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 夏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wanderc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午,院子里热气蒸腾,平日老爱在院子里东啄西寻的几只芦花鸡,全钻进了后院的灌木丛下,给自己刨个浅坑,摊翅伸腿地贪点儿土湿气儿,院中破碗里拌的麦麸鸡食,谁都不肯去看一眼,连最擅长窃食让人防不胜防的麻雀,也不知躲哪儿去了。半大小狗四眼,仗着被人宠爱,死皮赖脸地贴地平躺在电扇下,跟人共享凉风。电风扇有些年头了,被无法抗拒的电力催逼着,老牛拉重车般缓缓地转动着,并不时咯吱一声,像是叹气,吹出的也不是凉风了,似乎带了人的肺气。
  9歲的小志只穿一条短裤,光着上身侧躺在竹凉席上。屋外热气蒸腾,屋内电扇勉强搅起股股热风。小志对此几乎不介意,他睡得像只吃饱了的小猪,红润润的小嘴微张着,挂下一道哈喇子,前胸和后背上汗津津的。估计白白嫩嫩的小志,就算躺在蒸笼里,也能呼呼大睡。
  院子里啪的一声大响,小志的眉毛皱拢了一下,接着睁开惺忪的睡眼,从床上坐起来,怔了那么一小会儿,想起什么来,赤脚下地,找着远远甩到一边的拖鞋,把脚套进去,啪啪向外走。四眼见小志出去,懒懒地轻摇摇尾巴,没有跟出去,仅用眼睛追盯着小主人。
  小院墙头上,露出一颗顶着片大桐叶的圆脑袋,看小志从屋内走出来,挤眉弄眼地招呼:“小志,小志。”小志看着大桐叶下的小黑脸,有些不高兴:“谁让你给我家丢小炮了,弄这么大响儿,幸亏我妈不在家。”二明竭力踮起脚尖,尽量露出整个脑袋:“咱俩去村东大水塘里摸鸭蛋去。”小志不信:“有吗?”二明赌咒发誓地说:“骗你是地上爬的,我亲眼看到它们在水里下蛋。”小志来了精神:“我拿上小桶,咱俩悄悄去。”
  四眼看小志提着小桶出去,也不懒散了,爬起来四肢轻捷地尾随在后面。小志回头看看四眼,笑骂:“狗东西,我干啥也瞒不过你。”
  村东的水塘很大,但不深,夏季多雨,水面比平时阔许多,塘边杂草丛生,几株柳树的枝条披拂在水面上。酷热的天有这么一个大塘子,又有许多雪团似的鸭子浮在水面,顿感天地清凉。
  小志和二明赤身裸体地扑进水里,狗刨、仰浮,扑腾得水花四溅,并伴着尖喊锐叫,惊扰得群鸭全靠边浮了。塘水温滑,人沉浸其中,酷热尽消。小志屁股上的红印,在水的冲洗下越来越淡,他却浑然不知,只管快乐得像条小鱼在水里窜游,连捡鸭蛋的事都忘了。
  突然,小志踩破一个滑溜溜的圆东西,扎进水里摸出来,还真是一个白生生的鸭蛋!两人头顶头惊喜地看着那枚鸭蛋,张大的嘴巴几乎能塞下它。他们用脚小心地试探水底,有疑似鸭蛋的,就捏住鼻子绷紧嘴巴,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撅露出的屁股蛋儿,像鱼肚翻白一闪就不见了。
  一个又一个鸭蛋被他们摸出来,但也破碎了不少,以至水面上这儿那儿漂浮着缕缕蛋黄。四眼兴奋地在塘边上跑来跑去,两人把破鸭蛋丢给它吃。他们捡了足有二三十枚鸭蛋,小桶都快满了,好像鸭群把蛋全下水里了。日影西斜,小志猛地想起屁股上的红章印,把脖子都快扭断了,也没有看到一点儿红色,发愁得直抓头皮:“红章印洗没了,我妈准会把我屁股打肿。”二明仗义:“这些鸭蛋全归你,你妈看见这么多,也许就不打你了。”
  小志妈例行给小志体检时,小志不等妈扒他裤子,先提了一桶鸭蛋过来。他妈惊讶地问:“哪来这么多鸭蛋?”
  小志得意地说:“从村东大水塘里摸出来的。”
  小志妈恨声说:“你又下水了?那些鸭子全是你胡爷爷的,他一个孤老头子,你倒去摸他的鸭蛋!走,一个不留地给你胡爷爷送回去。”
其他文献
银行分理处的人不够用,招了个临时工,叫王银娜。当时还有一个人选,叫吉立凤。主任看中的是吉立凤,因为吉立凤的丈夫是厂长。厂长答应帮他组织存款,完成任务。但最终录用的是王银娜,因为上面有个领导打招呼。  王银娜那时三十多岁,个子不算矮,长相一般般,脸上不太平整,有点儿细纹。她脑后垂着个大辫子,快到还没到腰间,走起路来,这边一摆那边一动。王银娜说话的嗓音有点儿粗,做起事来笨笨的,不是太利落。  而吉立凤
期刊
内容提要:作为地域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标之一,“齐文化”已经日益成为解读张炜等鲁籍作家创作的重要路径。而作为一位有着高度文化自觉的作家,张炜本人历年来也在反复强调自己的作品同齐文化之间的关联。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都是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神秘”、“放浪”、“胡言乱语”等等来阐述作品所受到的齐文化滋养。事实上,齐文化还有一层重要的内涵,那就是它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张炜早期的重要作品《古船》正是在这个意
期刊
有人说,一把好刀是做菜的灵魂,菜若是没切好,就很难在后续的煎炒烹炸过程中呈现完美的菜品。在庄励眼中,此言差矣,好刀固然重要,但执刀之人需具备娴熟的刀工。试问,普通人能用好屠龙刀吗?金庸先生一定会说,绝无可能!因此庄励一直认为,一口好锅,才是做菜的根本。  庄励是我们部门新来的一枚“小鲜肉”,90后,长得高大帅气,毕业没两年,从银行跳槽到了我们公司。  他确实有一口好锅,听说是托同学专门从日本高价带
期刊
天露出鱼肚白,斧子搡醒横在床尾的锤子,说:“起来!给哥买药去!钉子爱死睡,针戳屁股几个窟窿都不醒。”当地兴“子化音”,说啥舌头都带个“子”。搡了三下,锤子睁眼,问:“买啥子药?”“安眠药!”“药堂还没开门呢!”“哦,到娘屋里找一颗子!”  娘屋里门关得严实,进不去。  没找到药,斧子一宿没睡,回笼觉也睡不成了。  初三下学期,还差一个月毕业,斧子突然想起一件事,心里毛着想去做。犹豫了一晚上,一大早
期刊
老曹爱喝酒,老曹郁闷啊!  老曹是我们船上的机工长,俗称机头,负责机器设备日常维修保养,抢修突发故障。故障小,两三个小时修复的,还算好;四五个小时的,就有些吃不消了。值班人员可以替班休息,老曹不行,老曹是机工长,必须坚持在第一线。时间久了,老曹也扛不住,55岁了,油味儿闻多了还晕船。等故障排除了,老曹回到房间,浑身的油汗洗尽,已散了架,连望眼窗外是白是黑的念头都没有了。什么也吃不下,只有那一杯高度
期刊
当下的孩子们和过去的孩子们不一样了,不是同一个人类了。真的。单说一点,现在的孩子们说出的话,让人一愣一愣的,我服。反正我喜欢看他们说出的各种惊句,幽默,机智,切中要害,而且往往有一种含泪微笑的模样。我真不知道他们怎么会说出那些话。依我看,可能我有点儿倚老卖老,我都觉得他们的人生还没开始呢,或者刚刚开始,他们怎么看透结局的?这真让我困惑,但我服。我们那时候不行,傻。  说了这么一大套什么意思?这么回
期刊
一个少年在父母双亡的那一年,发誓要成为一位让世人景仰的音乐家。他在一个雨夜出走了,决定去另一个城市著名的音乐学府拜师学艺。  车站在郊外,他去车站的途中碰见一个老太婆慢吞吞地在前面走着。不一会儿,老太婆摔了一跤,少年忙跑上前把她扶起来。老太婆说:“善良的孩子,我能帮你实现一个心愿。”少年说:“你帮不了我什么,我只希望自己有一段好运气。”老太婆说:“我马上到家了,你继续朝前走,會有好运气。”  少年
期刊
都后半夜了,老金还是睡不着。窗帘留了一条缝儿,月光见缝插针,把云影钉在墙上。远远地传来火车的鸣叫。那种鸣叫,对老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他是火车司机。  那时候,火车司机不直接叫火车司机,而是被人尊称为“大车”。老金姓金,就叫“金大车”。  老金从床上坐起来抽烟,心脏有点儿难受。在一个房间休息的两个徒弟——他的副司机和司炉,都睡得呼呼的,一个咬牙,一个放屁。  老金休息的地方是大桥镇铁路公寓,天亮
期刊
老家北大街东首,最早有四间青砖瓦房,是公社设在这片的供销社。记得有三个人站柜台,主任姓詹。老家人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个姓。  起初,老家人喊他詹主任。他嘻嘻哈哈地说:“屁主任,不就是个站柜台的,天天站着?喊俺老站就中。”  慢慢地,老家人见他随和,不拿架子,都喊起“老站”。  老站不是本地人,撇着一口南方口音。四十多岁,个头儿不高,微瘦,腰板总是挺得笔直,只是右手少了两根手指。不过,他左手噼里啪啦能打
期刊
西藏阿里军分区,成立于1968年4月1日,至今已经50年了。  那一年,从河南省中牟县征召了500名新战士,成为阿里军分区第一批士兵。  1969年,我入伍分配到阿里军分区卫生科,那年16岁多一点。一进营地,耳膜马上被一水的河南中牟话浸泡。卫生科负责训练我们的老卫生员,都是早一年军龄的中牟士兵。他们教会了我最初的医学知识和军人的果敢忠诚,我至今把其中的一位,亲切地称作“师父”。在奇苦的高寒征战缝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