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哥哥,侠骨生香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KAIIO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阿里军分区,成立于1968年4月1日,至今已经50年了。
  那一年,从河南省中牟县征召了500名新战士,成为阿里军分区第一批士兵。
  1969年,我入伍分配到阿里军分区卫生科,那年16岁多一点。一进营地,耳膜马上被一水的河南中牟话浸泡。卫生科负责训练我们的老卫生员,都是早一年军龄的中牟士兵。他们教会了我最初的医学知识和军人的果敢忠诚,我至今把其中的一位,亲切地称作“师父”。在奇苦的高寒征战缝隙中,中牟男儿常常眺望万水千山。我明白,他们目光之外“无穷远”的地方,有他们的老家。
  从他们永不衰竭的思乡话题中,从他们饱蘸乡音的述说里,我第一次知道了那块遥远土地的厚重历史,知道了那是官渡之战的发生地,知道了那里物产丰富、人情淳朴……不过,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中牟曾有个男子名叫潘安。
  稍有一点儿中国古典文化常识的女子,都会对潘安念念不忘吧?都曾对潘安充满了柔美的想象吧?
  只是在十六七岁的阿里女兵面前,潘安家乡的男性子嗣们,实在让人大失所望。他们与潘安,南辕北辙。
  潘安该神采飞扬俊美飘逸吧?潘安该玉树临风面如傅粉吧?面前这帮中牟人,肤色黧黑面容皲皱。高原的罡风将他们剥蚀如风化的褐岩,头发孱细花白,眼眸浑浊布血,指甲翻翘,口唇龟裂,步履蹒跚,身形佝偻……表层的不似之下,更有缺氧导致的血红蛋白异常增高,催化出心脏病、高血压、肺水肿、风湿骨痛等一系列内伤。退一万步讲,就算潘安美男真的现身藏北高原,女生也不可能掷果盈车。高原水果稀缺,情不自禁一定要掷点宝贝以示倾慕的话,我们只能将干燥的洋葱脱水菜抛向潘安。
  阿里防区位于中印边境西段。每一个戍边的战士,都化身钢铁界桩。飞雪封山风暴席卷,艰难困苦大兵压境,我们绝不可退后一步。身为女兵,要为饱受病痛折磨的将士们注射、吸痰、擦澡、备皮、端屎端尿……無数次抚摸他们滚烫的额头,触碰他们年轻的肌肤。甚至,清洗血肉模糊的烈士遗体,更换凝冻的弹穿尸衣……那时,我是分区唯一的女兵班班长。伙伴们说:“都是未婚姑娘,咱们怎么拉得下脸,面对青年男子的赤身裸体?”
  我说:“唯有一个法子。”
  姐妹们忙催促:“快快告知。”
  我说:“把他当成你哥哥。”
  从此我和我的女兵战友们,心无旁骛、面不改色地承担一切职责。在冷彻肺腑的狮泉河水里清洗染血的绷带,在万古不化的寒冰之上俯身抢救病人……心中充盈一个无比单纯的信念——你是我的哥!
  我知道,如果在那一刻你英勇战死,你的最后一眼,见不到魂系梦牵的河南中牟,看不着至亲的父老兄弟,唯有素不相识的我,为你裹伤,将你掩埋。我们共同戍守祖国西陲最凛冽的国土,我们彼此之间没有亲情,只有胜似血缘的战友之情,犹如一道钢索,将年轻的生命捆扎在一起,铸成共和国的界碑。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年有缘参加河南中牟雁鸣湖金秋笔会,得以看到今日中牟胜景,和昔日的战友们相会。当年18岁的哥哥们,已然老了,鬓发苍苍老态龙钟。他们也早不满500名之数,渐次凋零,有些长眠边关,有些安息家乡。他们说:“毕医生,我们还记得你当年的模样。”我说:“我也记得啊,当年你们就不似潘安,现在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
  微笑。伴随你我的唯有不灭的回忆和那道固若金汤的国境线。
  中牟之美,除了有庄严历史和征战硝烟,除了有动人传说和悠远箜篌,除了有丰饶物产和旖旎风光,更有一代代熠熠生辉的儿女们。古有列子、潘安,今有勤劳奋进的中牟人,期待着中牟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怀念500名中牟男儿,他们将青春挥洒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三山交会的地球之巅。共和国最高领土的皑皑冰雪中,有哥哥们的侠骨生香。
其他文献
堂哥是我的本家,退休前,在省城一家工厂当司机。堂哥不爱说话,即使春节到长辈家拜年,也不问好,只是默默地进屋,一头拱在柜顶上,袖起手随便找个物件看,一看就是大半天。在老家石门,有句口头禅:“你真是个堂子!”意思是说这人死板、木讷。  一年国庆节,早晨我打开街门,见一人立在门口,是宁春堂。“大哥,有事?”我问。堂哥垂着头,看自己的脚,半天才喃喃地说:“想给大鹏打个电话,你大嫂昨天下午被蛇咬了一口。”大
期刊
银行分理处的人不够用,招了个临时工,叫王银娜。当时还有一个人选,叫吉立凤。主任看中的是吉立凤,因为吉立凤的丈夫是厂长。厂长答应帮他组织存款,完成任务。但最终录用的是王银娜,因为上面有个领导打招呼。  王银娜那时三十多岁,个子不算矮,长相一般般,脸上不太平整,有点儿细纹。她脑后垂着个大辫子,快到还没到腰间,走起路来,这边一摆那边一动。王银娜说话的嗓音有点儿粗,做起事来笨笨的,不是太利落。  而吉立凤
期刊
内容提要:作为地域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标之一,“齐文化”已经日益成为解读张炜等鲁籍作家创作的重要路径。而作为一位有着高度文化自觉的作家,张炜本人历年来也在反复强调自己的作品同齐文化之间的关联。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都是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神秘”、“放浪”、“胡言乱语”等等来阐述作品所受到的齐文化滋养。事实上,齐文化还有一层重要的内涵,那就是它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张炜早期的重要作品《古船》正是在这个意
期刊
有人说,一把好刀是做菜的灵魂,菜若是没切好,就很难在后续的煎炒烹炸过程中呈现完美的菜品。在庄励眼中,此言差矣,好刀固然重要,但执刀之人需具备娴熟的刀工。试问,普通人能用好屠龙刀吗?金庸先生一定会说,绝无可能!因此庄励一直认为,一口好锅,才是做菜的根本。  庄励是我们部门新来的一枚“小鲜肉”,90后,长得高大帅气,毕业没两年,从银行跳槽到了我们公司。  他确实有一口好锅,听说是托同学专门从日本高价带
期刊
天露出鱼肚白,斧子搡醒横在床尾的锤子,说:“起来!给哥买药去!钉子爱死睡,针戳屁股几个窟窿都不醒。”当地兴“子化音”,说啥舌头都带个“子”。搡了三下,锤子睁眼,问:“买啥子药?”“安眠药!”“药堂还没开门呢!”“哦,到娘屋里找一颗子!”  娘屋里门关得严实,进不去。  没找到药,斧子一宿没睡,回笼觉也睡不成了。  初三下学期,还差一个月毕业,斧子突然想起一件事,心里毛着想去做。犹豫了一晚上,一大早
期刊
老曹爱喝酒,老曹郁闷啊!  老曹是我们船上的机工长,俗称机头,负责机器设备日常维修保养,抢修突发故障。故障小,两三个小时修复的,还算好;四五个小时的,就有些吃不消了。值班人员可以替班休息,老曹不行,老曹是机工长,必须坚持在第一线。时间久了,老曹也扛不住,55岁了,油味儿闻多了还晕船。等故障排除了,老曹回到房间,浑身的油汗洗尽,已散了架,连望眼窗外是白是黑的念头都没有了。什么也吃不下,只有那一杯高度
期刊
当下的孩子们和过去的孩子们不一样了,不是同一个人类了。真的。单说一点,现在的孩子们说出的话,让人一愣一愣的,我服。反正我喜欢看他们说出的各种惊句,幽默,机智,切中要害,而且往往有一种含泪微笑的模样。我真不知道他们怎么会说出那些话。依我看,可能我有点儿倚老卖老,我都觉得他们的人生还没开始呢,或者刚刚开始,他们怎么看透结局的?这真让我困惑,但我服。我们那时候不行,傻。  说了这么一大套什么意思?这么回
期刊
一个少年在父母双亡的那一年,发誓要成为一位让世人景仰的音乐家。他在一个雨夜出走了,决定去另一个城市著名的音乐学府拜师学艺。  车站在郊外,他去车站的途中碰见一个老太婆慢吞吞地在前面走着。不一会儿,老太婆摔了一跤,少年忙跑上前把她扶起来。老太婆说:“善良的孩子,我能帮你实现一个心愿。”少年说:“你帮不了我什么,我只希望自己有一段好运气。”老太婆说:“我马上到家了,你继续朝前走,會有好运气。”  少年
期刊
都后半夜了,老金还是睡不着。窗帘留了一条缝儿,月光见缝插针,把云影钉在墙上。远远地传来火车的鸣叫。那种鸣叫,对老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他是火车司机。  那时候,火车司机不直接叫火车司机,而是被人尊称为“大车”。老金姓金,就叫“金大车”。  老金从床上坐起来抽烟,心脏有点儿难受。在一个房间休息的两个徒弟——他的副司机和司炉,都睡得呼呼的,一个咬牙,一个放屁。  老金休息的地方是大桥镇铁路公寓,天亮
期刊
老家北大街东首,最早有四间青砖瓦房,是公社设在这片的供销社。记得有三个人站柜台,主任姓詹。老家人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个姓。  起初,老家人喊他詹主任。他嘻嘻哈哈地说:“屁主任,不就是个站柜台的,天天站着?喊俺老站就中。”  慢慢地,老家人见他随和,不拿架子,都喊起“老站”。  老站不是本地人,撇着一口南方口音。四十多岁,个头儿不高,微瘦,腰板总是挺得笔直,只是右手少了两根手指。不过,他左手噼里啪啦能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