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巧用启发思维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an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式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激疑启发式,即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引进路转峰回的岔道口,促使他们去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抓住机会释疑,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1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算式是8×2=16。”“三(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40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2 随机应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去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提出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的启发点,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3 根据实际,难易适宜
  课堂上教师设置的启发点要深浅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启发点的深浅度。过浅了,学生张口就答,不加思索;过深了,使学生无法思考,无从回答。
  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钢笔:16元文具盒:27元水彩笔:9元蛋糕:3元巧克力:6元①红红买水彩笔,芳芳买蛋糕,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几倍?②月月花的钱是红红的3倍,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月月和红红分别买的是什么?③老师买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物品?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在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以后,我抓住时机,又提出了第3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不一会一个孩子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举起了高高的小手说:“老师,我知道了,你买的是钢笔和巧克力。”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学生说道:“钢笔是18元,巧克力是6元,18不就是6的3倍吗!”说得真精彩,这位孩子的发言似乎也为其他孩子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于是我又看到了不少小手举起来,另一个孩子说道:“老师也有可能买的是钢笔和巧克力,也可能是文具盒和水彩笔呢,你们看,文具盒是27元,水彩笔是9元,27不正是9的3倍吗?”对啊对啊,生3迫不及待地说道:“老师还可能买的是水彩笔和蛋糕,水彩笔的价钱也是蛋糕价钱的3倍。”此时的我插不上一点嘴,孩子在思维的天空中自由地驰骋着,不断撞击出新的火花。
  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大大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已走进校园多年,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共识。今天重谈语文学科的个性化教学,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小学学习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它的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是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教师的生活阅历、体质状况、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审美修养、文化底蕴等的不同,会在教学中表现出个体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把握、处理的不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的不同,
期刊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体现出“自由写作”的理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自由写作的内涵和实施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能使学生能从写作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写作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自由作文能力,使学生真正喜爱写作,善于写作,并在写作中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关键词】 新课标 自由写作 个性  自由写作是相对传统的命题写作而言,是人本主义和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它强调写
期刊
远教工程项目的实施,为农村学校教育带来了教学改革前沿的动态信息,带来了新课标下新的教育观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它以灵活便捷的交互性,资源储存的丰富性,为课堂教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然而,在运用远教资源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受个人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有的奉行拿来主义,生搬硬套;有的夸大认识,为用远教资源而盲目滥用;还有的默守陈规、顽固不化,对远教资源不闻不问、置
期刊
探究教学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在生物教学中,探究教学更成为其中心环节。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布瓦在《生物学教师手册》中提出“诱发探究”的概念,将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模式。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期刊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又同为受益者.课堂教学始终是中学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的良性师生互动则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巧。应该怎样来调动,才能让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表达心声,阐述观点,让师生平等的交往共事,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彼此形成学习的共同体?  1 师生互动的内容  1.1 情绪互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化学
期刊
在学校组织的备课组长示范课听评课活动中,我准备的是八年级下册政治第六单元《感受大自然》,这一节是复习课,既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一节学习成果的展示。  要想让课堂精彩,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我苦思冥想,煞费苦心,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决定把这节课的任务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大自然美的表现,鉴赏自然风景的技巧和方法,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最后是漫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导读课文能力,加入了一系列导读材料,包括单元提示、课文导读、(课文中编者穿插的提示)等,它是编者思路的集中体现,是教学目标的显性展示,更是学习该单元、该课文的“路标”,把握好它,是引领学生学好课文的关键。  1 单元导语的运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个单元开始前都有“单元导语”(又叫“课前提示”),从最初低年级的一两句到中年级
期刊
十年后,重返曾经工作过的校园,身边、眼里整日跃动着那一个个学生般模样,活泼泼可爱忙碌的年轻身影,不禁忆起当年扎着麻花辫、穿着格子裙的曾经的我,忆起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那段青葱岁月,心里突然涌出那首不知名的小诗来:你的初次露面/带来的惊讶/是年轻的木棒/无节律的击打着/我们心中的木鱼;初为班主任/很累吧/我们懂你/每日起早贪黑的艰辛/每日坐立难安的烦躁;休假不能回家/节日不能约会/我们的调皮/领导的指
期刊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等。可见语文这一学科,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现在,总有老师抱怨说:“这孩子太差劲了,道德品质太坏了等等。有时,我们也不能完全怪孩子不懂事,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怎么了?哪里做的不够呢?其实老师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