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远 仁为己任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ayicome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士者,事也。上古时期,是掌刑狱之官。先秦时期,为贵族阶层中最低的一级, “四民”(士、农、工、商)中的最高一级。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多次谈到士,这些学说对士做出的种种要求形成了士人精神,奠定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
  铁肩担道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此章是孔子的立志教育。作为士人,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非为谋求权利与财富,而是谋求天下大道。一个人的眼界要宽、格局要大、境界要高,如此方可有大成就。或许有人会说,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呢?这样空谈道是不是有唱高调的嫌疑呢?其实在《子罕第九》的开篇就给我们答案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其实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着眼的还是眼前的利,道似乎太过遥远了,甚至根本就意识不到道的存在。孔子很少谈到利益,但并非不谈。所谓“与命与仁”,指的是孔子所言之利,皆为顺应天命与仁德之利,而非蝇营狗苟之私利。天命利万物,仁德利他人。只低头盯着自己的小利,目光就被局限住了,此人就难免计较、琐碎。所以夫子才会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第十四》)。留恋安逸的人是不配称为士的。一旦放眼家国、天下、苍生,谋求普世的价值,虽九死其未悔,大家的利都得到了,自己又怎会吃不饱、穿不暖呢?所以孔子教导学生:作为一个士人,要把求道放在首位,如果这样做了,却嫌弃衣服和饭食不好,就不配称为士人,也没有必要和他们商议大事了。
  士因为内心有道,可以非常自信。那些极力地用华服、美食、香车、豪宅来包装自己的人,恰恰是内心空虚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孔子就曾高度赞扬过子路。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第九》)穿着破旧的衣服,却能从容自若地与穿着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并且不感到羞耻,大概只有子路能做到吧?这一份自信,皆因心中有道,目光远大。
  曾子在听过老师谈论评判士的标准后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八》)曾子将士的精神品格概括为两个字:“弘毅”。刚强、有毅力,惟其如此,方可抵制住种种诱惑固守大道。为什么一定要坚守呢?因为士人肩膀上有重任等待着他去担起,脚下有远道等待着他去践行。担子为何重?因为要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道路为何远?因为这担子只要挑起就必须至死方能放下。读过这一段之后,我对很多人把“士”简单机械地翻译成“读书人”就更加不敢苟同了。这样的铁肩担道义,如此的肩挑古今愁,怎是任何读书人都可做到的呢?士就是士,只能仰望,不可翻译。
  为士次第
  士是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士的标准那么高,一般的读书人应该从何做起呢?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路第十三》)
  子路问孔子怎样做才算真正的士,孔子告诉他两条标准:一是与朋友相处可以切磋琢磨、批评勉励。二是与兄弟相处可以和睦相处。为什么这个标准似乎很低呢?其实大有深意。孔子因材施教,子路为人勇武刚直,执行力很强。只要老师告诉他怎样做是对的,他一定会践行至死。(从他在战场上为了践行“君子死而冠不免”而下马捡帽子被杀死就可以看出。)但是缺点是有时太过鲁莽,所以夫子教育他只要你和朋友在一起时能够虚心接受批评,和兄弟在一起能够性格温和一点,维持好和谐的关系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士了。但是于此章我们也能品味士人的相处之道。
  子贡问过同样的问题。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第十三》)


  最高一等的士首先做事有羞耻心,有羞耻心就会有责任感,出使四方就会极力尽好本分,不使君命受辱,不给国家抹黑。有人格的同时,还有能力。次一等的能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众基础,宗族之人称赞其孝敬,同乡之人称赞其敬兄。最下等的虽然被称为小人,是因为有些不问是非、固执己见,但是能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也算有些修养了。在最后,夫子对当时的从政者表现出了极度的失望,原因何在?境界太低,器量太小。
  对照孔子所言的士之标准,当代社会的每一位学士、硕士、博士、护士、战士甚至女士等等,可以想一想,怎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士呢?道传数千年,精神从未变。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每一位知识分子是否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脚下的路更远了呢?圣人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我们,从未离开。
其他文献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亘古不变。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人言人殊。今天斗胆从先秦時期部分流派的思想中进行耙梳,看看各派达人如何去爱。  如果排座次的话,儒家肯定要做中国文化的第一把交椅。所以先从儒家论爱谈起。“儒家”创始人孔子一上来就把 “爱”与“仁”“孝”“礼”绑在一起。“仁”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孝”强调了爱的起源,“礼”则强调了一种阶级性,强调了一种差别。所以儒家的爱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显著的特点:
期刊
china,当这个词笨拙地从一个洋人的口中说出的时候,他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叫作“昌南”的地名,后来,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作景德镇。或许他们实在无法在英文中找到一个恰切的词来代表他们眼前看到的这些“胎质白净、手感糯滑、轻盈高雅”的宝物,所以只好用地名来为其命名。一个词,从一个小镇到一种器具再到一个国家,翻译过后词义的不断丰富让我们品味出这种经火蜕变之器物的宏大魅力。  自汉代以来,无数双巧手抟塑泥土的质朴
期刊
谭向东从事家具行业二十多年,喜爱和研究中国古典家具超过十年,这令他对中西家具都了如指掌,也更懂得如何让中国古典家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中国古典家具的制作技艺,自明末进入巅峰状态,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每一件中国古典家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古人高度智慧和高尚品位在物质形态中的结晶和历程。  面对古物,你会觉得光阴是以世纪为单位的。而岁月更迭,有些记忆的魂灵,附着于物,永远留
期刊
中国的收藏史上,名家辈出,其醉心于收藏之事,搜罗佳品,不遗余力,孜孜不倦,至死不渝。虽然醉心于收藏之中,各有所好,收藏的方式和范围各不相同,结局也相去甚远,但是,他们的文化情怀和情趣却大致相仿,以古人的智慧来丰富生活,古为今用,达到了求索与玩味的谐和。  乾隆:三希堂内观自在  收藏可以满足个人的癖好,充实精神,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可以以此来养生益寿。清朝的乾隆皇帝日理万机,当了长达六十余年的皇帝,
期刊
这是一个奇异的旅程,能够穿越古今的时空经纬,和那些岁月的珍藏一起回溯久远的年代。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人类曾经的过往,并非都像云烟消散得无影无踪,它们在有意和无意之间,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无声地见证着人类在漫长的历程中走过的沧海桑田。  这些人类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蛰伏着悠远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它们犹如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珠贝,串联起来就编织 成了闪光而又珍贵的记忆,那里诉说、还原着历史的真实,诠释着
期刊
中国是产玉的国度,玉的历史贯穿了整部中国文化史。在众多传世名玉中,最为广为人知的恐怕就是著名的和氏璧了。据《韩非子》载,楚人卞和在山中发现了璞玉,欲将其献给楚王。楚厉王及其子武王面对宝玉而不识,迁怒于卞和,先后削掉其双足。直至楚文王时代,玉工将碧玉剖开,才发现它是一枚精美绝伦的美玉。  战国时期,我们排查史料可以知道,和氏璧先后为楚国、赵国和秦国所有,其中秦、赵之争尤为精彩。当得知赵国拥有和氏璧后
期刊
“风物”两个字有气。一说出未就动人了。立刻会想到那些有风情有情调有景致的东西。  入大山人的册页中有风物,松子、荔枝、石榴……寥寥几笔,俱是风物神姿。那亦是其姿态——孤洁高寒。齐白石也画风物,却是民间的情怀,每一寸都是活生生的。白石老人大抵知道这一切本是俗物,放在生活和日常中才能彰显它们的性格和命数。  侯孝贤的电影《海上花》,长三书家里的展物更述人—一存黄的老灯、老益项、老家具上的暗花,简子、歌
期刊
人生“路漫漫其修远”,这一路的“上下求索”,才是最快乐的。  求索领域无穷尽,倒也无妨任情秉志,率性而为,苦乐由之,竞也常收一以当十之效。志趣是天赋的,心情是愉悅的,过程是充实的;五花八门中都藏着真、善、美的功德,何乐而不为!
期刊
国学即国故之学,即属于过去的固有之学,著名学者李学勤指出:国学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非常的广博,非常的复杂,可是在国学里面它有一个主流,这个主流是儒学。从历史上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董仲舒是儒家学派的经学大师、朱熹是儒家学派的理学大师,作为不同历史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形成了儒家学派的三座里程碑。  孔子:使中华文脉得延绵不断,孔子之功大矣  有人曾这样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
期刊
可以收藏時光的器材,它是打开回忆的信物。  古玩的资讯可上至几千年,通过研究古物,试图和各历史阶段的古人弥合,了解他们那时的风俗、习惯、文化、伦理、宗教……现在所做的,只是从一个很微小的切面,通过实物,尽量还其本来面目。
期刊