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 句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孩子们和过去的孩子们不一样了,不是同一个人类了。真的。单说一点,现在的孩子们说出的话,让人一愣一愣的,我服。反正我喜欢看他们说出的各种惊句,幽默,机智,切中要害,而且往往有一种含泪微笑的模样。我真不知道他们怎么会说出那些话。依我看,可能我有点儿倚老卖老,我都觉得他们的人生还没开始呢,或者刚刚开始,他们怎么看透结局的?这真让我困惑,但我服。我们那时候不行,傻。
  说了这么一大套什么意思?这么回事,我听了一个故事,这故事让我想起孩子们曾经说过的惊句:你猜得了开头,猜不中结尾。
  我给你们讲一讲吧。
  小时候,我家住在胡同里头。我都记不得这胡同里住着多少人家了,反正很多,大杂院,或者单独的小柴门,全是平民百姓。小孩子到处都是,就像一切平凡的事物一样。有一户人家姓孔,兄弟三人,个头儿都不大,非常结实,抗揍型的,打仗很厉害,抱团出战那种,而且他们的战斗意识超强,虽然兄弟三人不在同一个年级,并非时时刻刻在一起,但每一个人警惕性极高,仿佛他们永远处于戒备状态,无论什么环境下,比如,课间、电影院门口、胡同深处,一旦有风吹草动,聚众或者喊叫奔跑状况发生,只要三兄弟不在一起,每一个都会跑去看看是不是自家兄弟有情况了。
  他们自己不起内讧,团结得如同铁板一块。秩序是怎样建立的呢?别人家的父母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孩子起纷争的时候,总会拿孔家三兄弟举例:“看看人家,你们也学一学啊,人家是互相维护,怕自己的兄弟挨爹妈揍。你们呢,你们是费尽心机诉苦告状,就怕爹妈不动手,不往死里打!”
  其实都有点儿夸张吧,就是说,孔家三兄弟也会受到父母的教训,那个时候打孩子算是父母的一种特权。老孔下手狠,他可能对拳头有信仰,但的确机会很少。别人家的父母未必不知道这点。孩子一降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博弈就开始了,只不过孩子要长大了才知道。
  孔家三兄弟朝氣蓬勃地成长起来,长大了,就各干各的了。所谓成长,大抵就是要一个人面对世界。孔老大去当兵,1979年开始不往家里写信了,大家猜测他上了前线。他妈妈就毛了,从此不怎么说话了,整天站在胡同口望,往爱民街方向望。——如果从火车站过来,那是必经之地。他妈妈站在胡同口望,风雨不误,无论白天黑夜。那可不是几天,而是很久,很久。以至于,老邻居们见面——二十年前动迁都搬走了——说起老话来,都有孔婶站在胡同的身影。后来证实大家的猜测正确,孔老大带着一个三等功凯旋了。他一直保持着英雄本色,当了领导,直到退休。
  孔老二爱好文学。一开始写诗歌,朗诵起来很带劲儿,第一句出左手,第二句出右手,第三句双手一起送出去。听众倒是没怎么样,他自己却感动得起一身鸡皮疙瘩。后来他还写散文、小说。也没有写得怎样,但还是非常热情地写,因为他发现女文友好看的多,会打扮,还挺甜的。其实也没他什么事儿。他结婚对象是同一个厂一个师傅带出来的师妹,结果就一同下岗了。下岗之前他就爱逛旧书市,文学青年嘛,后来干脆自己就干这个了。开个旧书店,自己看书也方便,去寻旧书还挺有故事的,回来就能写一篇散文发在当地报纸上。一次接了一个大活儿,清理一周后,他突然高烧,病情来势凶猛,第二天晚上他就死在医院了。医生说是出血热,补充说就是鼠疫。旧书惹的祸。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得十年开外了吧。
  2018年年底,孔老三参加了一个圣诞派对。听起来挺洋气的,实际上就是一帮人聚在一起喝酒闲扯,专门扯些没用的。孔老三在一帮围在酒桌旁的人中认出了一个多年未见的老邻居,女的,也到了大妈年龄了,所以话多,就跟孔老三从40年前聊开了。聊着聊着,大妈就叫着他的小名说:“三儿啊,咱们那个英雄大哥走得早了点儿是吧?怎么说也不到70岁,好日子还一大把呢,你说是吧?”
  孔老三其实只用了半个耳朵应付,嗯啊过去了,突然觉得哪里不对劲儿,他说:“娟儿,你说啥?”
  大妈说:“我说啊大哥走早了,他还有福分没享完呢!”
  孔老三打断她:“你说啥?”
  大妈认真地看了他一眼就明白了,说:“你不知道你大哥去世了?”
  孔老三先听到了一阵轰隆隆巨响,仿佛一座坚固又庞大的建筑轰然倒塌了,那震荡一波波冲击着他。他屏住呼吸,静静等了一下,然后才听见了自己的声音,他说:“我大哥去世了?啥时候的事儿啊?”
其他文献
梨园里,黑黢黢的梨树枝杈交互,一树挨着一树。春气动后,梨树通体的干燥粗皮,就活润起来。尤其是在一场春雨后,枝条上棕红色的萌芽暗努,仿佛一夜间,千千万万肥圆的花芽,就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在阳光下泛着透明的黄绿。风过梨园,连空气中都是颤弦般的芽苞生长声。  “再有两三夜春风,这园内可就千树万树梨花开了。”大梨园主韩香亭满面笑容,堪比他家的十里梨园花欲开。  被韩香亭恭敬导引进梨园的魏甘,六十岁左右,一
期刊
放学的铃声一落,亮子和杨红旗就骑着自行车从官渡中学“飞”了出来。两个人飞到村口,隔了几块地,亮子见自家地头有辆架子车。“是父亲来耩麦了吧。”亮子骑着车去地里帮忙,杨红旗先回家了。  父亲坐在架子车的车把上抽烟。架子车上有一袋麦种、一个脸盆,地上还有一架耧、一副牛套。地犁过了、耙过了,又平整又匀称,就等播种了。看到亮子,父亲说:“放学了,你娘去铁头家牵牛了,停会儿你娘赶牛,你送麦种。”  亮子家的母
期刊
走在路上,她还在想,这个时段,他们应该结束了吧……  周末回娘家,她总会站在楼下仰望父母的窗口,给家里打个电话确认一下。这时段一般不能打给爸爸,以免穿幫。如果打给妈妈,电话一定要等到她接通,否则贸然回去也有可能穿帮。  她是一路上学到博士毕业,而后在重点高校当教授的高知。老公跟她一个路子。没多少人可以想到,他们这样的两个博士一起生活会是怎样。概括地说,两人各有属于自己的书房、学业、工作。一分为二的
期刊
内容提要:读完黑孩的这一部《惠比寿花园广场》,我们即可以断言说,这部作品思想艺术方面最突出的一个成就,就是对于韩子煊这一人物形象那种现代病态人格的深度揭示。同时,我们固然在以类似于叙述者的眼光理解看待渣男韩子煊,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却也在以隐含作者的视角理解看待着叙述者“我”。更进一步说,那样一种与流浪猫“惠比寿”紧密相关的精神救赎情怀,也主要是通过潜在的隐含作者而充分凸显出来的。  关键词:黑孩
期刊
堂哥是我的本家,退休前,在省城一家工厂当司机。堂哥不爱说话,即使春节到长辈家拜年,也不问好,只是默默地进屋,一头拱在柜顶上,袖起手随便找个物件看,一看就是大半天。在老家石门,有句口头禅:“你真是个堂子!”意思是说这人死板、木讷。  一年国庆节,早晨我打开街门,见一人立在门口,是宁春堂。“大哥,有事?”我问。堂哥垂着头,看自己的脚,半天才喃喃地说:“想给大鹏打个电话,你大嫂昨天下午被蛇咬了一口。”大
期刊
银行分理处的人不够用,招了个临时工,叫王银娜。当时还有一个人选,叫吉立凤。主任看中的是吉立凤,因为吉立凤的丈夫是厂长。厂长答应帮他组织存款,完成任务。但最终录用的是王银娜,因为上面有个领导打招呼。  王银娜那时三十多岁,个子不算矮,长相一般般,脸上不太平整,有点儿细纹。她脑后垂着个大辫子,快到还没到腰间,走起路来,这边一摆那边一动。王银娜说话的嗓音有点儿粗,做起事来笨笨的,不是太利落。  而吉立凤
期刊
内容提要:作为地域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标之一,“齐文化”已经日益成为解读张炜等鲁籍作家创作的重要路径。而作为一位有着高度文化自觉的作家,张炜本人历年来也在反复强调自己的作品同齐文化之间的关联。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都是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神秘”、“放浪”、“胡言乱语”等等来阐述作品所受到的齐文化滋养。事实上,齐文化还有一层重要的内涵,那就是它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张炜早期的重要作品《古船》正是在这个意
期刊
有人说,一把好刀是做菜的灵魂,菜若是没切好,就很难在后续的煎炒烹炸过程中呈现完美的菜品。在庄励眼中,此言差矣,好刀固然重要,但执刀之人需具备娴熟的刀工。试问,普通人能用好屠龙刀吗?金庸先生一定会说,绝无可能!因此庄励一直认为,一口好锅,才是做菜的根本。  庄励是我们部门新来的一枚“小鲜肉”,90后,长得高大帅气,毕业没两年,从银行跳槽到了我们公司。  他确实有一口好锅,听说是托同学专门从日本高价带
期刊
天露出鱼肚白,斧子搡醒横在床尾的锤子,说:“起来!给哥买药去!钉子爱死睡,针戳屁股几个窟窿都不醒。”当地兴“子化音”,说啥舌头都带个“子”。搡了三下,锤子睁眼,问:“买啥子药?”“安眠药!”“药堂还没开门呢!”“哦,到娘屋里找一颗子!”  娘屋里门关得严实,进不去。  没找到药,斧子一宿没睡,回笼觉也睡不成了。  初三下学期,还差一个月毕业,斧子突然想起一件事,心里毛着想去做。犹豫了一晚上,一大早
期刊
老曹爱喝酒,老曹郁闷啊!  老曹是我们船上的机工长,俗称机头,负责机器设备日常维修保养,抢修突发故障。故障小,两三个小时修复的,还算好;四五个小时的,就有些吃不消了。值班人员可以替班休息,老曹不行,老曹是机工长,必须坚持在第一线。时间久了,老曹也扛不住,55岁了,油味儿闻多了还晕船。等故障排除了,老曹回到房间,浑身的油汗洗尽,已散了架,连望眼窗外是白是黑的念头都没有了。什么也吃不下,只有那一杯高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