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初高中必背古诗文的作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640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出台后,与往年相比,笔者发现了其中几点变化,如:名句名篇填空部分赋分由6分增至8分。在复习过程中,笔者有这样的困惑:要求学生背诵这39篇古诗文(初中25篇,高中14篇),难道仅仅是为了完成高考语文试卷中名句名篇填空这一道8分的题目吗?
  笔者将必背篇目作了分类统计,其中文赋13篇,诗歌19首,词曲7首,发现如果将这些篇目运用得当,完全可以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从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熟练掌握必背古诗文中的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008考试说明(江苏卷)》列出的必背篇目中共有13篇文赋:初中8篇(孔子语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桃花源记、陋室铭、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高中5篇(劝学、逍遥游、师说、阿房宫赋、赤壁赋)都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是用典范古代汉语写就的。因此诵读这些文章,首先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正确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阅读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本来跟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有很大不同的文言文在学生眼中就会变得浅显如白话文了。
  其次,这些篇目汇集了数量众多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现象。比如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卷)第8题A选项考查了“进之步指算,不爽”中“爽”的意思,与必背篇目《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中“爽”的意思一样,均为差错之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命题人在出题时,往往一个句子选自课外文本,另一个句子选自教材中的这些典范的古文。例如2007高考语文试卷(山东卷)第10题的D选项考查了《师说》中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话中“之”的用法。所以在要求学生背诵这些古文时,可以结合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进行复习,总结这些篇目中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的典范篇目辐射,增加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储备,训练其迁移能力,从而提升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以必背古诗文为鉴赏训练材料提高古诗鉴赏解题能力
  
  古诗鉴赏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赋分8分。学生在这一项历来失分较多。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考生在应试中减少失误、提高得分呢?很多人从解题技巧加以论述指导。笔者认为解题技巧固然重要,但回归本源,如果把必背古诗文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来分析,综合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这样既训练了鉴赏评价诗歌的能力,又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背诵也就轻而易举了。
  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重庆卷)诗歌简答题就将初中必背古诗文中的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作为题料。但高考命题往往考虑到材料尽量避免出现考生已见过的,避热就冷,但是与必背古诗词中相似的形象、相近的情感、相似的语言风格的考题在高考中还会出现。如2007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卷)第12题。这道题的第1小题所考查的情感与必背篇目中《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所表达的惜别之情很相似,与《行路难》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所体现的因道路的重重艰难险阻而产生的感慨无奈之情亦是相通的。至于诗句所运用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望岳》《观沧海》《登高》《琵琶行》等必背篇目中都可以找到。第2小题考查词的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这种翻出新意、不落俗套的语言风格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相类似。王诗一扫离别诗的伤感情绪,认为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阻隔,只要是知己,纵然在天涯海角也会心心相通,劝友人在分别时不要悲伤流泪,要振作起来。这种突破与此词下片所认为的“不应把离别(欢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的写法是相近的。所以,很有必要从鉴赏必背古诗文入手,全面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解题能力。
  可以鉴赏“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鉴赏《氓》中的女主人公勇于追求爱情又独立自尊的形象;可以徜徉于李白瑰丽神奇的想象中,可以遨游于庄子汪洋恣肆、令人神往的逍遥游的境界中;可以喜爱陶潜的恬淡自如,亦可以惊叹于苏东坡的豪放情怀……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三、巧用必背古诗文提高高考作文写作水平
  
  作文在高考试卷中赋分为70分,占了试卷总分的四成以上,所以加强写作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文章内容空洞,举例陈旧老套,思想不够深刻,语言不够生动。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除了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广泛阅读外,在时间和精力等条件的限制下,背诵、巧用这些古诗文在写作上大有裨益。
  首先,可以指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必背古诗文中的名句,这样会给文章增添不少文采,也会使文章变得灵动而富有诗意。
  其次,可以要求学生适当剪裁、推敲句式,在自己的作文中化用必背古诗文中的名句。
  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是借鉴古诗文对语辞的斟酌锤炼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使之文采斐然。
  如2007江苏卷高考作文《怀想天空》的优秀作品中,有一位考生在其作文中写道:“赏心亭,北固楼,那里都有他的壮声长啸。北国的天空他何日收回?他一直问,李清照说‘忘了除非醉’,可他哪怕醉了,也要挑起寒灯,拔剑出鞘,看剑光闪耀,好似北国天空的阳光对他的召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里,梦中,他都没忘,北国的那片天空。史官们的行行墨迹是对他的褒奖。”这一语段为作文结尾部分,考生巧妙地化用辛弃疾《破阵子》的词意,引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夹叙夹议,既评点了辛弃疾的壮心不已的一生,又点明了文章主旨,深刻表现了辛稼轩的渴望收复失地的情怀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忘却,已融入其骨髓。
  当然,背诵这些必背篇目不仅仅为了应试,还可以发挥其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就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生在背诵这些必背篇目时,如果能将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内化,对其做个性化的解读,就能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一层新的水平。
其他文献
摘要: 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充满创新思维的课堂。借着中国新课程改革的东风,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师生对话、民主开放、感悟人生、自主探究的课堂,这是关系到中国孩子一生命运的大事。  关键词: 情感 探究 开放 感悟    今年寒假我参加了由“怀化电大”主办的因特网未来教育模式培训,其间不仅接受了电脑和网络方面的强化训练,同时,也对一种崭新的充满创新思维的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把这种理念和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国对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劳动者的素质的要求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与此同时,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中学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校办学条件和实习、实训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师资素质、学校教育质量、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生的就业率还有待进一步
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都比初中生成熟,因此自制力较强,学习相对主动。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值得好好思索。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
摘要: 本文对材料化学专业《化工材料与防腐》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并对大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双语教材 化工材料与防腐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于2004年成立了首届全国双语教学工作协作组,开展双语教
现行数学课外作业一般是教师出题,学生解答,内容单一,机械重复和模仿练习偏多,缺乏针对性,对数学知识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也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因而,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需要新型的数学反思型作业——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就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学习数学的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记数学日记,并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日记的形式来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
阅读是一种技能,要养成这种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自觉锻炼和训练的过程。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所以,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理论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了解这一文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比较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数学,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因此,认识到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