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研究近期无热点,或许是在酝酿着大变革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19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概是从事语文学科教学论及教师教育研究的缘故,平时,经常有学生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近来,在语文教育研究上有什么热点吗?”我理解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味。
  回顾新时期以来中国语文教育走过的30多年探索历程,我们几乎可以用一系列热点问题将其串联起来。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第一代特级教师发起的教学法创制热;20世纪90年代,有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产生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讨论和表达对当时语文教育强烈不满的语文读本热,以及新概念作文热;新世纪前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来袭,西方教育理论和学习主张被大量介绍,转变学习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时成为热点;再后来,随着课程建设在我国的大力推进,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语文教材又成为大家的关注焦点。在这一时期,与语文课程建设相关的语文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篇目的增减、民国老教材的再版,均得到了较充分的讨论并引起社会反响。那些时候,无论选择研究课题,还是做教学设计,甚至在日常话语中,最好也要涉及一点热点问题,才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生活——包括语文教育中已经见多了拥有热点,习惯了寻找热点,也希望自己的话语能踏准热点,否则便如古人不学诗一样“无以言”。可是最近几年,也许是受限于视野的狭窄或感觉的迟钝,我觉得语文教育似乎失去了热点。当然有人会说,难道自去年以来被许多人追捧的“慕课”“翻转课堂”不是热点吗?难道前一阵被几家媒体炒作的“最好的语文书”不是热点吗?难道“调整高考中语文分值”的话题不是热点吗?当然,相对于平静的语文教育,这几个话题的确也算是有些“热度”的,但它们的热度传播的范围其实有限,既没有在语文教育全行业掀起波澜,更没有影响大部分教师的日常教学,因此说与前文所述的一些热点话题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慕课”,的确在一部分高校教师话语中有过传播,但对于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它只是个传说而已。
  那么,近期语文教育研究及教学中没有热点或缺乏热点效应,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是语文教育领域中的重大问题都得到很好地探讨和回答了,已经不需要再集中力量去讨论了吗?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都变得十分成熟和理性,在各种挑战和质疑面前能从容淡定不为所动了吗?还是语文教育从整体上已经病入膏肓,语文人做出什么努力都没都得不到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可,语文教育、教学已经进入到一种无用又无奈的状态了呢?
  翻看近年来语文教育杂志,可见不少文章对语文教育的现实问题很少有解释力和穿透力。与此相联系的现象是,不少一线教师包括一些名师的语文课,缺少对学生已经喜闻乐用的新语言现象的深度关注,也缺少像前些年常见的那种尝试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兴奋。大家好像重新回到了理解某条语文知识、介绍课文解读经验和交流课堂教学技巧的层次上。我们不妨把目前语文教育缺乏焦点、没有热点的状况,称作语文教育的“冰河期”。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不是个别研究者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普遍的问题。这很可能意味着,经过30多年的探索,在传统课程整体框架下开展的语文教育及教学改革之路,包括基于政府和家庭大量投入的教育追求,基于优秀选文的语文学习材料,基于课堂讲解讨论的教学组织模式,基于精讲多练的语文学习方法,基于标准试卷的统一考试,其潜力挖掘几乎已经达到极致。比如,现在的教师培训密度、对教师管理的力度和教师的劳动强度等都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无法产生更多效益。换一种表述是,在现有课程框架下,政府及家庭对语文学习投入再多财力和物力,由于边际效应的作用,不仅达不到人们期望的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目前,在中学语文课堂里看到的师生都有的那种普遍的疲惫和无力情绪,从某个角度能印证我们的这种猜测。
  语文教育整体的无力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只是感觉现在更加明显。
  按教育学常识来说,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能代表这个学科的核心要素,反映其基本状貌和进展。也就是既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时又要与生活内容保持良好的联动关系,根据变化的生活调整自己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以便使学生将学习所得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如果语文课程内容与语言实践的距离相差太大,势必会影响其教育价值,这样的课程最终也可能会被生活抛弃。中国教育史上的八股文和文言文,主要就是因这个原因而被时代淘汰的。同样的道理,反思目前中国语文教育整体的无力感,也可以从它与现实语言生活关系的角度展开,即研究当前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契合度,分析今天的语文教育与语言生活的差距,并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才可能使语文教育走出冰河期并迎来新的生机。
  与以往二三十年前相比,今天语文学习的环境及要素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是学习者对语文学科价值的认识。在恢复高考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尽管社会上也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但整体上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舆论,在学校语文教育意义的认识上基本还是保持一致的,即学生通过语文课学好语文,内可以提升素养、外可以提高分数考上好的大学,两方面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而那时多数学生及家长对语文课的评价大都是积极的,对语文教师的评价都是正面的,对语文教材的态度也是充满亲和力的,语文课也经常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相应地,教师也可凭自己的学识和努力在课堂上也赢得足够的尊敬和自信。教师、学生、家长等几种学习动力便容易形成语文教育的合力。而现在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从大环境看,价值观的功利化、应试的病态化、语文教师群体魅力的退化,大大消解了语文学科的神圣性;而多样的升学渠道、多元的成功路径以及大面积校外补课在一定的程度上又动摇了学校语文教学的权威性。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这种情况更加严重,比如个别学校的理科班到高三已经基本不上语文课,某些学校一个班最后常只有几名学生参加统考,在这些学校,语文教学几乎变得可有可无。
  其次是学生阅读方式的变化。20世纪末以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就开始逐步介入社会生活并影响人们的阅读方式。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这种影响可能已经由渐变走向质变。比如我们说的“80后”、以及“90后”开始几年出生的孩子,虽然也受网络的影响,但在他们的幼年还是以阅读纸媒为主的,而今天的孩子很多从幼儿时期始就直接面对iPad和iPhone,阅读媒介差异不仅反映在形式上,还影响阅读的文体类型、文本样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纸媒时代的阅读材料,无论小说、诗歌、散文还是议论文,与当时语文教材里的选文有很大的相似性。而新媒体中的阅读材料则不然,大量的超文本、视听文本、超短文本、娱乐化文本的存在,与几十年不变的语文教材反差巨大。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方式与学生生活阅读体验的断裂,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一方面,它让学生对一些经典课文难以产生亲和力和认同感,例如现在一些中学生把《背影》选为最不受欢迎的课文之一,就是阅读断裂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缺少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也让传统课堂的精讲精练的教学模式失去依托。
其他文献
编者按:在上一期“动向”栏目中,我们跟着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走近穿越了爱与死亡的消防员遗孀、背离切尔诺贝利的心理学家、选择留在被废弃土地上的老人……走进了她用“复调写作”呈现的宏大乐章。作者是文学生活的主体,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人。这期“动向”握着一份对阿列克谢耶维奇本人的好奇,尝试从作者主体出发,寻找其“复调写作”的秘密。  阿列克谢耶维奇自称是个“倾听者”,她通过采
期刊
眼下,微课的兴起,成为翻转课堂又一重要手段。至少,微课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微课”的“微”,指的是课堂视频的时长较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科学研究表明,人对一段视频的注意力,最有效的也就是5分钟。相较一节45分钟的语文课而言,5分钟确实够短,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微课时必须“精练”,设计必须精致、紧凑,不拖泥带水。笔者认为,微课教案的设计,最重要的是选准微课的“点”。这个“点”一般定位于教学重
期刊
《老人与海》是一篇外国现代小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华师大版语文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也选了这篇小说,单元人文主题是“品位与格调”。  华师大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以“人文主题”为单元组织依据。我一直以为,人文主题当然可以作为单元组织依据,但每一个人文主题却不应该仅仅作为确定这个单元编选课文的主题依据,同时还应该是这一单元教学目标的重要尺度。从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曾多次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其实,教材往往不仅是“例子”,更是“引子”,它能引导学生进入深层体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母语教学必须承担的责任。  但实际上,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常常纠结于把教材当“例子”还是当“引子”:作例子,字词章句,体例方法,一
期刊
编者按  写作教学有多重要,众所周知;写作教学多么困难,也是人所共知。  一个重要的现象是:中国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初中、高中三段的写作教学自足封闭,彼此之间往往重叠交错、缺漏断层、隔膜阻绝。小学、初中、高中的写作教学,如果能从12年母语教育教学的角度、从12年公民基础写作的视角,系统思考、整体观照,则必然是融通协进,螺旋上升。小学、初中、高中写作的融通研究,不妨从打破隔膜、增强交流开始。  本
期刊
本文所谓“比较阅读”,特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法,有别于文学研究中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某种既定的界限,比较文学中的‘文学’也特指文学研究”[1]),主要指比较阅读“内容或形式上有密切联系的两篇或几篇课文”[2],即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加以对比分析,发现共性,甄别不同,以求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一、比较之于阅读教学的意义
期刊
诗歌,是文学中的贵族。诗歌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一直是本源的、生活的,不管文体如何演变,诗歌始终在文学中占有重要一席,中国乃至世界莫不如此。我常常有这样的教学体验:一首文辞优美的诗歌被范读出来,学生在尚未理解其思想内涵时,便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无言陶醉。这大约就是一种本能,也是我国几千年诗歌文化底蕴的血脉传承的体现。记得作家廖玉蕙说:“阅读是情商开发的过程。”
期刊
古诗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古诗文的理解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但囿于平时古诗文阅读面窄及相关文史知识缺乏等因素,初中学生对古诗文往往提不起阅读兴趣,甚至谈“文言”色变。从近几年的中考情况看,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上得分不高,特别是一些边远的乡镇中学更为明显。笔者在临近中考时,在绝大多数学校听到的所谓中考古诗文复习课,几乎都是“试题轰炸”“得分策略
期刊
一、一篇铭文  师: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篇经典铭文《陋室铭》。(齐读课题)这篇铭文在音韵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生1:运用对偶的修辞,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2:押韵。  师:哪些字是韵脚?  生1:“名”“灵”“馨”“青”“丁”  “经”“形”“亭”。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这篇铭文的两个特点:一是押韵,二是对偶。下面我与大家对读这篇铭文,老师读上句,同学们对下句,感受铭文的音韵美。  师:山
期刊
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某些概念、文本词句的解释并非唯一,甚至是对立的,我们称之为多解性言语。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界,教师面对这种多解性言语往往难以取舍,便告诉学生两种或多种解释都是成立的。当然,这种将矛盾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的方法未尝不可,但作为教师来说,一定得从教学的角度作出更可靠的解释。例如,《木兰诗》中关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否互文的争论便是一例。毫无疑问,《木兰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