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课堂是一个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从这个角度来讲,课堂中各个环节的存在,应当围绕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而存在。而提问环节的设计,是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尤其是对某一个具体知识点的深刻掌握程度的考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提问环节的设计,应当从学生的具体学习实践出发,在一个学生踊跃参与的课堂氛围中,针对性地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环节的设计,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才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真正达到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的效果。笔者从这一目的出发,从自身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初中物理课堂上在提问环节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问题;对策
初中物理所学习到的知识,大多数是比较初级的,也是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学好初中物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么简单,也不仅是导向更加深刻的物理研究的起始点。从更深刻的意义上来说,初中物理的学习,是基于生活实践,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还是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的重要学科。在初中学生的物理教学之中,不能把这一环节等闲视之,要利用好这一形式,良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
一、 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开放性不够
开放式的问题,就是不把问题的答案限制得太死板,而是保持其开放性和拓展性。这样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能够启发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产生多个答案,从多个角度出发对问题本身进行探讨。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见的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只注重对所谓的知识点或者公式、定理的提问,这种答案是只需要记忆背诵即可的,并不能启发思考。比如在液体蒸发这一堂课上,部分教师习惯于采取这样问法,就是把各种标准的因素罗列出来,让学生进行选择,这样提问的结果是,学生看起来好像是掌握了液体蒸发环节中的各种因素,但是实际上学生忽视了对这一具体过程的思考。如果教师的提问变成让学生来思考液体蒸发的过程,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液体的蒸发会变快和变慢,学生就会开动自己的脑筋,把整个物理过程设计到自己的答案里,在他们的答案中,自然会对这一问题想明白。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课堂上,很容易形成一个这样的教学现象,那就是教师只顾着自己的灌输,觉得教师就是把知识传达给学生,就好像学生是一个漏斗,教师是向里边倾倒知识的人。这是不对的。在当前新课标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明白学生的接受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习了某一个知识点之后的吸收、消化和理解,进而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要把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当成重点关注起来,把学生放在一个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在课堂中的提问中,亦是如此。要把提问环节变成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实现知识的流动。在物理课堂上这一点的运用,就是要让学生从思考进入学习之中,遇到不懂的时候,及时向教师请教,这其实也是一个提问的过程。比如在重力教学的环节,教师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各种重力现象,在此基础上,询问学生这些过程发生的原因。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其背后的物理原理,虽然学生在没有学习的前提下并不能准确地回答,但是他们的思考本身,就会让答案呼之欲出。这种情况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其原理,讲解“万有引力”这一概念,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问题的设计难易不当
课堂上的提问环节,面对的主体是全部学生。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问题设计也要面对全体学生,如果问题设计得太过简单,会让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回答中思考的乐趣,学生会在心里认为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进而抵触回答;反之,如果问题设计得太难,只有一少部分的好学生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会让大部分学生有一种如临大敌的感觉,生怕被教师提问。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自尊心很强的时候,学生会因为害怕回答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或者同学的嘲笑而进入一种紧张状态。这种情况下是不利于学生的思考的,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达成,更谈不到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要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状态,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恰当性。
(四)提问氛围太过于严肃
部分教师,会把提问当成一种考查学生的手段。在课堂提问中,会以一种严肃的或者说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咄咄逼人地发问。这种情况下,课堂氛围会变得糟糕。众所周知,轻松愉悦的状态是最有利于思维的活跃和思考的良好进行。物理课堂上的提问亦是如此。部分教师会在上课之前,用一种提问的方式去质问学生,对学生不懂或者不理解的地方,会采取惩罚的方式来处理,比如罚站等。这样学生整堂课中都会战战兢兢、如临大敌。
二、 对策研究
上面总结了问题,下面针对它们,笔者从自身的角度提出建议。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从生活融入
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大部分是与人们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的。这些知识的教育,是要能够反过来影响学生对世界、物质、生活的理解。从生活出发设置提问,就是要从具体的实践中、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和意识,对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让这种从个体自身生发出来的动力引导学生去学习,这也是孔子的教学体系中强调的好知者。比如说初中物理中有这么一节“分子的運动”,这本身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在很多时候并不能肉眼观察到。但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提问学生,有没有见过盐溶于水的过程在,学生当然会回答知道。基于此,教师再给学生进行理论讲解的时候,学生就能明白分子的运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在比如说分析沸腾这一理论的时候,教师先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观察过,家里烧水的时候,水烧开了之后,会有一种水汽冒出来,这种水汽,是什么啊?对学生而言,这是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现象,这种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开水表面的一个个气泡冒出过程,就是沸腾的过程。总而言之,就是把生活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通过解释各种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来向学生讲述物理现象。 (二)问题设置要合理科学
在初中之前虽然学生在各种科学课程的学习中,也会多多少少地接触到一些物理知识,但是这种接触毕竟是有限的和不专业的。直到初中开始,学生才算是真正地开始系统地接触物理这门科学。每一门科学,都是自成体系的,包含着自身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背景。所以在物理课堂上的提问环节的设计中,要注重问题的设置与物理学科本身的思维方式联系起来。首先是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能够在科学掌握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不要太过于复杂和抽象,不能超出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正常思维范畴。对于那些大问题,教师可以拆分成一个个的小问题进行提问,然后从这一个个的小问题一步步地进行推理,逐步推进,让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回答。同时要把学生学到的不同知识点,通过问题有序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提问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上來的问题,要注意引导式的提问,引导学生从比较浅显易懂的方向进行逐步深入。这样的提问方式,也是形成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的过程。做好这一过程,对学生物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也有深远的意义。
(三)让学生自己学会提出问题
课堂上的提问环节,并不是一个单项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在自身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向教师提问。要知道,能够提出问题,必定是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的前提下,加上自己的思考来进行的。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他们深入地理解他们学习到的内容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教师可以进行重点讲解,从而达到全面提升的效果。比如在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各种物质,然后去提出问题,包括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的效果等。再比如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询问各种不同的物理想象的物理原理。让学生学会提问,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形成问题意识,遇到自己不明白的现象的时候,多问几个问什么,这本身也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也是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的一种动力。总之,要让渡出一部分的问题给学生,增加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四)教师自身的改变
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的掌控地位和引导作用降低。教师在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有必要形成一种积极正向的学习氛围,制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从提问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能够用问题去引导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思索。教师有必要针对这一点,做好自身的培训和学习。比如在教学研讨会中,教师可以彼此进行提问环节上的交流,总结出那些适应学习的、有利于课堂效果提升的方式。彼此之间进行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把不同的教师之间的好的经验分享出来,集思广益。还有就是在现代网络这么发达的情况,教师可以从各种渠道对各种先进的教学提问方式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水准。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课堂上的提问环节的存在,要本着为学生考虑的前提,要把它变成一种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成长的教学方式。文章中的问题的提出,都是基于教学实践考量的,解决方式的提出,亦是如此。在此基础上,笔者希望我们的提问环节的存在,是真正能够帮助学生把物理知识的学习与他们的具体生活中的运用相联系起来。既是对知识深化理解的过程,也是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真正内容的过程。相信通过这一过程的存在,会对我们的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磊.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2):183-184.
作者简介:
王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三峪乡九年制学校。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问题;对策
初中物理所学习到的知识,大多数是比较初级的,也是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学好初中物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么简单,也不仅是导向更加深刻的物理研究的起始点。从更深刻的意义上来说,初中物理的学习,是基于生活实践,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还是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的重要学科。在初中学生的物理教学之中,不能把这一环节等闲视之,要利用好这一形式,良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
一、 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开放性不够
开放式的问题,就是不把问题的答案限制得太死板,而是保持其开放性和拓展性。这样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能够启发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产生多个答案,从多个角度出发对问题本身进行探讨。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见的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只注重对所谓的知识点或者公式、定理的提问,这种答案是只需要记忆背诵即可的,并不能启发思考。比如在液体蒸发这一堂课上,部分教师习惯于采取这样问法,就是把各种标准的因素罗列出来,让学生进行选择,这样提问的结果是,学生看起来好像是掌握了液体蒸发环节中的各种因素,但是实际上学生忽视了对这一具体过程的思考。如果教师的提问变成让学生来思考液体蒸发的过程,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液体的蒸发会变快和变慢,学生就会开动自己的脑筋,把整个物理过程设计到自己的答案里,在他们的答案中,自然会对这一问题想明白。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课堂上,很容易形成一个这样的教学现象,那就是教师只顾着自己的灌输,觉得教师就是把知识传达给学生,就好像学生是一个漏斗,教师是向里边倾倒知识的人。这是不对的。在当前新课标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明白学生的接受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习了某一个知识点之后的吸收、消化和理解,进而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要把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当成重点关注起来,把学生放在一个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在课堂中的提问中,亦是如此。要把提问环节变成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实现知识的流动。在物理课堂上这一点的运用,就是要让学生从思考进入学习之中,遇到不懂的时候,及时向教师请教,这其实也是一个提问的过程。比如在重力教学的环节,教师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各种重力现象,在此基础上,询问学生这些过程发生的原因。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其背后的物理原理,虽然学生在没有学习的前提下并不能准确地回答,但是他们的思考本身,就会让答案呼之欲出。这种情况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其原理,讲解“万有引力”这一概念,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问题的设计难易不当
课堂上的提问环节,面对的主体是全部学生。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问题设计也要面对全体学生,如果问题设计得太过简单,会让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回答中思考的乐趣,学生会在心里认为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进而抵触回答;反之,如果问题设计得太难,只有一少部分的好学生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会让大部分学生有一种如临大敌的感觉,生怕被教师提问。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自尊心很强的时候,学生会因为害怕回答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或者同学的嘲笑而进入一种紧张状态。这种情况下是不利于学生的思考的,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达成,更谈不到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要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状态,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恰当性。
(四)提问氛围太过于严肃
部分教师,会把提问当成一种考查学生的手段。在课堂提问中,会以一种严肃的或者说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咄咄逼人地发问。这种情况下,课堂氛围会变得糟糕。众所周知,轻松愉悦的状态是最有利于思维的活跃和思考的良好进行。物理课堂上的提问亦是如此。部分教师会在上课之前,用一种提问的方式去质问学生,对学生不懂或者不理解的地方,会采取惩罚的方式来处理,比如罚站等。这样学生整堂课中都会战战兢兢、如临大敌。
二、 对策研究
上面总结了问题,下面针对它们,笔者从自身的角度提出建议。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从生活融入
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大部分是与人们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的。这些知识的教育,是要能够反过来影响学生对世界、物质、生活的理解。从生活出发设置提问,就是要从具体的实践中、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和意识,对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让这种从个体自身生发出来的动力引导学生去学习,这也是孔子的教学体系中强调的好知者。比如说初中物理中有这么一节“分子的運动”,这本身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在很多时候并不能肉眼观察到。但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提问学生,有没有见过盐溶于水的过程在,学生当然会回答知道。基于此,教师再给学生进行理论讲解的时候,学生就能明白分子的运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在比如说分析沸腾这一理论的时候,教师先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观察过,家里烧水的时候,水烧开了之后,会有一种水汽冒出来,这种水汽,是什么啊?对学生而言,这是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现象,这种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开水表面的一个个气泡冒出过程,就是沸腾的过程。总而言之,就是把生活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通过解释各种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来向学生讲述物理现象。 (二)问题设置要合理科学
在初中之前虽然学生在各种科学课程的学习中,也会多多少少地接触到一些物理知识,但是这种接触毕竟是有限的和不专业的。直到初中开始,学生才算是真正地开始系统地接触物理这门科学。每一门科学,都是自成体系的,包含着自身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背景。所以在物理课堂上的提问环节的设计中,要注重问题的设置与物理学科本身的思维方式联系起来。首先是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能够在科学掌握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不要太过于复杂和抽象,不能超出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正常思维范畴。对于那些大问题,教师可以拆分成一个个的小问题进行提问,然后从这一个个的小问题一步步地进行推理,逐步推进,让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回答。同时要把学生学到的不同知识点,通过问题有序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提问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上來的问题,要注意引导式的提问,引导学生从比较浅显易懂的方向进行逐步深入。这样的提问方式,也是形成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的过程。做好这一过程,对学生物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也有深远的意义。
(三)让学生自己学会提出问题
课堂上的提问环节,并不是一个单项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在自身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向教师提问。要知道,能够提出问题,必定是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的前提下,加上自己的思考来进行的。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他们深入地理解他们学习到的内容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教师可以进行重点讲解,从而达到全面提升的效果。比如在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各种物质,然后去提出问题,包括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的效果等。再比如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询问各种不同的物理想象的物理原理。让学生学会提问,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形成问题意识,遇到自己不明白的现象的时候,多问几个问什么,这本身也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也是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的一种动力。总之,要让渡出一部分的问题给学生,增加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四)教师自身的改变
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的掌控地位和引导作用降低。教师在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有必要形成一种积极正向的学习氛围,制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从提问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能够用问题去引导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思索。教师有必要针对这一点,做好自身的培训和学习。比如在教学研讨会中,教师可以彼此进行提问环节上的交流,总结出那些适应学习的、有利于课堂效果提升的方式。彼此之间进行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把不同的教师之间的好的经验分享出来,集思广益。还有就是在现代网络这么发达的情况,教师可以从各种渠道对各种先进的教学提问方式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水准。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课堂上的提问环节的存在,要本着为学生考虑的前提,要把它变成一种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成长的教学方式。文章中的问题的提出,都是基于教学实践考量的,解决方式的提出,亦是如此。在此基础上,笔者希望我们的提问环节的存在,是真正能够帮助学生把物理知识的学习与他们的具体生活中的运用相联系起来。既是对知识深化理解的过程,也是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真正内容的过程。相信通过这一过程的存在,会对我们的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磊.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2):183-184.
作者简介:
王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三峪乡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