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兴趣;情感;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81-01
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散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应各司其职。教师的职责就是如何“教”好学生。教学生通过各种阅读活动,运用最佳阅读方法,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始终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还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尤甚。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必趣。如,讲解《雨》这篇课文时,笔者说:“‘雨’对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可你们知道下雨时风怎样?雨水足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吗?你们想了解吗?”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笔者引入课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自己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于是,学生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原则是让学生首先掌握文章表面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体会课本深层次的内容。然后再谈扩展提高。
1.重视熟读文本。重视文本,熟读文本,既可让学生熟悉教材,体会文中优美词句,体会作者人文观点,又可为下面的拓展打下基础,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就容易多了。文章由于时代背景、作者经历、作者风格不同,哪怕相同的题材,所传递出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一篇好文章,它的内容、写法,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只有细细品读,才能体会它的内涵。
2.关注重点句子。在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要体会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那就必须精读。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深入体会文章深层次的内容。如《背影》中最经典的细节是父亲艰难爬月台买橘子的动作、外貌、神态描写,虽然艰难但仍然充满欢欣,把一个对儿子无微不至关怀的慈父形象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
3.拓展要适可而止。新课标提倡创新,提倡面向生活。但作为语文的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拓展不能离题太远,要适可而止。只要有利于让学生体会自己的生活;关心他人,有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即可。
三、反复地读,读出情感
在讲课文时,要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只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阅读课文可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并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再做适当点拔。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升华。
四、注重指导,教授方法
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形式人手理解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抓住文章中内在的、本质的、规律的东西,有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
1.抓住线索,读破主题。抓住文章的核心——线索,认真揣摩,深入理解内容,是阅读的重要方法。文章线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时间转移为线索;有的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有的则以某物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一文以白杨为线索,以礼赞为中心,始终不离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赞美的原因——不平凡。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开篇破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有力,礼赞之情初见端倪。
2.抓住“文眼”,以点带面。“文眼”,足揭示全文主旨的文字,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为一体的凝光点,在散文构思中起到艺术聚焦的作用。如阅读《听潮》一文,“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这个提挈全文的句子,就是“文眼”。学生在阅读时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听潮”的喜爱以及能引起读者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81-01
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散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应各司其职。教师的职责就是如何“教”好学生。教学生通过各种阅读活动,运用最佳阅读方法,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始终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还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尤甚。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必趣。如,讲解《雨》这篇课文时,笔者说:“‘雨’对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可你们知道下雨时风怎样?雨水足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吗?你们想了解吗?”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笔者引入课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自己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于是,学生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原则是让学生首先掌握文章表面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体会课本深层次的内容。然后再谈扩展提高。
1.重视熟读文本。重视文本,熟读文本,既可让学生熟悉教材,体会文中优美词句,体会作者人文观点,又可为下面的拓展打下基础,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就容易多了。文章由于时代背景、作者经历、作者风格不同,哪怕相同的题材,所传递出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一篇好文章,它的内容、写法,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只有细细品读,才能体会它的内涵。
2.关注重点句子。在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要体会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那就必须精读。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深入体会文章深层次的内容。如《背影》中最经典的细节是父亲艰难爬月台买橘子的动作、外貌、神态描写,虽然艰难但仍然充满欢欣,把一个对儿子无微不至关怀的慈父形象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
3.拓展要适可而止。新课标提倡创新,提倡面向生活。但作为语文的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拓展不能离题太远,要适可而止。只要有利于让学生体会自己的生活;关心他人,有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即可。
三、反复地读,读出情感
在讲课文时,要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只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阅读课文可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并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再做适当点拔。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升华。
四、注重指导,教授方法
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形式人手理解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抓住文章中内在的、本质的、规律的东西,有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
1.抓住线索,读破主题。抓住文章的核心——线索,认真揣摩,深入理解内容,是阅读的重要方法。文章线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时间转移为线索;有的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有的则以某物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一文以白杨为线索,以礼赞为中心,始终不离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赞美的原因——不平凡。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开篇破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有力,礼赞之情初见端倪。
2.抓住“文眼”,以点带面。“文眼”,足揭示全文主旨的文字,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为一体的凝光点,在散文构思中起到艺术聚焦的作用。如阅读《听潮》一文,“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这个提挈全文的句子,就是“文眼”。学生在阅读时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听潮”的喜爱以及能引起读者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