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指导例谈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03157017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多年的教师都知道,中考、高考,作文分数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仍有上升的趋势,因此,作文教学愈来愈显得重要。如何寻找良好的作文途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便是时下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共同追寻的目标。然而,纵观历年中学生优秀作文,不难发现,它们总是以其独特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或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或以高妙的理念启迪人,并带我们一同走进作者那丰润的精神家园。笔者在分析其文化底蕴,探索其作文路径的过程中,梳理出了几点作文的成功技巧。
  一、以情动人,物化情感世界
  “文”非草木,焉能无情。真情实感是文章的核心,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因素。当我们聆听师长疲惫的叹息,感受同学热心的关怀,以及听到友人遥远的问候时,这些物化了的情感,一定会激起我们内心的波澜。
  我们读蒙田的《热爱生命》、李煜的《相见欢》等,所获得的那份心灵震颤,人生顿悟,首先便来自作品“物化”了的事、景、境乃至细节。难怪王国维说:”—切景语皆情语。”由此可知,情感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是情感的释放。而人们释放的情感,首先要感动自己,只有这样,动笔前胸中那份块垒才具有不吐不快的激情,才会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事、景丝丝相扣。因此,文章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关于“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要求,也才能保存学生那颗美好纯真的童心,健全学生的人格,并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故只要以情动人,物化情感世界,文章便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启人心智的哲理。
  二、注重发现,从平凡中找亮点
  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因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接触面较窄,生活中自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然而,并非无素材可写。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些永恒的话题,我们若善于发现,并深挖内蕴,从细微处找突破口,以小见大,文章才能妙笔生“花”,才能写出自我的东西,在感动自己处感动别人。以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文章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故平时须有一颗慧心,拥有一双慧眼,才能写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的东西。著名作文教育家王浴海先生曾揭示,作文成功的奥秘在于:“独特的心灵感受,它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深处、心灵深处,是作文求之不得的成功内核。”老舍先生也说:“在细微处显才华。”可见,来自生活,触及心灵的事物,不管它如何细小、琐碎,都是我们作文教学及学生习作的好素材。
  例如,某老师出一篇写反映母爱的话题作文,面对这一老掉牙的题目,一中学生却能另辟蹊径。文章写自家条件不好,然而家人却关爱有加。他写道:“每逢周末回家,碗底总有几个荷包蛋,中午还得有些鱼肉等几个荤菜。这次,我因事提前回家,像往常一样打开菜橱门,想享受一番时,眼前景象使我呆住了,橱子里除了几根咸萝卜条,什么也没有。看着看着,我泪如泉涌,拿起书包直向学校奔去。心底喷出一股激流,妈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你。”
  该生写的虽是日常小事,却体现出母爱的伟大,确实感人至深。由此可知,只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发现,深挖内蕴,平常小事中亦可“淘金”。
  三、不落俗套,力求写出个性
  文章须有自己的个性,如有精巧的构思、有深刻的思想、有优美的语言、有精彩的描写、有独特的形式、有广阔的知识面等。当然也应着力写好一个生动的细节,一个内涵较丰厚的好句子,一个用得很恰当的词,一个经反复推敲出来的字,甚至一个耐人寻味的标点符号……怎样才可使学生的文章拥有个性呢?因此,首先要引导其多角度观察、思考,别人选用过的角度、写法、语言我们就不必要去重复,应写出自己的东西。如对花的描述,可从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去揭示花的外形及内在的特点 甚至可用通感的手法从听觉的角度加以描绘。当然,还应注意合理的写作顺序及“虚”的能力的培养。这样,经过长期训练,必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巩固、发展。描写如此,其他亦然。
  其次,须有意识地精心筹划,才能写出个性。如高考满分作文——《倾斜的伞》,就能抓住生活细节“伞倾斜”进行深入刻画,然后在文末水到渠成地揭示两代人间的亲情。又如有个中学生写《我发现早饭里有个秘密》,文章通过奶奶不断变换早饭的花样,巧妙揭示奶奶对我的爱。再如中考作文《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用细腻的笔触写情感,显得极其生动感人。
  总之,作文指导和训练,应围绕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以及要“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等。这样才便于学生展现个性,升华亮点,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丽阳中学 )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听课的频繁,笔者渐渐发现许多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把课堂提问带入了种种误区,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通过对一些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列举语文课堂提问时容易陷入的一些不易觉察的误区,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误区一:提问难易不当,无思考价值  1.提问简单。主要是课堂提问存在两种不良现象:一是简单的判断式。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二是肤浅的“程序”式。如“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分
家庭是人生的出发地。因此,家庭教育千百年来被诸子贤哲崇为“人之初”的教育,家长责无旁贷地担当着首席教师的神圣使命。孩子在这里学会了第一句话,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并将在我们的引领下认识社会和人生,认识自己对这个世界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就像给人的思想和行为打上“底色”,它将影响人的一生成色。正如古人所言,“少成若天然,习惯成自然”。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当中,一般都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学校
在现实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很多政治教师都会感叹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不高。根椐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体验,政治课堂说教过多,教学方式太单一,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更新学生对思品学科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每一个政治教师都必须直面并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在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最关键的污染问题就是工业生产行业,在工程生产中很多的企业都集中在工业园区内,针对于这一集中的地区就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确保国家政策的约束以及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地讲,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中华民族大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到了今天,这却成为千千万万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苦从何来?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人物——教师应该寓教于乐,“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一、诵读为基础——多种手段巧记文言文  背诵诗词散文名赋佳篇,对于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发展思维的前提。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课堂学习效果倍增。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浅谈一下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语文兴趣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 找寻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触点  好的激发“触点”犹如灵巧的开关,轻轻一按,学生的浓厚兴趣便喷薄而出。  1.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学生爱听故事,教师可以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