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095328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题是初中数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可以以应用题的形式出题。学生在对数学应用题进行解答时,要用到数学的基础知识、解题方法。因此,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应用题的解题技巧就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应用题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审题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相比较于高中数学而言难度较小,课程教学进度也较慢,所以教师要利用好初中这个缓冲平台,启发学生的解题思维,培养解题习惯。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将应用题教学的重点集中在一个“解”字上,这是不对的。如果教师不在初中阶段给学生打下良好的解题基础,那么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陷入误区,看到应用题直接就想去“解”。其实,应用题的“解”并不是第一步,“读”才是第一步。遇到一道应用题时,首先要去精读题干,将理解应用题的实质;然后找出应用题中各条件之间的关系与数学公式的联系;最后形成一个明确的解题思路,为解题提供必要的条件。所以读题也是解题步骤中的一个重点,所谓事半功倍就是这个道理。培养学生的读题习惯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
  为了让学生能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性的教学来实现。例如,在课堂中,教师给出应用题的前半部分,如,盒子里面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其中红球有32个,黄球有41个。应用题后半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去补充,可以直接补充问题,如,红球比黄球少几个等,也可以增加习题中的已知条件,如,又加入一定数量的红球和黄球,最终加入红球数量是黄球的三倍,红球数量比黄球数量多13个,问加入红球黄球各多少个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便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读”这个环节上。
  二、活性思维的重要性
  初中生思维活跃,不要对他们的解题思维进行限制。我们知道解题的思路绝不仅仅只有一种,虽然初中习题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还是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要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学生准确找到应用题要素之后,根据自己的具体习惯和解题想法进行尝试。这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利用初中课程的特点给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能够形成数学解题方法的轮廓。这里有一个例题,十分有趣,我们不妨来看一下:鸡兔同笼问题。这是初中数学中较为基础的应用问题之一,需要使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题,设鸡的数量为x只,兔的数量为y只,解题完成后,我们可以换个思路试试。
  一个笼子中有鸡和兔共11只,脚共34只,问鸡和兔各有几只?我们说过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的思路来解题,我们将这种解题方式看作“顺向思维解题”,接下来我们说说“逆向思维解题”。我们可以使用较为幽默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假如鸡和兔子都会听命令,每听见一声命令鸡兔都会抬起一只腿,而且鸡具有双脚离地的超能力。当第一声命令过后剩23(34-11)只脚站在地上,当第二声命令过后剩12(23-11)只脚站在地上,此时鸡是“悬浮”状态,而兔子则是两只脚站在地上,那么就有兔子的数量为6(12÷2)只,鸡的数量为5(11-6)只。这时学生就会觉得很有意思,一道需要二元一次方程解决的问题还能这样解答,这时学生就会对比两种解题思路,并把“逆向解题思维”总结出来:原来兔子的脚的数量是鸡的两倍,假设兔子也有两只脚,那么共有22(11×2)只鸡,剩下的12(34-12)只脚就是兔子的,6(12÷2)就是兔子的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次接触到证明解题思路,因此学生的解题思路也就不会被一种方式所限制,尤其在遇到陌生的应用题时,当学生无从下手来解决这个问题时,多向解题思维就能够体现出其实际应用的价值。
  三、解题准确的重要性
  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学生总爱说:“我马虎粗心。”这个现象不仅存在于数学这一门学科上,而且出现在多门学科中。教师如果不正确地看待马虎粗心这个问题,将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粗心马虎”来源于不用心,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应付了事的心理。做习题时和做功课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道题做错了,学生说:“哦,我会,就是粗心马虎了。”其实这涉及到学习态度的问题。解数学应用题时需要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抓学生的态度问题,比如布置一道数据难算的习题,并延长学生的做题时间,让学生做完习题后反复检查、校对,对“粗心马虎”的学生,在课后增加一道相关习题,并采用鼓励的方式使其更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虽然初中应用题教学的难度和数量都不大,但对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我们要做好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从“读”“解”“查”等環节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拓宽学生解题思维。我们不能把解决应用题的思维面看得太窄了,一切数学知识、技巧、思想等都可以体现在数学应用题之中,尤其是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解题思维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其他文献
细读文本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正受到老师们的重视。文本是一杯香茗,唯有细品慢饮者方能得其神韵;文本是一片土地,只有精耕细作才能结出累累硕果;文本是一座大山,挖山不止者方可掘得语言的金矿……故刘禹锡有诗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基于此,有人以为,文本细读就是要对课文进行逐字逐词逐句的分析和讲解,力求讲深讲透,使学生知晓其微言大义。其实,这是一种望文生义式的误解。从建构主义的观
孟连宣抚司署位于孟连县城西娜允傣族历史文化名城内,自1289年至1949年的660年间,共有28代刀氏傣族土司在这里相继为官,历经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这座古建筑与周围的佛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实施,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活动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小组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语言结构和词汇,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达到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学生、教师和教材。“新课改”后的初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训练学生口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法,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教学语言形式,以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它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其中还重点推荐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不仅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读整本的书,还鼓励他们上网浏览,增加阅读量。可对于时间已成为“稀缺资源”的中学生来说,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  笔者认为,指导学生读书应注意以下几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学语文教师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研究和实践。许多教师在经历了这场改革的洗礼后,教学思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纷纷从“教学三步曲”(即“初读解大意”、“分析理层次”、“归纳总结加巩固”)投入到了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流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许多专家、学者甚至提出了“语文课即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见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
如何实施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出以下几点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更新英语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英语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英语教学也同样如此。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学习,是片面的,孤立的,阅读量非常少,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不为应用,只为考试。因此,课堂教学是单调的、闭塞的、枯燥无味的,很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首先要更新理念。理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诗人郭沫若也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发明;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诗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想象力。作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可就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写出来的作品也是无病呻吟、缺少灵气,这几乎是学生作文的通病,也是语文教师的共同心病。究其原因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文化、科技迅猛发展,这样的时代需要富有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人才。有人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棉,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墙。”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语文的载体是文章,文章来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力争做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融合。  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感悟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
俗话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对上好一堂数学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总结,现列举数学课上经常用的导入方法如下:  一、复习导入法  新问题的解决总是伴随着旧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所以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是课堂导入方法中最常见、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从而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