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867200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中华民族大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到了今天,这却成为千千万万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苦从何来?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人物——教师应该寓教于乐,“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一、诵读为基础——多种手段巧记文言文
  背诵诗词散文名赋佳篇,对于把握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三种辅导学生轻松记诵的方法。
  1.还原式。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加之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针对这种情况,可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如是几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能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一问三答,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也尝试互相问答,很快学生便诵之如流了。
  2.品读式。有些学生天天读文言文可就是记不住,主要原因在于这种读没有达到品读的要求。所谓品读即读古文之前先品古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充满感情地读。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朗读之前应结合李白创作此诗的背景,把握诗中流露出的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进而品诗中描绘的梦境,然后投入自己的情感反复诵读。这种品读课文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从而起到很好的记诵效果。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多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找一些合适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让学生找到读古文的乐趣。
  3.联想式。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的同类型题材,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如可出题:三分钟内默出五句写“月”的诗句。
  二、角色转换——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字词、段落、篇章的理解,采用的常见方法是串讲加翻译。老师讲得口干,学生记得手酸,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这种教学方式成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让教学的主体——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不同起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笔者试着采取这样的方式:分组进行擂台问答。给予学生一定的预习时间,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提出字词、语法等问题,接着对方予以回答,答出则得分,最后教师再拾遗补缺作评价,补充总结。如此你来我往,问的同学竭尽全力“发难”,连基础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积极提问题,而基础好的学生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如“其”具体指代的含义,“而”的不同作用,“之”的不同用法。答的怕“丢面子”,抓紧时间思考,不敢稍有懈怠。原本如一潭死水般的课堂被激活了。这种做法不仅有效解决了文言文中的疑难问题,还养成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只要长期坚持就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身心就俱得到了陶冶。
  三、重在延伸——强化美育
  学会审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文言文学习也如此,不能以摇头晃脑地吟几句古诗,理解几个词语的意思为终极目标。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挖掘名篇佳作中美育的因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成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感受语言美。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言文可谓字字珠玑,文质兼美。如《天净沙·秋思》寥寥数语便勾勒了一幅悲凉寂寞的游子图,读之凉意自心底生;而《陈情表》则以简洁的语言刻画出李密至孝的形象。名篇佳作的语言形象、优美而精练,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要把握尺度,将这些蕴含了丰富情感又耐人寻味的语言讲深讲透,同时引导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加以运用。
  体悟情感美。大凡名篇佳作无不蕴含浓烈的情感,超人的智慧和博大的胸襟。欣赏柳宗元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情趣;学习《愚公移山》要启迪学生学习不畏艰难且能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需引导学生感悟其身处困顿却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只有教得情思横溢,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共鸣,使他们产生美感,对他们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鲁迅先生说过“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教师要将美育融于文言文教学中,唯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润物细无声”地培育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沙坪中学 )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随着2001年前后全球经济减速导致大量公司财务舞弊(美国安然、世通等)的显现,使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是否真实披露了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产生了质疑,不利于信息披露作用的发挥,降低了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听课的频繁,笔者渐渐发现许多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把课堂提问带入了种种误区,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通过对一些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列举语文课堂提问时容易陷入的一些不易觉察的误区,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误区一:提问难易不当,无思考价值  1.提问简单。主要是课堂提问存在两种不良现象:一是简单的判断式。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二是肤浅的“程序”式。如“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分
家庭是人生的出发地。因此,家庭教育千百年来被诸子贤哲崇为“人之初”的教育,家长责无旁贷地担当着首席教师的神圣使命。孩子在这里学会了第一句话,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并将在我们的引领下认识社会和人生,认识自己对这个世界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就像给人的思想和行为打上“底色”,它将影响人的一生成色。正如古人所言,“少成若天然,习惯成自然”。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当中,一般都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学校
在现实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很多政治教师都会感叹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不高。根椐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体验,政治课堂说教过多,教学方式太单一,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更新学生对思品学科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每一个政治教师都必须直面并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在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最关键的污染问题就是工业生产行业,在工程生产中很多的企业都集中在工业园区内,针对于这一集中的地区就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确保国家政策的约束以及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地讲,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