表现为超验的形而上学,通过哲学家的运思来予以自觉地凸显。在此意义上,哲学无所谓“发展”,因而是无历史和超时间的。另一种是历史的完成,即人对自身经验存在超越的实际展现。从这个方面说,哲学又必须包含经验,并通过历史来获得实证的完成。
其他文献
本文所说的思想泛指那些对于我们自己及周围世界的带有总体性质的理解,思想力即指形成和产生这些理解的能力。衡量一个民族的思想力足与不足,不是看这个民族实际拥有什么思想,而是看其思想的供给是否满足思想的需求。中国民族虽产生了许多思
近十年来,“心理学危机”问题即树立怎样的心理学学科观问题成为国内外理论心理学界非常关注的热门话题。这场关于“心理学危机”问题的大讨论激起了国内外理论心理学界对心理学最基础和最核心问题的反思。内容包括关于心理学的认识论问题,即
“主体”性问题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主要内容,且也是一项关于当前世界哲学乃至整个当代人类发展前景及其历史命运的重大课题。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看来,主体其实就是“实体”。近代笛卡尔所谓的主体指的是自我、灵魂或心灵。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中的主
首先是伦理学理论。对于伦理学理论的应用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体系的和部分的。前者如蒂洛把人本主义伦理学应用于各个应用领域,罗尔斯把一种契约主义伦理学应用于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人的目的——价值体系。更多地被采用的方式是部分地运用伦理学的
张华夏,1933年生,广东东莞人.1950年至1954年就读于中山大学经济系.1957年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在华中工学院、中山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等校从事哲学研究与教学四十余年,著有<自然辩证法讲座>(1979)、<物质系统论>(1987)、<实在与过程>(1997)、<现代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1996)、<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1999)等论著十余本,并发表论文百余篇,表达了一系列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独立哲学见解.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华南师范大学哲学所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中
期刊
最近,读到由香港大学吕元骢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合著的<清代社会与实学>.(香港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我认为,这是一部很有特色,可读性极强,以清代实学思想为核心内容的高水平的学术的专著.
期刊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与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八届全国技术哲学研讨会”2000年10月13日~16日在京召开。由于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成功应用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技术不仅影响到人的生活方式,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本身,即更多的“人工安排”可代替“自然安排”,因此,技术的效用、误用、滥用及其伦理价值问题已成为大众关心的热点;我国正在进行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
由国际儒联、上饶师范学院、中国哲学史学会、香港孔教学院、台湾人文展望学会、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南昌大学哲学系、铅山县人民政府等九家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朱子诞辰8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0月7日至9日在江西铅山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
制度伦理这一概念,是近年来我国伦理学界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风险”问题(也就是各种欺诈、违约、损人利己现象)的日益严重而提出的。学者们以期通过制度伦理的研究,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人们对制度伦理的理解也莫衷一是。本文就目前所讨论的问题作一梳理并进行简单的评述。
沟通事实与价值,在事实认知与事实判断基础上导出价值判断这一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的过程。东西方不少思想家对之都百思不得其解,其中不少人断然否定这种联系、推导的可能性。这里我们必须走出两种传统的思维或观念上的误区:一是不能囿于传统的认知论框架,来解决这一超出认知论范围的价值论的基础问题。撇开主体、人,单纯从客体是什么,是推不出主体应该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