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人决定两个家庭命运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10110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与汪伪政权打交道的女性中,有两个人影响最大。她们一个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的富商家庭,父亲经营橡胶业,家里的钱多得像太平洋的沙子一样。此人从小喜欢阅读进步书籍,有浓厚的民主自由思想,15岁从当地的华侨小学毕业,随后进入当地的璧如女校读书。为了提高子女的国文水平,其父亲甚至还从国内专门请老师为孩子上课。当年孙中山由日本来到马来西亚槟城开展革命活动,小小年纪的她就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她又与所爱的人一起参加暗杀团,谋刺清廷高官。
  另一个呢,家境也不错,父亲做过知县,但囿于中国传统观念,从小没有进过学堂,好在父亲还算开明,虽然没有送她上学,却鼓励她在操持家务之余识字读书,她因此擅长诗词,不过,也仅此而已。
  行文至此,假若有人问你:这两位女性,谁最有可能识大体、顾大局,谁最在乎民族气节?估计你会回答:前一个。
  然而,生活恰恰开了一个让人意料不到的玩笑。


  第一个女性是陈璧君。还在20世纪20年代,她的丈夫汪精卫就以国民党左派领袖自居,主持武汉国民政府,与蒋介石互不服输,争权夺利。1927年七·一五政变之后,两人虽然表面上走到了一起,实际上依然暗暗较劲。1929年,国民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大佬们事先决定,会议代表由中央常委会圈定,汪系人员组成的“改组派”不干,他们以“反独裁、反圈定代表”的名义,与蒋系势力进行斗争,实际上是捞取政治资本。3月14日,在“改组派”策动下,南京市国民党党员代表会议召开,推举倾向“改组派”的中央政治学校训育主任谷正纲为会议主席。谷在开幕词中提出“反独裁、反圈定代表”后,闻讯而来的蒋系军校学生及CC分子冲进了会场,双方大打出手,以致多人受伤。1929年冬季,汪精卫操纵的改组派甚至计划举行暴动,将参加中央政治会议的蒋介石等一干要员炸死。汪精卫的所作所为,背后都有陈璧君的影子。汪精卫其人虽然老奸巨猾,但办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而陈璧君则作风泼辣,做事果断,撞了南墙也不后悔。汪精卫在政治上遇到难题,喜欢回家后与陈璧君探讨,而陈璧君也乐于为他出主意。时间一长,陈璧君变被动为主动,大事小事都爱插手。汉奸陈公博说过这样的话:“汪先生离开陈璧君干不了大事,但没有陈璧君,也坏不了大事。”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丁家桥中央党部召开四届六中全会,大会由汪精卫主持。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中央委员来到会议厅门口合影,汪精卫、阎锡山、张学良、林森等人站在前排。照完相,正当大家准备返回会堂继续开会时,孙凤鸣从摄影记者中冒了出来,对准汪精卫呯呯就是三枪,汪精卫当时就倒在血泊里。孙凤鸣最初是想刺杀蒋介石的,蒋没来,就将枪指向汪了。陈璧君不知内幕,一直以为是蒋介石策划的,当面兴师问罪,对蒋更加怀恨在心。
  1938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此时的陈璧君心思完全不在抗战上,而只是日里夜里做着“第一夫人”的梦。她先是怂恿汪精卫从越南河内逃往上海,后来又支持汪精卫成立南京伪政权,干了大量丧权辱国的事情。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判处无期徒刑。
  第二位女性是万冰如。万冰如的丈夫陶希圣最初是上了汪精卫的贼船的,还曾成为汪伪政权的宣传部长。为了将已经落水的丈夫救出迷途,她毅然决定带着5个儿女从香港来到上海,以方便丈夫尋找借口搬出汪公馆。1939年12月26日,也就是万冰如来到上海13天后,汪伪政权与日本侵略者“和平谈判”基本结束,双方约定12月30日签字。26日晚,陶希圣回到家里,万冰如严厉警告他说:“我把全家的生命带来住在上海替你,你走。如果走不出去,我夫妇一同死在这里。如果你签字,我就打死你。”结果,一向敬重夫人的陶希圣称病不起,打电话给汪公馆告假,躲过了签字仪式。1940年1月3日,在杜月笙、万墨林的周密安排下,陶希圣逃离上海,并于1月5日抵达香港。陶希圣在船上发一电报向万冰如报平安。万冰如随即按照约定,将陶希圣写给汪精卫、周佛海的信寄了出去。后来经过一番波折,一家人分两批安全地离开上海。万冰如全家抵达香港后,1月22日,在高宗武、陶希圣的运作下,《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原稿及附件,高宗武、陶希圣《致大公报函》在香港大公报和国内的报刊公开见报,将汪伪的无耻一一揭露了出来。接着,陶希圣、高宗武又联名致电汪精卫等人,希望他们悬崖勒马,“放弃此于己无益于国有害之运动。”
  同样是女人,一样是面对铸成大错的丈夫,陈璧君与万冰如的选择迥然相异,正是因为这种选择,她们一个作为汉奸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一个作为爱国者流芳千古。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风物”两个字有气。一说出未就动人了。立刻会想到那些有风情有情调有景致的东西。  入大山人的册页中有风物,松子、荔枝、石榴……寥寥几笔,俱是风物神姿。那亦是其姿态——孤洁高寒。齐白石也画风物,却是民间的情怀,每一寸都是活生生的。白石老人大抵知道这一切本是俗物,放在生活和日常中才能彰显它们的性格和命数。  侯孝贤的电影《海上花》,长三书家里的展物更述人—一存黄的老灯、老益项、老家具上的暗花,简子、歌
期刊
人生“路漫漫其修远”,这一路的“上下求索”,才是最快乐的。  求索领域无穷尽,倒也无妨任情秉志,率性而为,苦乐由之,竞也常收一以当十之效。志趣是天赋的,心情是愉悅的,过程是充实的;五花八门中都藏着真、善、美的功德,何乐而不为!
期刊
国学即国故之学,即属于过去的固有之学,著名学者李学勤指出:国学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非常的广博,非常的复杂,可是在国学里面它有一个主流,这个主流是儒学。从历史上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董仲舒是儒家学派的经学大师、朱熹是儒家学派的理学大师,作为不同历史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形成了儒家学派的三座里程碑。  孔子:使中华文脉得延绵不断,孔子之功大矣  有人曾这样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
期刊
可以收藏時光的器材,它是打开回忆的信物。  古玩的资讯可上至几千年,通过研究古物,试图和各历史阶段的古人弥合,了解他们那时的风俗、习惯、文化、伦理、宗教……现在所做的,只是从一个很微小的切面,通过实物,尽量还其本来面目。
期刊
士者,事也。上古时期,是掌刑狱之官。先秦时期,为贵族阶层中最低的一级, “四民”(士、农、工、商)中的最高一级。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多次谈到士,这些学说对士做出的种种要求形成了士人精神,奠定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  铁肩担道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期刊
二十五年前,我在宁波市新华书店里买了一本白话注解《四书》 ,书价伍元整。《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古书,白话注解《四书》就是在四部古书原文的基础上,附上了白话翻译,方便读者阅读。我空闲的时候,经常性翻阅其中的一个章节或几个章节,细细地品味文中的精要之义,渐渐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大学》是初学者入德的教材,在封建社会里成为一门政治课。《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期刊
读《诗经》让我们了解到,不是西方才有婚礼进行曲,中国也有。贺新娘的《桃夭》,就是中国的婚礼进行曲。  西方的婚礼进行曲庄重神圣,于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男女双方在神的见证下交换誓词;而中国的婚礼进行曲,该是喜庆活泼、众声相和的。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婚礼不只是新郎新娘两个人的事,而是一场家族亲朋、甚至天地日夜都要参与进来的一个重大节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
期刊
大梦一场,小半如常  时光会懂得  你眼眸的江水,你低眉的深情  入戏禅定,回响三分  到老了,也还是当年的往事当年情  秋水长  写作之外,大概我最喜欢的就是唱戏了。虽然我唱的挺“二八刀”,但在作家中应算是可以的。  我迷上唱戏都二十多年了。摇滚迷过了,西方哲学迷过了。忽然有一天听张火丁的《锁麟囊》,也不知道什么是程派,就觉得这个东西等我太久了,一下子就掉了下去,再听摇滚和流行歌曲,白开水一样,
期刊
物品,特别是精美、有蕴涵的物品,没有人不爱惜。因为爱惜,所以收藏。能收藏的东西很多,或有形的物品,或无价的精神产品,收藏什么,因人的地位、境遇、爱好而各不相同。  中国作为瓷器的故乡,有很多精美绝伦、耐人寻味的瓷器物什,在时间的淘洗中,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宝级藏品。当然,堪为国宝的物件,不只局限于瓷器,还有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紫砂、书法、绘画、石刻、建筑物等工艺精湛、意蕴深厚的物品。应该说,大凡
期刊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向美无怨  《蒹葭》,不仅美在字句间,更美在境界里。——它在对美的不辍追寻、对未知的执着思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